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铁血丹心耀东南——南京军区60年辉煌历程回眸(上)
铁血丹心耀东南——南京军区60年辉煌历程回眸(上)
作者:任 乾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2016年第3期 日期:2016-12-16 浏览次数:7587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成立于1955年4月1日。
南京军区的前身,最早是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红军游击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共御外侮,继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后,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结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即新四军。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后称第三野战军。1955年在华东军区基础上成立南京军区。从大军区角度来说,南京军区就是新四军的传承部队。
2016年1月15日,南京军区撤编。
从成立到撤编,南京军区走过了60年。
《铁军》杂志分两期转载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文章《铁军丹心耀东南——南京军区60年辉煌历程回眸》,以铭记南京军区的不朽历史。 ——编者
北纬23°30′至35°07′,东经113°34′至123°09′——俯瞰雄鸡版图,在东南腹部63.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沪、苏、浙、皖、闽、赣五省一市。
这里是信仰圣地:中国共产党党旗和八一军旗在此升起,一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成功、迈向辉煌。
这里是东南前哨:6785公里的海岸线上岛屿星罗棋布,历来是抵御外敌要塞、通向世界门户。
这里是改革热土:中国农村改革风起小岗,浦东开发浪涌申江,春风拂过的华东地区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
东南!东南!雄镇东南的是一支具有光荣战斗传统、写下辉煌战斗篇章的部队。他们从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华东军区暨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发展而来。
英雄的南京军区,自1955年4月1日成立以来,始终把使命举过头顶、把责任扛在肩上,铁心跟党听指挥、镇守东南铸利剑、精诚奉献显本色,以特有政治优势和宝贵精神财富凝聚起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磅礴力量,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迈向辉煌!
坚决听党话,铁心跟党走——
把对党绝对忠诚永远镌刻在军旗上
历史像一幅巨制油画,拉开一定距离,更能看清它的全貌,领悟它的内涵。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不管考验多么严峻,军区部队始终忠贞不渝、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为什么军魂坚似铁?斗转星移,甲子往复,历史作出雄辩回答——这就是坚定自觉地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政治工作“生命线”永远焕发勃勃生机和不竭源泉。
一个伟大事件对历史的影响,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显现。
徐州贾汪,团结小学院内,一座古朴的红色小楼在岁月的长河中屹立至今。
开展“十个应该不应该”教育,使广大官兵加深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等重大问题的理解
1949年初,就在这座楼里,军区部队前身——华东野战军前委先后两次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政治局“一月会议”精神和毛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的《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
正是这两次“贾汪会议”,使各级指战员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重大胜利的历史时刻,正确认清了形势,保持了头脑清醒,更加坚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不久,58万余名将士离开淮海大地,士气高昂地奔赴渡江战场。
识天听风,临流观澜。数十年来,每当党中央、中央军委召开重要会议、作出重大决策,军区都及时组织传达学习、坚决贯彻落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上来。从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到邓小平理论,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正因为把忠诚建立在对党的理论准确认知和深刻理解上,每当面临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和复杂形势,军区部队各级党委始终能够稳住心神、把正方向。
