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感怀新四军 > 云岭的石柱
云岭的石柱
作者:章熙建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 日期:2016-11-04 浏览次数:7825
皖南云岭,时光把一段腥风血雨浓缩进了9根石柱。伫立圣洁石柱前,我在聆听一组异曲同工的绝唱。军人父亲在枪炮声中雕琢世界,山农父亲则在敲凿声中演绎生命——那是一曲贯穿生命阡陌的美丽交响。
时光回溯到1941年1月初。寒风凛冽的皖南云岭村,面对桌上的5块银元,默默吸着旱烟的云岭村石匠詹顺子,将目光投向妻子和她怀抱的女娃。两年前的这个时节,山民生下才7天的女娃罹患荨麻疹夭折。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女战士张茜和军法处杨干事找上门,商请他们帮一对新四军夫妇奶孩子,孩子的母亲因战事颠沛挤不出一滴奶水。纯朴的山民夫妇当时不假思索就应承下来。
而此时,新四军军部即将撤离云岭北上抗日。山雨欲来,将士们都在做开拔前的应急处置。朔风呼啸的黑夜,一双军人敲开詹家茅舍,昏暗的油灯亮到天明,两个军人裹着寒风悲壮离去,一个凄婉故事留了下来。
山民不知道,一场惊天浩劫正悄然向云岭逼近。两天后的凌晨,恬静美丽的山坳骤然沦为刀光血影的炼狱。1941年1月6日晨,从皖南泾县云岭开拔北上抗日的新四军部队9000人,突遭国民党军7个师8万重兵包围袭击,仅2000人突围。
石匠带家人藏进山后开采石料时发现的岩洞,每天趁黑潜回茅屋取些食物。数天后,刀戟相击的诡谲喧嚣渐渐散去,逃难避险的乡亲才陆续回返山村。但劫后的云岭仍凶险四伏,探知尚有新四军伤员藏匿密林,还有些新四军后代寄养百姓家中,穷凶极恶的蒋军展开篦子式搜捕,并颁发敕令:凡有窝藏者杀无赦,且株连家族。
风声鹤唳的时刻,新四军首长的嘱托不时在詹顺子耳畔回响:新四军后代是红色种子,必须哺育成人教育成材。目不识丁的山民深知,接纳这个孩子对遭遇丧子之痛的妻子是短暂慰藉,带给家庭的则是祸福难测。但纵然有险厄,又怎能跟新四军抛家弃儿打鬼子相比!石匠和妻子连夜奔走数十里山路,将叫做万牛的新四军孩子送到山中远亲家中寄养,返回时未入家门就在村口被敌军截住。他们翻箱倒柜搜查后将石匠带走吊打到半夜,山民一口咬定自己孩子早已夭折。那个寒夜,詹妻顶着如刃寒风奔走于崎岖山道,跌跌撞撞地敲开一家家茅舍跪求乡邻。终于,山民们舍命联保才把遍体鳞伤的石匠抬回家。
夜夜惊心的日子里,山农惶惶然如履薄冰。那个黄昏,石匠打柴归来路过村口老枫树下,一个穿长衫戴墨镜的陌生人拦住他,打听是否知道有个老乡家寄养新四军女娃。虽然为小万牛找到身生父母是萦绕心头的期盼,可敌军疯狂搜捕的恐怖如寒夜梦魇般浮现,石匠漠然敷衍几句便匆忙离去。
终于熬到鬼子投降,石匠忧郁的脸庞泛起了红润,小万牛出落得聪颖可爱。山民时常独自静坐村口老枫树下,眼神怔怔地投向山岭尽头的豁口,那是进出山村的门户,他巴望那个浓眉大眼的新四军如风飘临。他甚至7次卖粮筹款,搁下农活外出找部队,然而日升日落又一年,石匠始终没有碰到奇迹出现。
1946年寒冬的子夜,石匠突然起床抽起闷烟,天刚亮就担着两筐新打的稻谷出了门。晌午返回踏进茅屋就把小万牛紧搂怀里,对妻子说要送娃儿上学堂念书!
