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纪实》 > 铁军寻踪 > 江泽民赞许的“铁甲雄师”——从新四军走出的头等主力师
江泽民赞许的“铁甲雄师”——从新四军走出的头等主力师
作者:张伟佳 乔迅雷 责任编辑:刘顺发 来源:《铁军·纪实》2013年第1期 日期:2013-09-17 浏览次数:8136
在沈阳战区建制内,有一支战功显赫、功勋卓著,以“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的英雄部队。江泽民总书记2004年8月专门为其题词“发扬三猛作风,锻造铁甲雄师”。她就是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
南下豫皖苏,成为坚持淮上斗争的中坚力量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刘志丹、谢子长在陕北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后改编成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开赴抗战前线,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为应对豫皖苏地区出现的日、伪、顽复杂的斗争局面,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指示:“目前斗争重心将移至淮河流域,三四四旅南调该地……”此后,该部奉命挺进豫皖苏,发展壮大队伍,坚持敌后斗争。
1940年7月2日,八路军第二纵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三四四旅改称第四旅,活动于津浦路西,陇海路以南的淮上地区,以对日军作战,巩固根据地,扩大与整训部队为中心任务。
受领开辟淮上任务后,四旅(欠七团)3534名指战员在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率领下,即从涡阳北之新兴集出发,向蒙城以东开进,先后到达宿(县)、怀(远)、蒙(城)、凤(台)地区腹地。旅部驻龙亢;八团驻罗集,负责监视正西及西南方向反共顽军;九团驻怀远以西的河溜镇,负责打击正东及东北、东南方向日伪军。四旅以驻地为立足点,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在反顽斗争中不断巩固与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斗争方针,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群众抗日武装,协助地方政府建立了几个县大队。此期间,四旅还组建了一支400多人的子弟兵团(后编入六八八、六八九团)。在全区范围内实行二五减租,还规定借贷利息不超过分半;为了解决部队的经费自给,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有效地控制了涡河的水上交通税收,除保障自用外,还上交纵队一部分;还发行地方流通券,打击伪钞,保护了淮上地区群众利益,并发动军民捐献钱粮衣物,赈济涡南、怀远地区因河水泛滥受灾的难民。这些兴利除弊的积极措施,深受淮上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共产党和军队的威信与日俱增。
在此期间,四旅主力部队利用空隙时间进行轮流整训。侧重训练部队在河川水网地形条件下的游击战术和技术动作,提高战斗力。同时,还派出部队向津浦路和淮河方向出击,开展游击战,积极打击敌人。九团曾两次攻打怀远县常家坟日伪据点,俘伪军50余人。该据点日寇100余人惧于被歼,弃据点逃跑。九团遂将该据点平毁,并逼近敌怀远城郊,继而又进行了西门、龟胡山战斗,俘日寇12人,缴获机枪1挺。这一系列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有效地保护了淮上地区的开辟和建设。