“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拉开全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序幕。
从这年10月开始,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区掀起热潮。这场深入持久的大讨论,让广大官兵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加深了对党新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为开创军区部队建设新局面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80年代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90年代的“三讲”教育、本世纪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细数这一项项重大教育活动,每次都抓住时代的主要矛盾、回答时代的历史性课题,正是坚持问题牵引、奔着“活思想”去,在一次次观念碰撞、灵魂洗礼中打下鲜明烙印。
党委班子是部队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抓部队关键在强班子。几十年来,军区党委紧紧扭住“关键少数”用劲发力。
在全区团以上干部中广泛开展整风整党运动;组织团以上党委书记以贯彻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党委常委每年带工作组参加各军级单位党委民主生活会,与军师职干部逐个谈心;组织团以上党委班子开展学理论、练指挥、练智能、练技能、练体能的“一学四练”,着力打造过硬“第一班”。
正因为始终把党委班子建设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有效增强了各级党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先后涌现出某高炮旅、某坦克旅、步兵某团、海防某团等一批先进旅团党委。
人才,是开创任何一项伟业的奠基之石。翻开军区部队发展史,也就翻开了人才建设史。
1977年12月28日,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邓小平昭告全军:军队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要使我们的干部战士经过训练后,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
驻守金华的某部九连,一场学习成才、培养“小能人”活动正自发展开——历史的门扉被骤然叩响:从中国最高层的领导,到最基层的官兵,不谋而合共同掀开了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时代大幕。
1983年5月,总政在徐州、金华召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向全军推广军区做法。一时间,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如大潮奔涌,浩荡向前。
数十载春秋耕耘,军区部队始终保持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强劲势头:上世纪50年代在全军率先举办高级干部自修班,数万名干部走进夜校学文化;六七十年代大办教导队,普遍轮训连排干部;进入新世纪,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334”工程,培养专业领域拔尖人才500多名。
“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好党员”李全洲、“模范团政委”杨崇元、“苍生大医”黎介寿、“科技英才”刘茹、“三栖尖兵”何祥美……一串串璀璨绚丽的光彩英名,成为全区部队人才群体的杰出代表。
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
当我们徜徉在南京军区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长河中,当我们跋涉在卷帙浩繁的军史典籍中……蓦然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基因,始终流淌在官兵的血液里,汩汩奔涌。这种基因就是伟大的战斗精神。
在历经血与火、苦与难、艰与险的反复磨砺中,军区部队锻造培塑了影响感召几代人的“硬骨头”精神、“两不怕”精神、“红色尖刀”精神,“98抗洪”精神、“四个特别”精神和“三个绝对”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的精神赓续传承,引领一代代官兵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中奋勇前行,“走过天涯还有路,走完绝路再赶路!”
文化是魂,文化是根。军区部队的发展史,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史,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史。