皖南群山绵延,自然资源丰饶。但日军侵略带来的兵燹之灾,彻底打破了古老山村悠然自足的宁静。春寒料峭时节,梳起羊角辫、穿上花格衣的詹家小囡,肩挎书包披着姐妹们羡慕的眼神走进学堂,而身后本已拮据的詹家从此更加度日维艰。许是出生时断过奶水留下的祸根,小万牛体质一直很孱弱,憨实的石匠巴望小豆芽能长得茁壮些。家中老少13口以粗粮甚至糠菜果腹度日,甚至将14岁的长女送往邻村当童养媳,却让小万牛独享仅有的一点细粮。心生怨气的姐妹们不知道父亲心底藏掖一份痛楚,直到小万牛13岁那年突然被部队接走,石匠才向家人道出深藏心底7载的秘密。
那个寒风怒号的黑夜,熟睡中的石匠突被一阵剜心刺痛惊醒,四周静寂如魅,而梦中的一幕却沉沉压在心头:那个戴玳瑁眼镜的斯文军人,在那场山高水恶的激战中怆然倒下,烈士手按喷涌鲜血的胸口,眼神殷殷地直瞅着石匠,似在诉说心头无法割舍的一缕牵挂。
任职芜湖军分区之前,我曾多次拜谒云岭石柱雕塑。而此刻,一段尘封的史实渐渐揭去面纱,无异于让我陡然触摸不朽石柱的灵动魂魄。纯朴甚至有些愚钝的山民,因劳累而过早佝偻的身子,竟在那一刻突然挺直了腰板。我甚至激情难抑地遐想,虽然纪念馆尚未竣工山民即溘然辞世,但他无疑属于圣殿建造者中最杰出的工匠,因那丛残断石柱上烙印着不屈生命的鲜亮凿痕。准确说他远在圣殿诞生前就已呕心沥血完成作品,即浓缩原本式微的生命薪火,淬炼了烈士遗孤特别的脊骨与内质。
时光再次回溯64年前。1952年初冬清晨,小万牛陡然察觉到茅屋里外气氛异常。母亲早起给她备好干净衣裳,灶台上刚煨好的鸡汤散发浓香,早餐是鸡汤面加荷包蛋。父母端坐桌前似乎愁肠百结地愣瞅着,待万牛碗中汤面见底,母亲脸上泪珠霎时连成了线。
太阳刚升上东山坳,村口老枫树下来了辆军用吉普。懵懂而又兴奋的小万牛被送上军车,父母只说是部队首长接她去城里念书。几天后辗转进入坐落南京卫岗的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学校,13岁的詹万牛被插班小学二年级。可姑娘蓦然发现一切都显得陌生怪异,班上同学大多是没爹娘的烈士遗孤,自己名字也突然被改成孟烈。倔强的山里姑娘找到老师,生来头一次流下委屈的泪水:我有爸妈,我要回云岭回自己的家!
于此,我查阅资料梳理出一缕脉络:1952年深秋,中央老区访问团到云岭,除正常工作外还担负一项特殊使命,即受陈毅夫人张茜大姐托请寻访一个烈士遗孤。许是戎马倥偬十多年,张茜依稀记得女孩父亲姓孟,母亲叫李辛。因线索尚不够连贯完整,访问团同志与芜湖军分区领导颇费一番周折,最后锁定云岭村的詹万牛。
然而,托孤父母都是携笔从戎的军中翘楚,缘何给孩子起名万牛呢?军分区领导推断这不合情理中定存蹊跷,如不能还烈士遗孤一个清晰完整的身世谜底,寻访任务或属于未竟甚至失败。于此他们写信给中央访问团,请他们联系张茜大姐进一步补充核对线索。数月后收到北京来信,这时改名孟烈的詹万牛状态渐趋稳定。军分区领导反复斟酌后决定暂时将信压下,以免让经受命运颠沛的姑娘因此再一次心生波澜。
转眼到孟烈初中毕业,军分区领导借出差特地将姑娘接回云岭。一别8年,詹家茅屋东侧新砌了敞亮瓦房,而曾经的山村黑丫头则变成了城里俏姑娘。依旧是当年那盏油灯前,军分区领导掏出8年前那封北京来信,将姑娘身世的来龙去脉细捋了一遍。
姑娘生身父母叫孟星野和李辛,当年都是新四军军部干部。战争倥偬,皖南事变爆发前两天的告别,隐隐中已蕴含托孤之意。战友们商量临别得给只有乳名楠楠的孩子取个大名,战地服务团才女张茜一锤定音:征战此去无归期,孩子是新四军留在皖南的红色种子,就叫“皖留”吧!