淮上抗日根据地和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对敌威胁甚大,引起了日、伪、顽势力的极度不安。10月,在日寇即将向根据地大举“扫荡”的前夕,国民党怀远县保安团、县大队及反动帮会组织“红枪会”,配合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扬言驱除八路军,并派遣特务潜入凤台县潘集乡,以武力抓去了妇女干部王宝霞、乡指导员刘墨舞以及九团粮食股长李华庭同志,于平阿山将他们杀害,制造了“平阿山惨案”。四旅遂派九团副团长周世忠率该团二营进至唐集、平阿山一带,击溃了顽怀远县大队、保安团和“红枪会”武装数千人的进攻。击毙100余人,俘虏3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及土枪、土炮、梭标等1000余件,保卫了淮上地区的安全。
11月14日,徐州日寇纠集津浦线步兵3000余人,骑兵2000余人,附汽车80辆,坦克20辆,在两架飞机掩护下,向宿、怀、蒙地区大举“扫荡”。四纵队以五旅于蒙城东北之板桥与敌展开激战。同时,津浦路西之另一部敌人附坦克3辆,自东向西沿涡河北岸,向根据地推进,企图策应进攻板桥之敌。四旅九团主力奉命于河溜镇阻敌,并一度收复了被敌占领的河溜镇。该团三营在龙亢东北和敌人激战,迟滞了敌人前进,争取了时间,掩护了旅部一部顺利渡涡河南撤,并有利地保证了板桥五旅部队的翼侧安全和顺利转移。敌人于17日占领涡河北,18日攻陷蒙城。但由于四旅和兄弟部队的英勇打击及当地群众早已坚壁清野,敌人在蒙城等地无法立足,遂仓皇撤退。日军这次“扫荡",前后不过四天便被抗日军民胜利粉碎。至21日,四旅先后收复了蒙城和涡阳县城,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成为壮大新四军的有生力量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八路军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四旅奉命改编为新四军四师十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八团、九团分别改为二十八团、二十九团。
2月,蒋介石反动政府任命李宗仁为司令,指挥汤恩伯、李品仙两集团,分淮南、淮北、鄂中、襄西四个“清剿"区向华中根据地实施全面进攻。正当顽军之进攻就要全面展开之时,日军为胁迫蒋介石投降,正向蒋施加军事压力,于武汉、信阳集中了第三、四师团约3万余兵力,配合皖北第二十一师团和豫东骑兵第四旅团,于1月24日发起“豫南战役”,从三面向汤恩伯、李品仙两集团进攻,企图一举消灭两集团于平汉路以东地区。汤、李两集团15万余众竟避而不战,节节败退,原向皖东北进攻之顽九十二军亦仓皇西撤,致使日军如入无人之境。再陷涡阳、蒙城,并向新黄河边推进。使皖北、豫东大片土地沦入日军铁蹄之下。
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军部针对这一新情况,批示四师相机向西发展,控制某些军事要地,牵制日军进攻。十旅为确保根据地安全,收复失地,遂向日军发起进攻。首先向东扫清了津浦铁路线敌伪武装及反动会道门势力,尔后主力挥师西进,追击日军。十旅二十八团一、三营于2月5日攻占阚疃集;二营歼潘集一带反动会道门武装后,于2月10日收复蒙城。二十九团于1月31日由河溜西进,攻占顺河集后进至凤台县。一、二营突破人工运河敌之防线,二营于当晚奔袭岳张集,全歼伪区大队,毙敌50余人,缴获步枪50余支。2月1日,二营于岳张集附近对正向该地撤退之凤台县保安团和伪县政府500余人发起攻击。从上午7时激战至下午3时,将这股反动武装全部歼灭,毙伤300余人,缴获长短枪100枝,重机枪1挺,轻机枪5挺,战马2匹。尔后继续向西挺进,直达颍河东之江口集。收复了大片国土,扩大了新四军影响。
十旅进军淮上半年以来,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日伪顽妄图消灭新四军的阴谋,阻碍与威胁了敌人津浦路之交通,扩大了新四军在苏北战场上的影响和声势。
扎根淮海区,成为坚持苏北抗战的主力之一
l939年初,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进入华中敌后,决定将苏北作为发展华中的突击方向。1940年10月,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进入苏北,与北上的新四军第二纵队会师于白驹地区。新四军军部重建后,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负责巩固和保卫淮海、盐阜地区。这两个地区后来合建为苏北抗日根据地。它是连接华中、山东和华北几个大战略区的重要通道;在一段时间内,又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驻地和指挥中心。