1963年2月,《霓虹灯下的哨兵》进京演出。这部由军区前线话剧团根据“南京路上好八连”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先进事迹编演的话剧,从演出第一场起,场场爆满。
11月29日,毛主席观看演出后,欣然上台同全体演员握手,并挥笔题词:话剧是有生命力的、有前途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多年来,军区创作的《茉莉花》《东进序曲》《天边的红云》《虎踞钟山》《牡丹亭》《小城雨巷》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在军内外产生强烈反响,深得人民群众和官兵喜爱;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的业余文艺创演活动蓬勃发展……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与官兵同行,为部队履行使命任务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一切为打赢,聚力抓准备——
以盘马弯弓状态操戈砺剑不辱使命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车桥战役、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正是这一场场硬仗、恶仗、大仗,锻造出战功赫赫的雄师劲旅,铸就成威震敌胆的铁拳利剑。
火热的练兵场
多少年来,无论是面对战场的生死考验,还是长期相对和平的建设时期,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军区部队始终勇挑重担、不辱使命,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1955年1月18日,中央军委一声令下,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打响。军区前身——华东军区组织陆海空三军对近海岛屿之敌实施联合作战,全歼守敌1086人;
1958年8月23日下午,随着一串串红色信号弹腾空升起,福建前线部队向金门守军发起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顷刻间,地动山摇。两小时内,数万发炮弹倾泻而下,沉重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
七八十年代,祖国西南边陲受到严重侵犯,军区两度派出部队赴边参战,圆满完成作战任务,涌现出“英雄硬六连”、“坚守英雄连”,钱富生、黄仲虎、徐小丹等英雄集体和个人;
90年代中期,台海局势云谲波诡,分裂势力贼心不死,跳梁小丑甚嚣尘上。
根据军委、总部部署,军区组织的一场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在东南沿海打响。空中战机穿梭,地面战车驰骋,海上战舰游弋,导弹凌空飞射……制海权、制空权和制电磁权无不在我掌控之下。
浩气吞东海,军威震寰宇。
这场气势恢宏的联合登陆作战演习,充分彰显了我军有决心有能力保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也展示了军区部队多年来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深化训练改革、开展战法研究的丰硕成果——
战役炮兵训练从理论走向实践,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步兵攻坚战术训练和训法战法填补我军战术理论空白;通信兵、工程兵、装甲兵等专业训练与夜间训练取得具有示范推动作用的改革成果;适应高速度、高精度、高强度、高隐蔽度、高合成度战争要求的战法训法逐步形成,三军联合作战能力日益增强……
数十载厉兵秣马,坚定扛起“谋东南”的历史重任;数十载不辱使命,源于军事训练勇攀新高。
历史的镜像在我们眼前呈现:上世纪60年代初,部队抗美援朝回国后较长时间处于休整状态,缺乏正规、系统的训练。
1961年夏,某师一次移防中,52台车有21台爬十几度山坡时因换挡而熄火,徒步行军近70%的人员脚上起泡……军区决定,让该师全部拉出营房、开进山区,进行长期野营训练。自此,一场大规模野营训练在全区展开,其做法不久后被推广到全军。
也是这一年,第十二军军长李德生在某部二连蹲点时发现,副连长郭兴福在班组战术教练中,不仅教得细、教得活,而且把敌情观念、思想工作贯穿其中。李军长当即让工作组帮助指导,开展教学试验。经过一年多钻研摸索,郭兴福创造出紧贴实战的步兵训练方法,又经过团、师、军逐级总结验收,形成“郭兴福教学法”。
1964年,全军在镇江接连三次召开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现场会。毛主席看了有关情况报告后称赞,“郭兴福教学法”对我军传统的练兵方法“不仅是继承,而且有发展”。此后半个多世纪,军区对“郭兴福教学法”不断普及、创新、发展,持续掀起群众性练兵热潮。
“不要再让我们年年都上‘一年级’了!”70年代末,驻苏北某部战士姜长春的一封来信,在军事训练领域犹如一石击水。
过去士兵服役期三年,从完成新兵入伍训练到服役期满,新老兵训练一直“齐步走”,同训同考一个课目。
正是姜长春这位普通战士对训练改革的呼喊,震动了领率机关,催促了训练改革步伐。不久,军区在各部队探索实行分编分训、混编分训、专业对口集中分训等不同组训形式,彻底改写新老兵训练“一锅煮”历史。
这期间,“以劣胜优”的训法战法研练风起云涌。某教导队副队长王聚生首次打破红必胜、蓝必败的演训模式,激活演兵场上一池春水,成为享誉全军的“蓝军司令”。
