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百岁将军铁汉柔肠 ——张震和他的两个母亲
百岁将军铁汉柔肠 ——张震和他的两个母亲
作者:刘顺发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6-03-04 浏览次数:7284
张震
几年前,笔者有幸获赠张老将军回忆录,读后得益甚深。后辈特别被张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在战友情、同志情、兄弟情、父母情各方面的动人情愫,感动至深,引起情感共鸣。其中,对母亲的思念、寻觅、侍奉、孝悌,更是拨动了笔者数十年深埋心底的思母情感线。
张震将军生于1914年10月5日,1926年参加儿童团,1930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党并参加红军。曾任红军连政治委员、营长、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支队参谋长、纵队参谋长,师参谋长,旅长兼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中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华东野战军纵队副司令员、兵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1992年以78岁高龄,出任军委副主席,直到1998年84岁时卸任。68年军旅生涯,张老将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同志情 战友情 情如兄弟
张老在战斗的岁月中,时时处处关心干部战士,进入和平年代之后,他更是时常回想、思念牺牲的战友,甚至连做梦也多是和他们一起打仗。古人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张老忘不了他们。张老说:“我们能够幸存下来,一直走到今天,身后有多少流血牺牲的先烈啊!许多英勇善战的同志,包括我的一些上级、同级和下级,都血染疆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1931年前后,我在红军两个连队工作过,与我共事的四任连长都牺牲了,排长、战士也无一幸存。”他清楚地记得,从参加红军到长征开始,四年多时间里,“我师的李实行、侯中英、张锡龙、洪超等四位师长壮烈牺牲,倒下去的红军战士更是成千上万”。他还记得,娄山关战斗一举击溃了吴奇伟两个师,可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十团参谋长钟纬剑也在这次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更记得,1944年9月11日,在指挥骑兵团围攻八里庄日伪军的战斗中,他曾在其领导下并肩战斗已10年的亦长亦师亦友的彭雪枫师长,竟然被敌弹击中,瞬间牺牲于近在咫尺的身旁。至今,每当拿起雪枫赠送给他的照片时,“总是引起对他的无限怀念和深切痛惜之情”。
新中国建立后,张震曾多次到烈士牺牲地、墓地、纪念馆、烈士陵园,凭吊曾经的战友、先烈。他还在建国之初,专程到湖南看望一位战友的老母亲,为了不让这位母亲伤心,他隐瞒了战友早已牺牲的事实,代替战友履行着一个儿子的职责,直到老人归天。张老将军一直关怀着战友的亲属家庭,他们有困难,或找他办什么事,他都会尽力帮助。张震永远不会忘记:仅淮海战役66天的决战,他所在的华东野战军就伤亡了十多万人!他是幸存者。他在离休之前,一直忘我地工作着,也一直履行着幸存者的职责。
父母情 养育恩 恩重如山
无论是在战争岁月,还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张震时常思念母亲,情难自已时,还曾作顺口溜数首,“以表悬念慈母之寸衷”。如其一为:
怀亲默祷泪如加,古来征战迭吁嗟。可恨奇士无幻术,难能忠孝卫国家。
1949年7月,张震在解放了的上海工作时生病住院,更是思母情切。每想起少小离家,从军远行,戎马疆场,而不能照顾她,尤其在母亲最困难的时候,不能在她身旁,令其抱憾不已。于是给在湖南任省委书记的黄克诚写了封信,请老领导能在百忙之中,派人去平江县长寿镇上打听一下自己家老人的情况。信发出没有多久,就有了回音,说父亲已不在了,从一个破碉堡里,找到了他的母亲吴命媛,她已经沦为乞丐了,每天靠讨饭度日,精神有些失常。现已派她家乡人送到了武汉,托付给了华中局书记邓子恢同志。张震接着收到了邓子恢同志的电话,已经为老人买好了船票,12月22日一早可到南京。
