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江南青纱帐
江南青纱帐
作者:赵善坚 责任编辑:李赞庭 来源:《铁军》2013年第8期 日期:2014-01-13 浏览次数:7142
提起青纱帐,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北方的夏季,那一碧万顷、如墙似壁的高粱地。那是北方特有的最伟岸、最粗犷、最恣肆的色彩和景色,更是当年八路军进行运动战、游击战的绝好隐身之处。
小家碧玉般的江南就没有这样大气磅礡的青纱帐,有的是一片片青青的秧苗,一条条如网的河流。
江南也有青纱帐。记得采访从水西村走出来的张铚秀(原昆明军区司令员)将军时,将军曾告诉我,当年陈(毅)、粟(裕)司令挥戈江南时,毛主席曾告诫他们说,江南没有北方那样的青纱帐,但你们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就是你们的“青纱帐”。
这“青纱帐”在溧阳体现得尤为鲜明。
溧阳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又位于宁杭国道中段,自古有“扼京畿之门户”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的第三天,日军的铁蹄就踏上了溧阳的土地,给百姓带来的是噩梦般的灾难。“和平军”背靠日军,祸国殃民地干着汉奸的勾当。国民党军在这块土地上一面抵抗,一面溃退。不仅如此,在这块土地上还有许多土匪武装横行乡里。就在这四股武装力量的角逐下,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于1938年中相继从皖南挺进苏南,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要在四股武装力量交织的空间中立足,还要发展壮大,谈何容易!但陈、粟率领的新四军做到了,靠的就是江南的“青纱帐”。
在采访老区的过程中,我走访了许多村庄和老人,深切地感受到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新四军就是在这“青纱帐”中发展壮大的。
至今水西村的王腊保、杨九妹等老人还清晰地记得,1938年的隆冬,雨雪交加,村民们竟不知新四军是何时进的村,直到第二天清晨打开大门,才发现屋檐下、草垛旁、祠堂前都站满战士,许多人衣服都淋湿了。一支有着这么好纪律的部队,一支不扰民的部队,肯定是值得信赖的部队。于是家家户户开门接纳部队,架柴生火为战士们烘衣做饭。从此水西村成为苏南抗日烽火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典范。
一天,陈毅的警卫员放马时,不慎让马跑到麦地里吃了一大片麦苗。陈毅立即请来村里几位有威望的老先生,把警卫员交给他们,听凭发落。这几位老先生向陈毅求情,不要处分警卫员。事后陈毅不仅狠狠地批评了警卫员,还掏钱补偿了农民麦苗的损失。
如果说这只是一件反映新四军纪律严明,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小事的话,那么水西村保卫战则是一件充分显示新四军依靠群众、保护群众的意志和决心的大事。1940年元宵节的夜晚,几百名日军乘着夜色企图偷袭水西村。陈毅对战士们作战前动员说,水西村的父老乡亲们哺养着、支持着我们,今天鬼子要来偷袭,如果我们撤退的话,村里的百姓就要遭殃,大家说水西村要不要保卫?战士们异口同声地高声回答“要”!陈毅又说,要保卫水西村,我们就要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然后一方面组织指挥战斗,一方面安排村民转移。战斗从晚上一直打到第二天的中午,村民冒着枪林弹雨把热饭送到了前沿阵地。在全体指战员的英勇抗击下,日寇未能进入水西村半步。
在水西村,军民鱼水情是通过具体的细节体现出来的。村民张小牛腿上生了毒疮,烂到骨头了,部队医院院长、解放后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的崔义田亲手为他做手术,使多年不愈的“老烂腿”终于痊愈。一村妇难产之中,是部队的薛和医生亲自为之接生,硬是从死亡线上救出母子两条性命……
军爱民,民拥军,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新四军的动人之事在溧阳不胜枚举。
当时虽是国共合作之时,但国民党第三战区对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在给养和活动空间上,千方百计进行限制。陈、粟率领的新四军在江南如鱼得水。据水西村的老人说,当年陈毅率领的新四军将士走村访户,不仅宣传抗日,动员青年参加新四军,组织广大民众为部队做军衣军鞋、筹钱筹粮,为部队收缴散落在民间的枪支弹药,而且极善于做统战工作,有些村的保长被发展为特别党员,表面上是国民党的官,实际上为新四军做事。安中里村的大地主李学书,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在陈毅的宣传教育下,李学书不仅为新四军捐钱捐粮,而且把守家护院的枪支弹药都送给了新四军,成了开明绅士。
新四军渡江北上离开水西村时,陈毅发现卫生队还没跟上,就返回水西村。这时国民党军的一个营已经包围了村庄,于是陈毅化装成商人,在村民的掩护下顺利脱险。
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在溧阳大约两年多时间,到1940年6月渡江北上时,部队由原先的不足一万人已扩展到近两万人,而且人强马壮,为以后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陈毅的这首诗是江南青纱帐的最好诠释。
纷飞的战火已经飘过60多年,当年的战场早已化作良田万顷,稻菽千重。虽然我们今天不必穿行于枪林弹雨,不用借助于青纱帐躲过敌人的搜捕,但我们不能忘记中国革命的胜利依靠的就是“青纱帐”,更不能忘记“青纱帐”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要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不仅要融入“青纱帐”、依靠“青纱帐”,更要服务于“青纱帐”,奉献于“青纱帐”。因为“青纱帐”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安泰俄斯脚下的大地,只要不离开脚下的大地,任何力量也是打不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