历史有节点,时代有坐标。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军区部队训练改革的步伐始终紧随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担负任务的变化,在开拓创新中破冰前行。
海上大练兵、整师整团夜间训练、三军联合训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战争形态从平台主导转向信息主导、从铁流滚滚转向无网不胜,以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推动体系作战能力生成成为新形势下军事训练创新发展的鲜亮底色。
走进基地搞对抗,走出基地能打仗。自2008年8月开始,军区依托两个训练基地全面组织实兵对抗演练,一种全新的组训施考模式呈现眼前。
从山间腹地打到滩头海际,从春夏之交打到秋冬时节,由机械化条件下对抗发展到信息化条件下对抗……小洪山、中尖山,一座座无名山丘被打成“名山”;编波航渡、海上拦击,跌宕起伏的海战场见证了官兵刻骨铭心的战斗经历;“出奇招、打胜仗”“聚焦信息化、对抗谋打赢”,一系列鲜明的演练导向,成了红蓝导、政后装的共同追求,富有军区特色的实兵对抗一步步走向深入。
日积月累抓经常,久久为功打基础——
部队基层建设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峥嵘岁月,源于基层的故事感人至深,来自基层的成就振奋人心。
“黄泥洗棉纱、磁石吸铁砂,革新无大小、有用就是宝,中修不下山、大修不出岛”,这是舟山警备区修理连组建半个多世纪以来创造的传奇。作为一个驻扎东海前哨的基层连队,36项革新成果选送北京专馆展出、8项成果获国防部技术革新奖,享誉全军。1966年2月,连队被国防部命名为“勤俭创业修理连”。
1976 年8月,军区组织“东海1 号”演习。图为某师三团在快速登上舰艇
“思想互助、技术互助、生活互助”,这是闻名全军的爱兵模范王克勤创造的“三大互助”经验,正是官兵传承发扬这种友爱互助精神,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尊干爱兵模范连”荣誉称号。
“连队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是“按纲建设模范连”数十年一以贯之抓建设的重要法宝,创造了干部心中有战士、战士心中有连队的生动局面。
……
领略一个个标兵连队的风采,看到的是一幅基层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历史画卷。
厚重的南京军区军史扉页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1958年9月,时任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下连当兵时,为官兵表演少林拳的生动瞬间。许司令员专注的神态与周围官兵真情流露的笑意浑然一体,令人难以忘怀。
从那时起,军区各级领导和机关坚持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深入一线接地气、察实情、解难题。仅一年时间,全区就有3.3万余名干部以普通一兵身份编入班排,在连队过党团生活,与士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作、同娱乐,密切了官兵关系、改进了工作作风。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颁发后,军区采取多种形式按纲指导、按纲建设,先后组织3700多个工作组,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具体帮带,并形成制度。在此基础上,依据《纲要》每三年对基层建设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表彰,制定出台新一轮《三年规划》,明确新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走进某旅“红三连”连史馆,一面“模范党支部”的锦旗引人瞩目。
1940年,三连奉命护送朱德赴洛阳谈判。当时,正因为有了党支部这个“主心骨”,官兵们无论条件多艰苦、环境多险恶,始终自觉团结在党旗下,经过一路艰难跋涉,圆满完成警卫任务。次年,连队党支部被八路军总政治部授予“模范党支部”荣誉称号。
堡垒坚强,战无不胜!战争年代如此,和平时期应对复杂形势下的诱惑考验同样如此。
多年来,军区始终按照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提高素质、发挥作用的思路狠抓“一线战斗堡垒”建设。仅1992年至1997年,全区各级党组织轮训党员24.15万余人次、培训党支部书记3.2万人次;自2004年开始,每年依托南昌陆军学院组织新任党支部书记培训,学习党务知识,规范组织生活制度,培养提高书记队伍管党务党能力。
钟山脚下,群英荟萃。2010年9月,一场高手对决把全区范围内的指导员岗位练兵推向高潮。
经过层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的52名优秀指导员,围绕理论知识、党支部工作、教育备课授课、经常性思想工作、组织训练和作战指挥5个大项11个竞赛课目激烈角逐,展示出新一代基层“党代表”的过硬素质,彰显各级以指挥员岗位练兵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丰硕成果。
从“四好连队”“五好战士”运动,到“双争”活动,再到指导员岗位练兵……正是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牵引和持续帮建,让基层党支部在淬火中百炼成钢,涌现出优秀基层“党代表”李晓钰等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这首脍炙人口的《战士第二故乡》,不仅唱响全军全国,也唱出了庙子湖岛某海防营官兵以苦为乐的豪迈情怀。