张震得此消息,热泪盈眶,夜不能眠。他没有想到老母亲活着,活得如此艰辛!他不会忘记,父亲张继纶是个篾工,一年四季靠做竹蔑子活养家糊口。母亲整天挑担子,做豆腐,养猪种菜。自己4岁时,母亲为着让他快长身体,还常向正喂养幼儿、奶水多的女人讨点奶水给他喝。5岁时母亲便送他进学堂,先生说孩子小不能收,母亲要求先生说:不是让孩子学多少字,只要给看管着就行了。家门前是池塘,生怕儿子掉下去淹死了。私塾上过一年,父母又送他进了隔壁的万寿宫小学。母亲常趴到梯子上,隔墙看着。一次老师看到他做体操不上心,顺手用小木棍向头上打了一下,被母亲看到了,从梯子跳下跑到学校,抱着孩子就哭,还向教师说:“我的儿子,自己都舍不得打,你为什么打啊?我们不上学了!”拉着儿子就走,校长劝也劝不住。
12月22日,时令冬至,南京特冷,江边更是寒气逼人。天刚亮,张震就赶到了下关码头,等待客轮的到来。等到母亲乘坐的船刚靠岸,他急步跑上船去,在甲板的人流中找到了自己的母亲,他不禁泪如泉涌,悲喜交加。悲的是母亲憔悴苍老,神情呆滞;喜的是分别十余载,终于相聚在今日。他上前紧紧拉着母亲的手,向她问候。老人没多大反应,呆了好一会儿,才说:“你的话好懂啊!”张震急忙说:“我是你的儿子呀!”此刻随同老人来的,还有张震的一个表兄。老人手上还抱着个印花小被,好像那是张震小时候盖过的,老人带着它,像是个信物和证明书。随同张震的参谋和警卫员,正想搀扶老人下船,张震蹲下身来,背起了老母亲,一步一步走下船去。
母子团聚,全家人都高兴万分。张震的爱人马龄松,拿出自己的衣服给婆婆换上,换下来的衣服放到水盆一洗,却成了丝丝条条的破烂。它们是老母亲这些年受苦受难的见证!马龄松心疼得流出泪来。
张震本想留母亲住在南京,让自己侍奉母亲安度晚年。但老人家不习惯城市生活,只住了半年多,就闹着要回家,有时精神病发作会到处乱跑。无奈之下,只好由表兄接其回了原籍,张震每月则接济钱物。1961年10月,78岁的母亲因病辞世,得知噩耗,张震失声痛哭,彻夜未眠。
骨肉亲 生育情 情深似海
母亲吴命媛被接走的消息,在平江长寿镇不胫而走,在另一位妇人心中激起波澜。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母亲吴命媛来到南京后不久,张震家乡又接连来了信,说吴命媛只是张震的养母,他的生母是余朵莲,现还住在长寿街上……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张震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他也不便问来到身边的老母亲,忙写信让当地乡政府切实帮助调查落实。在痛苦中,他回忆起儿时一桩往事:6岁那年,有一天在外边玩耍,听一个邻居女人说:“你不是你娘生的。”他回家真的问了母亲。母亲从不打骂他,这次却重重给了他一巴掌,还生气地说:“你不是我生的,是谁生的?这么一点点儿把你抱大的……”难道说,自己真的还有位生身母亲?
两个月后,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张震的生母真是余朵莲,她还给他来了信。当年由于家境不好,才把刚出生不久的张震给了人家。十月怀胎母子情,养育16年的母子恩,让张震都一一牢记在心坎上。革命人把百姓都当成父母,何况是生、养自己的两个母亲!
张震回到故乡探望时,和妻子马龄松一同去探望了生母。含泪叫了两声:“妈妈!妈妈!”那位不幸又万幸的母亲,只是流泪,久久无言!
对两位老母亲的晚年生活,张震都尽到了做儿子的孝心。生母余朵莲,由长孙吴嘉清照顾日常生活,晚年也是四世同堂,99岁高龄时无疾而终。
张震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不管怎么样,我的两位老人能够活下来,都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看到自己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也确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她们生前曾对我说过,能活到现在,过上几天好日子,全是托共产党的福啊。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又都是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