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给生命加一点宽度 ——访新四军老战士孟一蒙
给生命加一点宽度 ——访新四军老战士孟一蒙
作者:施正祥 戴德夫 陈曙光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2013年第8期 日期:2013-09-27 浏览次数:7018
孟一蒙(左)与胡同开(中)、胡晶晶在一起
今年85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孟一蒙,在革命老区盐阜大地知名度很高,但也颇受争议。有人说他是个“有福不会享的老傻瓜”:他享受离休干部待遇,每月离休金6000多元,可他处处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别人扔掉的旧棉袜他捡回来洗干净照穿不误;也有人说他是个“老古怪”,喜欢孤独,一个人洗衣做饭乐在其中;更多的人则伸出大拇指夸赞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人”:孟一蒙助人为乐长达60年,捐出爱心款20多万元,实物30多车,受助者超百人,地域横跨全国13个省、市。
4.82万元爱心捐款,洒向了四个“干孙女”
2013年1月30日上午,孟一蒙冒雪来到江苏省徐州市邳州碾庄镇韩庄村韩广正的家,就为了见到坐在摇篮里10个月大的小女婴。女婴甜美的笑容十分可爱,孟一蒙当即向韩广正捐款4600元。原来,这个小女婴是52岁的韩广正收养的患有脑瘤的弃婴,急需手术治疗费30多万元。看到报道的第二天,孟一蒙曾冒着严寒驱车来到邳州寻找韩广正,结果由于人生地不熟,未能如愿。回家后,孟一蒙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这次他再到邳州,首先向邳州电视台新闻中心求助,热心的新闻中心刘晨一主任立即派车护送,这才有了这次见面。尽管这名身患重症的女弃婴不足一岁,连个姓名都没有,可孟一蒙早已把她视为自己的第四个“干孙女”,经常打电话给老韩,询问手术治疗费筹款的进展情况。
2006年3月,孟一蒙从报纸上看到云南省昆明市环卫工人胡同开,多年先后收养21个被遗弃孩子的报道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即向胡同开汇去现金2000元,并于当年中秋节前夕专程赴昆明看望胡同开和他收养的胡晶晶。滨海至昆明相距2500多公里,为了节省路费,他坐了一天的汽车到南京,又坐四天四夜的硬座火车才到昆明。由于是第一次到昆明,再加上不知道胡同开确切住址,孟一蒙找到胡同开的住所时,已是深夜12点多钟。由于长时间坐车,孟一蒙的双脚肿得像馒头一样。他特意给胡同开、胡晶晶带来了礼物:给老胡的是八枚毛主席像章,给胡晶晶的是一双崭新的旅游鞋。他还买来好多月饼、水果,和他们一起欢度中秋佳节。临别前,孟一蒙与胡同开签订了一份协议书,承诺每年承担“干孙女”胡晶晶抚养费2400元。
2007年3月,孟一蒙不远千里来到海南省澄迈县福山镇,看望收养14名弃婴的拾荒好人姚义德和收养的女孩姚春雨。见到了姚义德和姚春雨,孟一蒙像亲人久别重逢一样亲切,不仅出钱给物,还签订每年承担2400元抚养费的协议书。现在,“干孙女”姚春雨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
2007年5月,孟一蒙来到上海市崇明县港西镇新港村,看望收养五名弃婴的顾惠民和他收养的残疾女孩顾逸飞,签订了每年支付2400元抚养费的协议书。同年7月,得知越剧名角赵志刚通过义演筹集善款16万元,让顾逸飞住进了上海华山医院,孟一蒙又风风火火地赶到华山医院,送来了营养费和滋补品。
孟一蒙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与“干孙女”进行情感交流、沟通,鼓励她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争做生活的强者,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幸福的明天。几个孩子的来信,他都当作宝贝一样收藏,每当她们提出来滨海看望爷爷奶奶并当面感谢时,都被他婉言谢绝。
古道热肠,看到谁有难处总想帮一把
1952年3月,时任浙江省军区司令部通信队指导员的孟一蒙,了解到山东籍战士小王因为给妻子治病,家庭经济困难时,他就从津贴费中拿出8元钱送给小王。因为小王的妻子家庭成分不好,他被得知此事的领导批评“阶级立场不明确”,尽管受到了批评,孟一蒙仍坚持悄悄帮助这名战士,先后支持了他50多元。