驻守在这座面积仅2.65平方公里的特类岛上,全营官兵守岛建岛、艰苦创业,采沙凿石、劈山开路,修建11条总长23公里的水泥路,把88块“巴掌地”“鞋底田”变成14亩田园化菜地。
天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从花鸟、枸杞,到台山、北礵……数十年过去了,一座座远离大陆的偏僻小岛,幢幢整齐漂亮的楼房耸立海天之间,饮水不达标的问题基本解决,光伏发电站、高速快艇、巡逻电瓶车、除湿机、数字电视……一批批新装备和设施相继落户。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知春光四面来。座座军营呈现的新景象新面貌,反映出军区各级一茬又一茬日积月累抓经常、久久为功打基础的务实之举,不断激发出广大官兵爱军精武、献身使命的热情,汇聚起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部队基层建设生机勃发、春意盎然。
严治肃军威,命重整纲纪——
法治化正规化建设步伐铿锵有力
军队“以治为胜”。
上世纪50年代,随着中央军委正式颁布内务、纪律、队列“三大条令”,军区闻令而动,下达《关于立即恢复正常工作秩序,整顿军事生活,严格行政生活管理的指示和规定》,强调处处以条令为依据,规范干部、战士的行为和权利……军区部队建设史上学习执行“三大条令”的高潮自此掀起,并逐渐形成军人动作制式化、军人举止正规化、连队一日生活制度化。
部队正规化建设,重在把编制、装备、训练、制度、纪律,用条令的形式统一起来。从1959年开始,军区全面总结部队建设和作战经验,先后选调2200余名干部编写战斗条令、教材和战史,共编写合成军队概则和步兵战斗条令5本、军师团营战斗条令特种战斗14个部分、军史3部、战例419个、各兵种条令及教材21本,共计288万余字,构建起与部队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条令条例及教材史料体系。
严治之军与无治之兵,其根本区别在于法规制度执行力的强弱。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进入70年代后期,军区严格按照“军队要整顿”指示,狠抓条令条例贯彻落实。深入开展“应该不应该严格遵守革命纪律和规章制度”“应该不应该严格管理和严格要求”专题教育;专门成立贯彻条令检查组,分别对10个师、43个团、10个独立营和1所医院贯彻落实条令情况进行检查……一系列举措使全区部队各项制度更加健全、内务秩序整齐划一、各类人员履职尽责,行政责任事故明显下降。
严密防范涉枪涉弹案件、坚决纠治打骂体罚问题、过细做好个别人思想转化工作、清理纠正“三个不正常”……多年来,各级对重难点问题紧抓不放,抓重点带全面,在从严执纪中坚定自觉地守牢底线。
“法与时变,礼与俗化。”历史总是在不断回答一个个时代课题中前进。
1984年8月,军区以贯彻重新修订颁发的“三大条令”为契机,在某师召开正规化建设经验交流会,集中探寻新形势下部队正规化建设新路子。
1985年3月,军区科学管理研讨会在步兵某师召开,围绕新形势下战士求知、求乐、求美、求荣、求尊、求成才的特点,积极探索部队管理由被动转为主动、片面转为全面、零乱转为系统、盲目转为预见、随意转为规范的方法路子,有力推动了军区部队新时期管理教育和正规化建设水平提高。
驻守在军事斗争准备、改革开放和隐蔽斗争“三个第一线”,军区各级积极应对,依靠部队抓群防,依靠官兵抓预防,打好“四反”工作主动仗进攻仗。1992年,在福建地区倡导创建军地隐蔽斗争协作工作机制,这一做法随后被推广到全军全国;2008年,在上海召开军地网络防范协作会,会同驻地五省一市公安部门联合出台法规,把隐蔽斗争协作向公安部门拓展、向网络虚拟世界延伸。
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1986年开始,五年一个周期的普法教育在军区部队扎实展开:抓试点,由点到面推开经验;抓队伍,组织一期又一期骨干培训;抓宣讲,多次筛选典型案例,编成教材下发部队,制作图板巡回展出。
送法下基层、模拟法庭演示、法制DV小故事……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持续开展的学法规用法规活动,在长期灌输、点滴浸润中把法律知识洒向全区部队每个角落,官兵学法守法蔚然成风,涌现出一批批全国、全军普法先进单位和个人。
法律可以是一把剑,斩除一切邪恶;也可以化作一面盾,保护正当权益。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军人军属涉法问题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的趋势,军区各级把官兵关注作为第一信号、把官兵需求作为第一行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人军属权益维护工作深入发展。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006年,一本汇聚军区党委关爱之情的《维权工作手册》下发部队。《手册》内容涵盖军人军属权益维护方方面面。
以此为开端,军区及时总结推广浙江、福建关于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经验做法,形成一套引领全国全军涉军维权工作机制走向成熟的“浙江经验”“福建经验”。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正是这一个个耀眼的亮点,映射出军区部队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发展轨迹和法治化正规化建设的铿锵步伐。