1941年9月20日,十旅与三师九旅奉命对调建制,十旅改归新四军三师建制,进入淮海地区。
淮海地区位于陇海铁路以南,运河以东,黄海以西,南面从淮阴沿盐河到灌云,面积共1.2万多平方公里,下辖7个县,人口280余万。自从十旅进入淮海地区之后,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胜利粉碎了日军的“蚕食”、“清乡”和“伪化”,打破了日、伪、顽对淮海区的夹击、封锁和围困,胜利地坚持和巩固了淮海抗日民主阵地,并把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汲取津浦路东反顽斗争失败的沉痛教训,旅党委(区委)十分注重拥政爱民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军政、军民的血肉、鱼水之情,保证部队能在当地政府、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与敌伪顽进行斗争。
到1942年11月,日军“扫荡”之前,仅仅一年的时间,在淮海区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起了明显的变化,十旅已基本控制了淮海区战场的主动权,并能适时抽调部队支援苏北其他根据地的对敌斗争。
1944年4月至1945年9月,十旅向日伪展开了战略攻势作战,先后参加了高沟、杨口、林公渡、叶圩子等战役战斗,解放了沭阳、宿迁、泗阳、涟水和阜宁等地,将日军以运河为主的水陆交通暴露于苏北军民的监视打击之下。
正当抗日根据地军民欢庆抗战胜利之际,国民党当局却急不可待地进行着反共的准备。在苏北,国民党改编了两淮(淮阴、淮安)、响水口、灌云等地伪军,并令其日夜加紧构筑防御工事,妄图长期盘踞苏北。同时,淮北国民党军将领李仙洲亦率部东进,企图策应苏北顽伪,扰乱根据地之安全。
8月25日,刘少奇根据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的建议电示华中局“……三师先肃清苏北敌伪后再西调……”据此,黄克诚率三师由津浦路向东返回前,电示十旅旅长刘震:“十旅及地方武装、师直提前行动向两淮开进,并首先攻下淮阴”。十旅遂于8月26日黄昏,经顺河集、淮(阴)高(良涧)公路向淮阴开进。
十旅旅长刘震为前线总指挥,副旅长钟伟为副总指挥。三师副师长洪学智、主任吴法宪也亲临前线。根据敌我态势,刘震旅长决定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四面包围、重点突破、多路攻击、穿插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术,歼灭淮阴之敌。
刘震
淮阴又名清江浦,是一座著名历史古城。京杭运河从其北侧流过,是苏北水陆交通枢纽,为苏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1937年底沪宁沦陷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迁移至此。1939年2月,国民党一弹未发将其拱手送给了日军。6年多时间,日军将淮阴作为大本营,不断出动对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血腥“扫荡”,周围数百里人民群众横遭蹂躏,且使城内10余万居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苏北抗日军民对该城敌人恨之入骨,急切盼望早日拔掉这颗毒钉。日本宣布投降后,驻守之日军南波大队撤往海州。被国民党改编为第六军第二十八师的伪军潘干臣部即进驻该城。加上城内原有反动地方武装淮阴保安团和常备旅,总兵力达9000余人。
27日6时许,十旅前卫二十八团一营进至淮阴城南5公里之高兴桥与敌接触,立即发起攻击,占领了该地,歼敌100余人,俘获40余人。28日,二十八团攻占破铁子、蒋家庄、刘家坪、费家庄、徐家河。射阳独立团攻占张家庄、帽市街。29日,二十八团又进占了马家庄、唐庄、赵庄一线,控制了城外南护城堤,并击溃了敌人数次反冲击。
30日拂晓,二十九团三营攻占淮阴城西之鸡蛋厂。31日该团直逼西门城下。同日,二十八团占领东关,并肃清了花街之敌,师特务团、淮海新二团攻占王营据点后,进至城北旧黄河堤一线,并在二十八团三营配合下肃清了城北十里长街之敌。至此,淮阴外围据点之敌全部肃清。兵临城下,直逼城角,严密包围了该城守敌。
