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别阅读 > 读书之“味”
读书之“味”
作者:潇湘雨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2016年第11期 日期:2017-05-19 浏览次数:6819
绍兴有个“三味书屋”,因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广为人知,有关“三味”的内涵也由此引起了人们的探索。其中,在寿镜吾后人中就有着两种说法。寿镜吾幼子寿洙邻的解释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以三种食物的味道来形容和区分读三种古籍的不同感受,这是从书籍内容的不同来区分读书之“味”。而寿镜吾之孙寿宇则提出自己新的解释,认为应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我们且不去理会这两种说法有何不同,单单这一共同的“味”字,就很可“品味”一番。
林语堂也早就关注到读书之“味”,他甚至说:“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看来读书确乎能够读出味道来,这在读书人而言正是一种高雅的境界。现代诗人公刘也说:“书,是有味道的东西,虽然他并非食物。”而“真正的好书,也一如美食,越咀嚼越有滋味。”书和美食一类比,味道自然就出来了。
读书之“味”不是固定不变的,既因书而异,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亦即林语堂所说:“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冰心就有过这样的切身体验,她十二三岁时就看《红楼梦》,起初看到的只是贾宝玉的女声女气和林黛玉的哭哭啼啼。直到中年以后,再拿起书来看,“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读书能读出“味”来,还有不少的好处。宋代大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既能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使人面目清朗,所谓“多读书则气清”是也。这可以看成是读书的意外收获,水到渠成的不用之用也。
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比书味长?读书之“味”,真是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