保障练练保障,保为战保打赢——
后装保障顺畅高效形成体系
长江南岸,一艘普通的船艇静静泊在某船运大队码头,船体“1956-1-11”字样格外醒目。
船队的官兵知道,这艘船艇承载了一段历史:1956年1月11日下午,毛主席视察沿江交通战备和国防工程,乘坐的正是该船,她的名字也由此而生。
奔涌的浪花知道,这艘船艇功勋卓著:1998年参加九江抗洪,为保障部队补给,连续航行180多公里,为官兵送去500件救生衣、800箱矿泉水和大批药品及衣物。此后,因在重大保障任务中屡建奇功,被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表彰为“先进红旗船”和“装备管理先进船”。
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
海岛官兵共贺新年
打仗关键打保障。透过这艘功勋船艇,军区后勤装备建设发展的一条主线清晰可现,那就是始终把着力点放在“保为打赢”上,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用保障力支撑战斗力。
军队的建设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水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国民经济恢复和艰难发展时期。军区积极贯彻勤俭建军方针,精打细算、开源节流,用有限的经费把部队的事情办好。这期间,装备管理、生产生活、后方基地建设、战备物资储备、爱国卫生运动、营房建设、围垦造田等各项工作都取得较大成就。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对军区设防十分关心。毛主席曾指出:“南京军区是全国的设防重点之一,上海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遵照这一指示,从1968年4月至1970年底,军区派出两个工程兵建筑团会同东海舰队部分兵力,完成长江口堆山工程,对战时阻敌沿长江向纵深攻击、掩护吴淞口海军基地和保卫上海及苏南苏北地区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70年代后期开始,军区大力推进后勤战斗化建设,大抓武器装备技术管理。成功研制出“78式”自动步枪,在1979年全国轻武器选型会上受到好评,为我军自行研制新一代轻武器作出重要贡献;1984年8月,研制出具有战役后勤特点的初级自动组织指挥系统,使资料检索、数据处理、图像显示等作业全部实现自动化。
1985年上半年,某师后勤部在赴边轮战中把微机应用于后方指挥,大大提高了组织计划的时效。此后,他们继续摸索,进一步完善预案信息代码指挥法,进行车载微机点对点无线联机等试验,初步构成后勤局部网络。至年底,以计算机为主的新技术逐步应用于后勤指挥,保障样式发生新变化。
与此同时,军区部队对装备技术管理和维修方法进行大胆改革,将火炮定期轮修改为实时修理、将原件修理改为标准化修理,减少火炮送厂修理的次数、延长火炮的使用寿命,适应了未来战争靠前、快速、简便修理的需要。1989年,军区组织抢修组对11个战备值班部队和沿海守备部队的失修武器装备进行了成功抢修,其经验做法被总部转发。
2000年1月1日,三军联勤体制在军区正式启动。
碧海蓝天,千里跨越。
某港口,弹药、物资、车材、卫生等数支保障力量在系统支撑下快速聚合、攥指成拳,组成一张远中近距离精确保障、高中低装备优势互补的立体补给网;
某机场,数十辆满载官兵和装备物资的军用卡车风驰电掣地驶入待机区域,实施快速装载,4架民航客机先后滑向跑道,飞赴千里之外的作战集结地域……
一幕幕画面,生动展现了三军联勤体制实施后带来的巨变。所需船艇统一征用、油料物资统一供应、伤员统一救治,陆海空三军采取定位立体保障、跟进伴随保障、支援协同保障等多种方式,横向联军种、纵向联地方,保障效能显著提升。
勇闯新路,纵深进击。这期间,军区武器装备“两成两力”建设也在不断跨越。
2001年初,军区组织步兵某师、海防某团等单位先行试点。在指导步兵某师演习过程中,将该师所有武器装备全部参加演习,为探索不同武器装备在不同条件下和担负不同任务部队的“两成两力”建设方法路子、缩短新型武器装备战斗力形成周期,积累了经验。
2003年,军区重点指导第十二集团军探索“训、育、管、修、供、建”路子。当年,新配发的110多种新型武器装备基本形成中小修能力,400余门(部)大型主战和保障装备完成大中修。
多年来,军区始终坚持以组织有多种装备保障力量参加的重大实兵演习活动为契机,着力破解制约体系保障力提升的瓶颈问题。
数载耕耘,春华秋实。而今,军区部队武器装备结构整体优化,形成以信息系统为支撑、二代为主体、三代为骨干的武器装备体系,合成指挥、情报处理等12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主战武器装备有机交链、功能互补,情报侦察、指挥控制、地面突击、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能力大幅跃升。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曾记否,当年中央苏区江西兴国38万人口中就有8万多参加红军,还有那闽西儿女踊跃参军血战湘江;
曾记否,那部几代人传唱的京剧《沙家浜》,是根据发生在苏常地区群众用生命掩护新四军伤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曾记否,淮海战役中,支援部队作战的民工达540多万,如果把运粮小车摆成5路,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
这一桩桩可歌可泣的壮举,就发生在军区驻地的热土上。
