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读《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读《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作者:袁振威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 日期:2016-10-28 浏览次数:6829
75年前我父亲就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此时,拜读中宣部编辑出版的《重读抗战家书》,倍感亲切。因为页页家书都展现了抗战前辈的热血和艰辛,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先贤的精神财富,一字一句如清流、似甘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灵。而且,在这32篇抗战家书里,也收录了我父亲——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烈士写于1939年初的一封家书。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同志曾说:“袁国平同志是一位我所尊敬的在党史、军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英雄人物,牺牲时只有35岁,生命短暂却又波澜壮阔……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末,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史和土地革命史中许多重大事件,特别是我军艰难创建发展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留下了他坚定而光辉的足迹。”
我1939年出生在皖南那红旗飘扬的地方,年仅8个月我就被送回老家湖南邵东由祖母抚养。父亲袁国平1941年1月15日在皖南事变中牺牲,所以我的出生之日实际上就是我们父子生离死别之时,父亲没有在我脑海里留下任何印象。父亲的封封家书让我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他怎样走过短暂而又艰难的人生之路。
在北伐战争后期,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开始了反革命政变。大屠杀开始前,父亲在整装待发之际,曾寄给我奶奶刘冬秀一张照片。照片背面,写了这样一段话:“1927年顷,反动派谋袭武汉,形势岌岌,革命之士莫不愤恨填膺,舍身赴敌。斯时,余在第十一军政治部服务,亦奉命出发鄂西,抗御强寇。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为死别纪念;万一凯旋生还,异日与阿母重逢,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何如耶!”
“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万一凯旋生还,……其快乐更当何如耶!”死也是“快”,活也是“快”,这就是父亲那一代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境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父亲正在陇东高原,担任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在民族危亡之际,他炯炯的目光早已投向驰骋杀敌的抗日疆场。在给亲人的信中,父亲表达了渴望着到抗日前线去歼灭敌寇的强烈愿望。在给哥哥醉如的信中,他写道:“国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在给侄儿振鹏的信中说:“我过惯了战壕生活,正请求党中央派我到抗日前线去工作,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解放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英勇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
到达皖南,就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后,父亲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呕心沥血。他针对统一战线条件下的特殊情况,围绕“协同抗日”的中心任务,开拓了新四军的政治工作。他紧抓政治工作这个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同新四军其他领导一起,按照中央的方针,经过艰苦的努力,使来自各个山头、各自为政、游击习气严重的游击队,创建成一支纪律严明、思想统一、有战斗力的铁军。
父亲与万千抗战英烈一样,“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他贡献了自己的一切,这其中,也包括我们一家。我出生后被送回老家,在日军占领邵东时,我们与组织上失去了联系,我一度牵着双目失明的奶奶讨饭度日,曾因病重险些丧命;此前我的二姐已经死于因病无医,我的大姐因外公外婆在逃难中相继身亡而给人做了童养媳。在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父亲身中四弹,重伤难行。为了不影响部队行动,不连累战友,他为部下、为战士英勇自尽,实践了他“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的阵前誓言。
父亲在皖南给家人的信中说:“我置身革命是以牺牲一切为代价的,无法帮助家里,望能原谅我。”我清楚地知道,我父亲是著名文学大师田汉的得意门生,才华横溢,在文学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有人曾说如果当年他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然而,他选择的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事业。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革命先烈的奉献和牺牲,才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我们幸福的今天。
值此皖南事变75周年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袁国平和所有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革命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