至于何以阴差阳错被叫作“万牛”,芜湖军分区领导推测,或归于不通文墨而听音随俗的缘故,抑或为隐瞒真情而化繁就简所致。而于托梦之说亦经查证得知,李辛在皖南事变突围中与战友失散,而孟星野确于1946年冬在山东前线牺牲。
那个恍如隔世的夏夜,暗自啜泣的姑娘彻夜未眠。清晨旭日东升,姑娘掀开的生命册页落下浓重心迹,她告诉父母改回本名孟皖留。暑假的两个月里,姑娘白天随母耕作田间,夜晚茅屋服伺慈父,那份勤劳孝悌让整个云岭山坳都为之羡叹。暑期结束后孟皖留返校升读高中,然而,一道无法抗拒的扯拽时时让她心驰神往。
那是回返山村跨进家门的一刻,石匠父亲因腰伤正侧卧在茅屋竹躺椅上。青砖瓦房落成3年,可倔犟的石匠仍猫在老茅屋坚守一抹残留的温馨。姑娘疾奔向前紧紧抓住那双几近枯槁的手,泪水霎时如小河决堤般流下来。泪眼朦胧间,竹躺椅侧面一尊半身石刻像倏然闪入眼帘,那依稀就是自己8年前离家时的青涩模样。
红绳绾扎的长辫斜挂胸前,瞳仁绽射稚气与憧憬,那是一株生命力蓬勃的战火嫩苗。3000个日夜呵,笃实情重的父亲就把对女儿的思念,倾注于一锤一钎的雕凿中!还有那只枫树根雕基座,修长虬劲的根蔓似乎要扎透地面,那是否在诉说一种根对于土壤的渴望,让远方的游子感应血脉的呼唤?
或许原本就属于沸腾的血液就在那一刻被激活的。文静寡语的孟皖留突然着迷于学校图书馆,她默默而艰辛地跋涉于皖南典故和新四军史料,恰似给心头点燃的梦想篝火添薪打底。终于,高中毕业那年,姑娘悄然辞别寄存瑰丽梦想的南京,一如父母当年开拔征战般回返云岭,她无法回绝山村茅屋那尊石像魂牵梦萦的呼唤。
再次凝目耸立天地间的圣洁石柱,那真正是一束不能释怀的雷霆闪电,一道时代不能遗忘的斑斓背影呵!
两根完整石柱背衬蓝天傲然挺立,犹如2000突围将士正翱翔苍穹追逐梦想;7根残断石柱身枕青山凛然如磐,仿佛7000牺牲失散将士正熔铸音符挥笔史诗。瞩目的一瞬,蓦然感觉碑身在晃动,呵!那绝非云动抑或地摇,而是心在那一刻临风飘举,飞向无垠天际。苍穹深处仿佛回响《战争与和平》中的经典,那是娜塔莎对历经劫难的皮埃尔说:“你就像这古老建筑,饱经沧桑,但屹立不倒!”
我突然诗意地遐想,孟皖留或许只是无数寄养百姓家的英雄儿女中的一个,但烽火洗礼赋予英雄女儿许多生命奇缘,更有一种执著让她把生命铸成了传奇。远离战火的岁月里,英雄女儿定然时常伫立肃穆圣园,平静而深情的目光长久凝注于石柱,就像透过时光烟云追寻远行的英雄父辈。
心念瞬间贯通,是追寻!这个字眼让我豁然理喻一个烈士女儿的超常之举,因为血液传承一个信念:“英雄”二字虽寥寥数笔,却是不朽生命凝铸的精神坐标,值得这个民族用永恒的意志去丈量与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