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南京路上好八连”高举服务人民的大旗,数十年风雨无阻开展便民活动,“好八连”连史馆以年均接待8万人次参观者的数量,成为向社会展示“人民军队为人民”的闪亮名片。
数十年来,全区官兵视人民为亲人、把驻地当故乡,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安徽霍邱,城西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淮河之畔熠熠闪烁。
上世纪60年代,一场围湖造田工程,让这里一时间闻名全国,也在军民鱼水篇章上留下厚重一笔。
当时,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支援国家恢复经济,部队发扬优良传统,大力开展农副业生产。
1966年初,军区向军委上报了与安徽省共同围垦霍邱城西湖农场的请示,受到毛主席的重视和肯定。毛主席在总后勤部呈送的《关于进一步搞好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中批示: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这一批示,后被称为“五·七”指示。
同年秋,城西湖上热火朝天:10万多民工,像当年支前一样,手推小车,浩浩荡荡开进;万余官兵与民工齐心协力,仅用一年时间,把千年湖滩变作万亩良田。至1986年,该农场共生产粮食9亿多斤、食用油1600多吨、造纸2199吨。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脉络清晰勾勒出军区部队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解人民所难的不变本色。
南京路上好八连(油画) 罗田喜
驻地政府和群众不会忘记,三年经济困难的蹉跎岁月,军区部队雪中送炭,拨出被装物资41.4万件援助群众,无数退伍士兵奔赴边远地区参建。
驻地政府和群众不会忘记,在血吸虫病蔓延肆虐的年代,军区从42所医院中抽调1437名医务人员组成血防队,深入苏、浙、皖、沪23个县100多个公社,走村串户为他们治病。
驻地政府和群众不会忘记,在贫困家庭的孩子面临辍学时,军区部队及时扶贫帮困、捐资助学,为他们点燃希望的明灯。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首耳熟能详的歌,唱出军队对人民群众又一份责任担当。
随着使命任务拓展,军区部队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写在了飘扬的战旗上,体现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
长江见证:封堵九江决口,军区官兵叫响“誓与堤坝共存亡”口号,4天4夜不下堤,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长城;
淮河见证:2万余名官兵、70多万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千里防线上打响抗洪保卫战,安全转移百万群众;
井冈见证:面对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军区部队闻令而动,官兵喊着号子,“扛着电杆上高山”;
映秀见证:在军区联勤部医疗队的帐篷里,“地震宝宝”的啼哭声带来新生的希望……
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军区将士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捍卫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
历史的长河奔涌浩荡。回望南京军区建设发展的恢宏篇章,金戈铁马、波澜壮阔,功勋卓越、彪炳史册。
这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思想史!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从万里长征到抗日战场、解放战场、和平年代,每一个转折关头、每一次关键时刻,都会迸射出伟大的真理之光,像一道闪电,划破思想的夜空,如一支火炬,照亮前进的征程。
这是一部气吞山河的奋斗史!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险阻和变故,军区部队官兵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披荆斩棘、攻坚破冰,追风踏浪、勇往直前。每迈出一步,都迸发出振聋发聩的铁石之音;每一个沉实的脚印,都闪亮着勇毅智慧之光。
这是一部生生不息的英雄史!“硬骨头六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红色尖刀连”,王杰、郭俊、周丽平、吴良珠、王庆平……一代代英模群体、一个个时代英雄在岁月的洗礼中前仆后继、血脉赓续,如同一颗颗瑰丽珠宝亮彻星空、光照千秋,激励着后来者奋勇向前、无往不胜。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峰峦上,就是为了能够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行方向。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我们展开了更加宏伟的蓝图。这注定是一次艰苦的奋斗,更是一次豪迈的进军。行走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南京军区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