31日夜,十旅调整了合围部署。以旅全部兵力集结于城东和城南,师特务团、射阳独立团、淮海新二团从城南、北、西三面实施包围。各部队到达位置后,师决心以六个团兵力,对淮阴之敌实施多路攻击。以城东北角为主攻方向,突破后,勇猛穿插,密切配合,将城内之敌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十旅二十八团一、二营为第一梯队,三营和三十团为第二梯队,一营从城东北角(主要突击方向),二营从东门实施主攻;以师特务团从南门实施助攻;二十九团主力在师特务团右翼从城东南攻击;以射阳独立团和淮海新二团从城西和西北角担任佯攻。
部队到达各攻击位置后,即开始进行战前训练和攻城准备,并针对敌情、地形特点,修筑了十余个高于城墙十米多之机枪火力发射点,挖掘了数条直通城下长几十米之地道,以备实施爆破。与此同时,还以各种方式向城内敌人开展强大政治攻势,并两次向敌发出通牒,给予其投降机会。9月6日,敌酋潘干臣冥顽不化,拒绝最后通牒,并杀害送信的群众,十旅遂决定当日发起总攻。
14时,开始以炮火对敌实施急袭,并以制高点之火力封锁敌人碉堡。在火力掩护下,各突击分队开始爆破和排除障碍,并迅速发起攻击。二十八团一营通过55米长地道,对城墙实施重点爆破成功,城墙东北角敌火力点被炸塌,守敌一个排被压在炸塌的炮楼下面,附近部分守敌被震昏。突击分队不等硝烟散去,立即利用爆破效果发起勇猛攻击。一营二连五班长曾加良高举红旗,第一个登上城头,把红旗插到东门城楼之上。同时登上城头的还有四连二班长张志山。随后,四连冒着敌人反扑的密集火力,仅用5分钟即登上城头,与反扑之敌展开激烈搏斗,歼敌一部,将其击退。一营一、三连紧随二连之后进入突破口,沿水门大街向西发展进攻。于观音寺消灭淮阴保安团团部,尔后继续向西城攻击前进。
15时许,向纵深奋勇冲杀的二十八团四连在一位理发师的引导下,直冲敌二十八师师部。连长张昌义当场将潘干臣击毙。与此同时,四连副连长刘子林抓获二十八师参谋主任刘绍坤,迫使其以师长潘干臣名义下达了停止抵抗的命令。15时30分,城内守敌先后投降。从城西北角突围的数百名敌人亦被淮海新二团、射阳独立团全部歼灭。至此,从战斗发起仅1小时30分钟,淮阴守敌即全部被歼。被日伪统治达6年7个月之久的苏北重镇淮阴宣告解放。淮阴战斗全歼敌军师长潘干臣以下9000余人,其中俘8000余人,缴获炮10门,轻重机枪80余挺,掷弹筒60余具,长短枪5000余支,汽车18辆,汽艇4艘,电台10余部,其他物资甚多。十旅牺牲20名指战员,师特务团牺牲201名指战员。
在淮阴战斗中,淮阴城周围之淮阴、淮安、淮宝等县均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淮阴县的“反攻委员会”组织了5000余名支前民工,将11万斤面粉,20余万斤烧草源源不断送上前方;淮安县的“攻打清江后勤委员会”,领导民工担任运输和担架工作,组织群众支前,为部队供应粮草和攻城器材。在整个淮阴战斗期间,人民群众积极支前者达53663人之多。同时,淮安、涟东县独立团和民兵联防队也加强了对淮安之敌的警戒和围困。一面断其粮草和物资进城,一面大力开展政治攻势,散发传单、标语,写信或动员伪军家属对其亲属进行规劝,宣传新四军优俘政策,动摇瓦解敌人军心斗志。并在城西挖了可以隐蔽部队的交通沟,收集了守城之敌的兵力分布和工事构造情报,为主力部队攻城提供了有利条件。十旅的成长和胜利,饱含着淮海地区人民的伟大无私奉献。
9月14日上午,党政军民在淮阴城南公园隆重举行万人祝捷大会,庆祝淮阴城的解放。会上,宣布了新四军首长的嘉奖令和兄弟部队的贺电,并宣布了表彰作战有功部队和指战员的命令。十旅二十八团英勇顽强,发展迅速伤亡小,且直捣敌巢,击毙敌酋,逼敌参谋主任下达停止抵抗命令,缩短了战斗进程,减少本部伤亡,对赢得战斗胜利起了决定作用,被三师授予“清江部队”光荣称号,该团二、四连被授予“清江战斗模范连”光荣称号;四连连长张昌义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记特等功一次;四连二班长张志山和二连五班长曾家良被授予“淮阴战斗登城英雄”称号。
十旅在短短两个月的大反攻中,不论在作战规模和战果上都是空前的。淮阴城攻坚战是十旅组建以来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果最辉煌的一次攻坚战,标志着十旅作战能力有了飞跃的提高。1945年9月,三师十旅进军东北时,已成为一支能征善战、无坚不摧的英雄劲旅,为后来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65547部队宣传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