1954年1月,孟一蒙回家探亲,看到家乡小关村二组20多个农户只有一头耕牛,农忙时节,用人拉犁耕地,当即拿出180元,帮互助组购买了一头大水牛。1955年,孟一蒙又拿出160元,给小关村购买了一台双轮双划犁。1956年互助组改为合作社,孟一蒙花费500元,从新华书店买来《三毛流浪记》《抗日英雄传》《三国演义》等以连环画为主的通俗历史读物,直接送到合作社,丰富社员们的业余文化生活。1957年3月,孟一蒙又掏出100多元,请人用铁皮制作了罱泥船,送给合作社专门用于积肥造肥。1958年3月,孟一蒙从部队转业到浙江省孝丰中学担任副校长。那时候,学校经费紧张,他就自己出资请来电影放映队,为学生们放映电影。当时,一些学生由于家里贫穷,吃饭都很困难。孟一蒙得知后,经常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仅两年时间就向50多名学生捐助1500多元。
2006年5月,滨海县东坎镇孟舍村青年志愿者刘猛因遭遇车祸,身负重伤,昏迷不醒,在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治疗,滨海电视台呼吁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孟一蒙看到报道后第二天就到县医院捐款2000元。在孟一蒙的带动和影响下,爱心人士先后捐款1万元,刘猛最终脱离了危险。
孟一蒙乐于助人名声在外,常常也招来贪心不法之徒。2008年7月,在滨海县医院门前,两名操邻县口音的中年男子找到孟一蒙,声泪俱下地说他们遇到困难,专程慕名前来求助,还当场出示了身份证复印件和借条,许诺一个月后如数归还,并提供了手机号码。助人心切的孟一蒙当即答应,回到家里取出5000元现金。到期后,孟一蒙拨打那个手机号码是空号,身份证也是假的。每当谈及此事,他总有心痛的感觉……
善待他人,严待自己,养花种草,读书写诗
孟一蒙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许多难以想象的磨难和挫折,他用豁达宽广的胸怀和超乎寻常的毅力,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孟一蒙与老伴赵建娣于1961年春相遇、相识、相知,并于同年12月喜结良缘。婚后,他俩相敬如宾,生育了两子一女,日子在平静中一天天地度过。“文革”期间,担任新滩盐场人武部部长的孟一蒙,由于得罪了造反派头头,于1968年11月被当作“混进革命队伍里的阶级异己分子”,受到了“停职审查,揭发批判,下放劳动”的处理。妻子经不住强大的政治压力导致精神失常。
1969年10月至1970年元月,孟一蒙调任滨海县东坎镇综合社副主任,因为经济效益差,综合社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为维持家庭日常开销,孟一蒙将父母传下来的30块银元拿到银行兑换现金,又将妻子的一件黄呢大衣和两斤蜜蜂牌毛线变卖现金,勉强维持生计。他转业到地方后,工资级别30年没有上调,在县属一家企业担任副厂长14年,却连着10年未享受应有的福利待遇。许多人常常为他鸣不平,孟一蒙却十分坦然,他常说,比起当年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知足了。
孟一蒙助人为乐做好事出手很大方,可他对自己却十分苛刻,他喜欢吃山芋,价格高的舍不得买,总是挑价格较低的买。今年春节大儿子从南京赶回来过春节,在家四天,孟一蒙只花了200多元钱。
在家时,养花种草每天花费孟一蒙三四个小时时间,最多时自家庭院里摆放了300多盆花草,仅兰花就有50多盆,一年四季散发着浓郁的芳香,还有30多盆梅花盆景,甚是壮观。孟一蒙出门旅游,经常捡鹅卵石、捡树根带回家做根雕,取形见义,传神寄意,再取个名字,他感到非常得意。
孟一蒙喜欢看书,床上、桌上、沙发上摆放的书籍琳琅满目。孟一蒙平时有写诗的习惯,每当有什么感想,他就会在自家的书桌上铺上白纸,一边吟诗,一边用毛笔书写下来,现在共写有3000多首诗,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黄海鹤翁”。
孟一蒙非常崇尚孟子的“三不精神”,即“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他常说:“共产党员一生要为人民服务,不能离开了工作岗位,就只知道自己享清福,而忘记共产党员的党性。尽自己的力量做好事,为社会造福,是我一辈子的追求。”自警自律,博爱施善,扶贫济困是孟一蒙一生践行的诺言。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和各种非议,孟一蒙道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博爱施善、助人为乐既可以延伸生命的长度,又可以给生命加一点宽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