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新四军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和历史贡献
新四军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和历史贡献
作者:刘顺发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6-08-04 浏览次数:7406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面对极端尖锐复杂的形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持在华中地区抗击日本侵略军,直到取得全国抗战胜利。新四军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和历史贡献应给予充分肯定。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和历史地位
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坚持抗战,大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新四军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组建起来的抗日部队。集结整训之后,迅速东进江南敌后战场之日,正是日军大肆入侵,上海、杭州、南京先后失陷,国民党几十万正规军溃败匆忙西撤之时。装备低劣的新四军,勇敢地向东,直接挺进到了敌后,随即在大江南北实施战略展开,连续不断地向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发起伏击、袭击、夜袭、奔袭。1938年5月12日,高敬亭指挥下的第四支队,由九团侦察队和四连,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坂井支队巢县守备队,全歼其20余人,缴枪10余支,自己无一伤亡。6月17日,粟裕率先遣支队在韦岗设伏,经半小时激战,击毙土井少佐及大尉梅泽武四郎等日军官兵13名,击伤近10名,击毁汽车4辆。这一年,新四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苏皖各地,在大江南北,在京沪、京芜铁路沿线,连续对日军进行了大小战斗280余次,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新四军从组建之日起,即以抗战大局为重,相忍为国,同曾经多年企图扼杀自己的国民党军联起手来,抗击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日本侵略军。新四军巨大的精神引力,吸引着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纷纷效命抗日战场。华中地区特别是苏、锡、宁、沪、杭等城市的青年工人、知识分子、在校大中学生,成群结队,成百上千地,通过中共地下党,通过各地办事处,甚至通过周恩来、董必武、徐特立等人的介绍、引荐,投奔新四军。人们从新四军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提高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新四军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旗帜。
新四军在长期浴血奋战中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华中抗战的主力。新四军在华中地区进行的持久抗战,是在极为艰苦、极其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新四军组建之初,全军只有10329人,在敌后游击战争中,迅速发展壮大,1939年底,全军已有49901人,到1940年底,全军已有88744人。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以后,侵华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越来越少,而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占领区,在华中就是对付新四军。华中敌后成了华中抗战的主战场,新四军成了华中抗战的主力。而国民党留在华中的几十万正规军和地方武装,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限制与阻碍新四军发展,不断制造摩擦。新四军就在日伪顽的夹击中坚持斗争,在积极抗击日伪军,开辟与建设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壮大起来。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新四军已拥有主力部队21.5万人,还有地方武装9.7万人。整个抗战时期,新四军实际上已独立自主地担负起了整个华中地区抗战的任务。
新四军在华中抗战中以不怕牺牲、顽强拼杀取得的辉煌战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八年抗战,新四军几乎每日每时都在同日伪军进行着激烈的浴血奋战。总共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名,俘日伪军12.42万余名,还有5.4万余名日伪军官兵投诚、反正。新四军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共伤亡指战员8.2万人,其中团级或相当于团级以上干部328人。
新四军在华中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五省的八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光复国土25.3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20多万。新四军在华中坚决地、顽强地抗击日伪军,有力地挫败了日军“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计划,同时也限制了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进攻。新四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新四军在抗战中以其所处的重要而特殊的战略地位,起到了据局部而扼全局的重大作用。新四军自1938年春挺进苏皖敌后,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在苏南(茅山)、皖中、皖东、豫皖苏、鄂豫边区等地开创抗日根据地。1939年9月起,新四军协同陆续南下挺进到陇海铁路以南地区的八路军,又开辟了皖东北和苏北地区。这样,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先后形成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和浙东八个战略区,各战略区分别建立了中共区委、行政公署和军区。新四军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扩大到东滨黄海、东海,西屏武当山脉,南抵浙赣线,北至陇海铁路的范围,包括了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大部分,浙江、河南一部分,湖南、江西的一小部分。这一片区域,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而华中地区拥有的上海、南京、徐州、武汉、杭州、合肥、安庆、九江等大中城市,历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要地,更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既是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屏障,又是争夺华南、进军华南、发展华南的后方基地,是仅次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战场。新四军坚持华中抗战的历史表明:新四军战斗在华中,不仅与战斗在华北的八路军相呼应,而且同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相配合,迫使日军处于腹背受敌,首尾不能相顾的境地。
