《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生命不息 奉献不已 ——访新四军老战士朱海峰
生命不息 奉献不已 ——访新四军老战士朱海峰
作者:郭照东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2013年第7期 日期:2013-09-02 浏览次数:7362
朱海峰(右)接受笔者采访
4月的蚌埠,春意盎然,满目葱茏。笔者应约来到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拜访新四军老战士朱海峰老人。
驰骋疆场 赤心向党
访谈从朱海峰投身抗日烽火的军旅生涯开始。1938年安徽省嘉山县(今明光市)沦陷时,朱海峰年仅14岁,在亲眼目睹了日军的累累暴行后,他义愤填膺,决定放弃学业,报名参加赵汇川领导的宿县抗日游击支队。1940年,他加入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六支队,转战在津浦铁路两侧的淮北敌后抗日战场,后随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东进苏北盐阜地区,参与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坚持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皖南事变后,朱海峰调往新四军第一师,在苏北、苏中坚持敌后抗战。
回顾抗战,朱老谦逊地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一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在首长的关心下做具体工作,值得说的很少。值得提及的,一是见证了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把日本侵略者赶跑了;二是有幸近距离领略到彭雪枫、粟裕、黄克诚、谭震林等军事家的治军风范,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身;再一条就是1941年2月入党,这是我政治生命的起点,一生奋斗有了目标。”
老人说,解放战争期间,他在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和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参加了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从中原到淮海,再到江淮、江南,从农村一直打到大都市上海,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统治,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1950年10月,他又随二十军开赴朝鲜,在长津湖首战并打败美国“王牌军”——陆战第一师。1952年10月奉命回国后,作为装甲兵的一员,他辗转大江南北,一直从事装甲兵的教学和基层领导工作,直到1982年从蚌埠坦克学校校长岗位上离休。
老人一边说一边翻开他珍藏的各种纪念章:1949年获得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1952年获得的朝鲜三级国旗勋章和军功章,1957年获得的三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得的独立功勋荣誉章……这些无言的勋章无不见证了朱海峰非凡的军旅历程。
潜心新四军历史研究
离休后,特别是担任蚌埠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学术研究组组长以来,系统学习、回顾、研究、宣传新四军的历史,成为朱海峰的主要工作,《铁军》《大江南北》《云岭》以及老一辈回忆录、抗战书刊等成为他的良师益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开封、山东、徐州、苏中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老首长的教诲铭记在他的心头,军民同仇敌忾的敌后抗日烽火萦绕在他的心中,老人拿起笔,一篇篇凝聚心血和情感的文章汩汩而出。
几年来,他在《铁军》《大江南北》《云岭》《蚌埠日报》等报刊以及研讨会上,先后发表了《回忆在粟裕师长身边工作二三事》《怀念谭政委学习好作风》《苏中新四军第一师反清乡斗争中的短枪队》《以史为镜莫忘国耻,继往开来兴我中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感言》《淮海战役中的夏庄战斗》《在第二十军参加渡江作战的回忆》《我为苏加诺总统做演示》等几十篇十几万字的文章。其中,《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美援朝中的运用和发展》,1999年获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以顽强的战斗精神战胜强大之敌》,2007年获总参谋部“回顾光荣历史,赞颂伟大成就”主题征文三等奖;《略谈叶挺对新四军创建的贡献》《给大炮“安上刺刀”——纪念我的日本战友坂本寅吉先生》,2000年和2010年分获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
在勤于笔耕的同时,朱海峰还应邀接受各级新闻媒体的采访,大力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2006年他接受中央电视台《虎踞龙盘——解放大军渡江记》《开国大将张云逸》大型文献专题片记者采访,2009年接受《安徽日报》“纪念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专栏记者采访,2011年接受《合肥晚报》《红色安徽·发现巡礼》专栏记者采访,2012年接受总参谋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摄制组采访,至于接受《蚌埠日报》、蚌埠电视台记者采访就更多了。这些采访已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和省市媒体播出或刊发。
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朱海峰把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他说,早在驻防南京等地时,就曾应邀担任校外辅导员。离休后,老人更乐意把亲身经历的战役战斗与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党史军史人物诞辰结合起来,常年坚持不懈地义务给驻蚌埠部队及地方大中小学学生做报告,广泛进行党的革命传统教育和部队优良作风教育。数年来,报告达100多场。
朱海峰每次应邀做报告,都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翻开他的报告底稿,密密麻麻地列出了报告提纲,标出了报告重点以及受众单位提供的基本情况。朱老说,这是为了在报告时做到有的放矢、交流互动。给新兵做报告前,他让邀请方提供新兵的地域分布、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思想状况等情况,尤其是新兵集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报告中,他把淮海战场、抗美援朝战场涌现的英勇事迹与新兵身边发生的先进典型联系在一起,做到循循善诱。
朱老十分注意报告的艺术性。报告时,他挺直腰板,坚持站立,声音洪亮,并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来烘托报告气氛。为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他在报告中经常清唱与主题相关的经典老歌或播放战地图片:给学员报告抗美援朝战例时,就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并把自己在朝鲜战场拍摄的照片制作成影像资料放映;给蚌埠医学院学生演讲抗日故事时,就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适逢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就唱《松花江上》等抗日救亡歌曲;给蚌埠张公山小学生宣讲上海战役时,就唱《报童歌》;给蚌埠一中回顾苏中抗战往事时,就唱《新四军军歌》,受到了听众的喜爱。
为将宣传新四军铁军精神引向深入,朱老在坚持常年给装甲兵学院新学员作报告的同时,还向学员赠阅《铁军》杂志等刊物,并组织他们开展传承铁军精神的讨论。2011年,他择优推荐的由学员撰写的三篇体会文章被第12期《铁军》杂志刊发,有力推动了“铁军精神进校园”活动的开展。
为扩大教育的覆盖面,2009年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前夕,朱海峰把珍爱的两件革命文物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和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政委陈时夫、副政委汤光恢签发的《渡江作战特约通讯员聘请书》,捐赠给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2012年,渡江战役纪念馆在合肥建成开放,同时陈列了《渡江作战特约通讯员聘请书》复制品。同年,他又将跟随自己数十年的部分历史资料和照片捐赠给他征战多年的老部队——济南军区第二十集团军。
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朱海峰年迈多病,几个子女下岗,家庭经济负担较重,但他心里始终充满大爱,常怀感恩之心,情系老区人民和困难群众。在重大灾难面前,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带头伸出援助之手。
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时,他几次捐赠近万元;获悉苏中希望小学筹建过程资金捉襟见肘时,送上3000元;参观淮南市新四军纪念林时,捐赠3000元;2003年蚌埠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时,向蚌埠市红十字会捐赠5000元;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捐款4000元,还捐出过冬御寒的棉衣、棉被;2010年西南发生特大旱灾后,捐款5000元;2011年“首届安徽慈善奖”获得者李玉兰病重手术时,他又向这位全国道德模范塞上3000元……笔者询问老人捐赠善款的数目时,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算过。
朱老家庭并不富裕,面对笔者的不解,他说:“我作为一名老兵,如今年事已高,到第一线救灾不可能了,只能捐点钱、捐点物聊表心意。”朴实的话语,彰显了一名新四军老战士的高尚品德。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新四军老战士朱海峰一曲曲爱的赞歌还在谱写新的篇章,即便是在他百年之后仍不停止,因为他已立下遗嘱,将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