从表象看,日军在华中地区占据了主要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新四军处于日军的分割包围之中。而从战略全局看,日伪的据点又处在新四军的分散包围之中。坚持华中抗战的新四军,一直战斗在华中各大中城市周围,战斗在大江南北的水陆交通干线两侧,严重地威胁着日军的指挥机关和运输保障,最多时迫使16万日军、23万伪军困守华中占领区而不得脱身。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中新四军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更是削减了日伪的军事力量,限制、阻滞了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进攻,也为配合反法西斯东方战线盟军作战做出了贡献。
新四军开辟与坚持华中抗战的特殊战略地位,及其在抗战中所起到的据局部而扼全局的重大战略作用,充分体现出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无以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
新四军在对日作战的同时,创建起的华中抗日根据地,成为华中抗战巩固的后方。新四军组建之初,即遵照中央军委指示,积极向东挺进,到敌后去,到大城市之间的广大农村去。因为日本侵略军兵力不足,只能占领大城市和交通沿线,广大的农村和中小城镇不可能完全控制,而这些地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已经溃退,政府官员大部逃跑,地方政权土崩瓦解,广大敌后农村已成无政府状态。新四军及时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从1940年11月起,共创建苏中、淮南等八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地人民从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支持新四军开展抗日斗争。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的家,是新四军坚持抗战的坚强后方。中国革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成为华东人民解放军和中原人民解放军开展自卫战争的重要战场,也是将中国革命胜利由江北推向江南,推向全国的前进基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和物质的保证。因此,新四军及其创建的华中抗日根据地,不仅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中,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是革命的熔炉,培养出一大批能够治党、治军、治国的优秀干部。新四军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从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一整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制度和经验。同时,因为华中八块抗日民主根据地,都是独立地、因地制宜地从事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斗争和建设的,党、政、财、文各方面缺一不可,而且必须协调发展。所以,在长期的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造就出大批能文能武、各行各业的干部。这不仅为取得华中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新中国的成立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储备了必要的干部,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刘少奇、陈毅、谭震林、李先念、陶铸、张鼎丞、粟裕、黄克诚、邓子恢、陈丕显、方毅、张云逸、张爱萍、张劲夫、叶飞、姬鹏飞、韦国清、洪学智、张震、彭冲、邹家华等,都曾在华中抗日战场纵横驰骋、艰苦战斗过;中国现代历史上33位军事家中,叶挺、陈毅、粟裕、黄克诚等9位军事家,都曾在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指挥过全局性的军事斗争,或独立指挥过一个战略区的全面军事斗争;在经济战线上,如骆耕漠、孙冶方、薛暮桥、张劲夫、方毅、朱毅、李人俊、陈国栋、许毅等一批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和财经工作者,都曾出色地完成了华中战时的财经工作,他们所建立的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金库制度、税收制度等,都被新中国经济建设工作所应用和参考。还有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都走上了相应部门的领导岗位。
新四军抗战的历史功绩,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都占有着极其光辉的一页。
新四军的抗战实践为丰富中国革命战争理论做出重要贡献
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抗日斗争中,在实践与发展革命理论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个人认为有六个方面最为突出。
丰富了人民战争理论的内容。新四军组建之后,即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于1938年春起,挺进江南敌后,紧接着各支队跟进,在苏皖敌后,实行战略展开,放手发动群众,组织民众武装,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再后,东进北上,在苏、皖、鄂、豫、浙各省的广大农村、集镇,深入民众,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八年抗战,新四军战斗、生活在华中敌后的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人民是新四军身后铜墙铁壁般的靠山。新四军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分散以隐蔽自己,集中以歼灭敌人”等,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动民众,依靠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军民团结如一人,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就是人民战争理论的精髓。
新四军以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实践并丰富了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中的战略理论。抗战初期,是毛泽东首先把游击战争从战术层面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考察的。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主要的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长期的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不仅仅是战术问题,而且是战略问题。新四军坚决执行了毛泽东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思想,在日伪顽的夹击中,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爱国力量,发挥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游击战的方法,积小胜为大胜,独立地担负起整个华中地区抗战的重任。
历史证明,新四军就是灵活运用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同日本侵略军打了八年,毙伤俘日伪军47万多人,取得了抗战胜利。新四军以其2万多次战斗实例,实践并丰富了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的战略理论。
新四军开辟与建设抗日根据地,创建敌后民主政权的理论与实践,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实践和充实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内涵。从1938年春挺进敌后,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共创建了八块抗日根据地,建立起8个行政公署,21个专员公署,171个县政府。在这些地区,实行减租减息,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各块根据地独立地进行各方面建设,颁布了政府施政纲要,对公务人员任免、财政经济、发展生产、文化教育、人权财权保障、财务预算决算、会计审计、金融贸易、土地租用等等方面,都制定了法规、条例。所以,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仅是抗日的政权,也是民主的政权。这种人民民主的新式政权,也是新中国人民政权的雏形。所以,新四军创建敌后新政权的理论与实践,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组成部分。
新四军注重战略区党委的建设与实践,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和建党理论。新四军在开辟建设抗日根据地之初,即建立战略区党委,发展党员和党的组织,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县、区等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1942年12月,华中局、新四军军部贯彻中共中央相关指示,撤销了各级军政党委员会,建立了统一领导的各级党委,作为党政军民的最高领导机构,从而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各战略区(即根据地)党委的书记,均由该战略区新四军主官担任,在战略区党委统一领导下,确定战略区以武装斗争为中心,以军事斗争保卫根据地经济、政权、文化等各项建设,保卫根据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推进根据地建设的巩固与发展。
新四军以独特创新的统战工作实践,丰富、创新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理论。新四军的统战工作,贯穿于新四军坚持华中抗战的全过程,成为新四军敌后抗战的一大特色。新四军从组建、整编到开赴华中敌后对日作战,都是根据统一战线的原则展开的。从新四军军部到各支队、各师,从游击区到各抗日根据地,从军事斗争到政治工作、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等各个领域,都把统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自觉执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针政策。八年抗战中,新四军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官兵,同地方开明士绅和社会各阶层、各界人士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都结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日本侵略军,最终陷敌于华中人民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
新四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广纳人才,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门知识技术特长,使他们成为新四军医疗卫生、枪械制造、被服生产、文化教育、报刊出版、印刷印钞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和重要领导。
新四军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对国民党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坚持以大局为重,宽以待人、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团结精神等,为发展与巩固抗日统一战线,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为丰富和创新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理论做出了贡献。中央军委多次指示,要求各地学习新四军的统战做法和经验。
新四军以其多彩的文化艺术生活,多种形式的党政干部教育和民众教育,推进和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丰富了新民主主义大文化的内涵。新四军组建之初便成立了战地服务团,许多进步文化工作者成为最早的团员。1938年8月,战地服务团分成几个分队,先后随第一、第二支队东进江南,渡江北上,运用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战地服务团既是文艺宣传队,又是民运工作队,成为新四军开展敌后抗日斗争的得力助手和开路先锋。
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斗争,展现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崭新形象,引得各地文化工作者、进步知识青年纷纷来投,大大充实了新四军的文化工作力量。各支队在此基础上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战地服务团。随着各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地方上也陆续成立了各种文化团体。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重建以后,下旬即在盐城成立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4月起,苏北文化协会、戏剧协会、诗歌协会、木刻协会,以及各根据地的文化协会相继成立。8月,陈毅在阜宁卖饭曹设立了文化村。11月,陈毅又倡议成立了湖海艺文社,邀请开明士绅,通过诗词唱和,宣传抗日,宣传团结,壮大、扩大了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新四军各师、旅,华中各地区、分区都成立文化艺术团体,创作并演出过大量的歌曲、戏剧、现代剧作品。
新四军重视部队的干部教育,军部和各支队开办了教导总队、教导队、军政干部学校或随营学校,招收青年入学,将其吸引到抗日洪流中来。1940年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后,即在盐城创办了抗大第五分校。1942年6月,抗大五分校扩建为华中抗大总分校,新四军三师重建抗大五分校。各师创办的“抗大”还有:四师的抗大四分校,二师的抗大八分校,一师的抗大九分校,五师的抗大十分校。1941年7月,新四军军部和中共华中局还在盐城创办了华中党校。各地区党委也先后创办了洪山公学、鄂东公学、苏中公学、苏北公学、淮南公学、苏浙公学等干部培训学校。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还开办了江淮大学、华中医学院、华中建设大学、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等培养专门人才的各类学校;地方各级还开办了中学、小学等全日制学校。
部队团以上、地方县以上机关,都创办了报纸、刊物。
华中上万名干部经过培训学习、在职教育,党性增强,文化水平提高,专业知识增加,在华中抗战和根据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创立的广义的大文化,以其领域广阔、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和厚实积淀,在其后至今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散发着耀眼光芒和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