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纪实》 > 传奇故事 > 靠人民:南国烽烟渡无粮
靠人民:南国烽烟渡无粮
作者:朱太林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纪实》2013年第2期 日期:2013-10-08 浏览次数:7822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抗日。为了牵制国民党军,支援主力转移,我们红九团留在闽西南坚持游击战,同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斗争愈来愈紧张,生活愈来愈艰苦,情况愈来愈严重。国民党反动派纠集了三个师的兵力,在福建广东交界的几个县境内日夜“围剿”我们。1935年5月,在福建省平和县车子桥附近,我们红九团在同国民党八十三师的一次战斗中遇挫,除了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之外,还有21位同志受了伤。
部队为了继续执行任务,不得不把我们这些伤员交给地方特委,留下来打埋伏、养伤。在部队出发前,团首长亲切地慰问了我们(当时团长是吴胜,政委是谢育才),团长吴胜详细地询问了我们的伤情,又分给我们每人3块银元。团首长一再叮嘱我们:“这些银元留给你们,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当时我们都知道部队的处境非常困难,银元更是来之不易。在日后的南征北战中,不管生活怎样困难,我也没有动用过这3块银元。在最艰苦的时候,我一摸这3块银元,就会感到党的温暖。
和战友们挥手告别以后,我们将21个伤员编成两个组。一组是轻伤员,由指导员吴施乾同志担任领导;一组是重伤员,由我负责。我们组共有12个人,闽南特委的一个同志把我们带到离关闭镇30里一个不知名的村子里。村子不大,约有30来户人家。这里山套山,山连山,山上密林层层,正是一个同敌人打游击的好战场。
正当我考虑如何带着这12个人的小部队进行新的斗争时,特委的同志带来了一位50岁开外的老大伯。老大伯个子矮小,面庞清瘦,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布对襟衫,腰间扎了根布带子,显得很干净利索。他脸上挂着一丝微笑,眯着眼睛把我们每个人看了一遍。特委的同志介绍说:“这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李大伯,今后你们的生活由他来照顾”。
李大伯对我们慈祥地笑着,什么也没讲。特委的同志紧紧地握着李大伯的手,说:“粮食我们留下了一些,你们先吃着吧,以后我们再派人送款来,这个‘司务长’又落到你的头上了”。大伯收敛了笑容,郑重地点着头说:“请特委放心吧!我一定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部队走了,特委的同志也走了,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武装,三天两头到各村各乡进行搜查“围剿”。为了让我们避开搜查,安全养伤,李大伯又把我们安排在离村子几里远的后山的密林里。密林里很少见到阳光,周围又都是高山,一般很少有人到这里来,抬头只见枝叶覆盖,看不见青天,低头只见树干和灌木杂草。我们就在灌木丛中劈开了一块平地,搭了木棚,铺了树叶,作为栖身之地。隐蔽在密林里的除了我们这些伤员,就是野兽、蛇虫。虽然缺医少药,缺水少粮,但好歹算是我们的疗养之家。
部队走的时候,曾经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月的粮食,盛在两口大缸里。因我们要随时应付白军的“搜剿”,就把粮食全部交给李大伯藏好。每隔两天,李大伯便背着一袋粮食,捎带些腌菜、萝卜上山来。有时,他还采来一些不知名的草药。那时候,我们连治伤用的纱布和红药水都没有,洗伤口仅仅用食盐水,还把不能穿的破衣服撕成条来包扎伤口,根本没有内服药。我们看到大伯采来了草药,高兴极了。我们不懂草药,大伯活像个走方郎中,告诉我们这味药应煎汤喝,那味药该往伤口上敷。在李大伯的关照下,很多同志的伤都好了起来。
渐渐地,我们和李大伯产生了深厚的情谊。每隔两天,当西沉的太阳消失在对面山凹处的大盘松背后时,我们几个伤好得较快的同志便到上山的路旁,等候李大伯。不一会儿,背着东西的李大伯出现了,他远远地看着我们,连连说:“啊,来迟了。”其实,他每次来得都很准时。这次,他照例背了三天吃的粮食,并且还有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生活必需品:一两张烂报纸,一把剪刀,几节电池,甚至还有几块糖。这些东西,总是引起我们的一阵欢笑。大家高兴地奔跑着、抢夺着,而大伯则静静地坐在一旁,像慈母一般看着我们,脸上露出微笑。
关于李大伯,特委的同志只做过这样的介绍:他是村党支部书记,1930年闽南大暴动时,国民党反动派把他看作眼中钉,派军队抓他,李大伯听到风声后跑了,等他回家后,妻子已被反动派杀害,只留下了一个九岁的孩子。大伯没有掉泪,带着孩子跟游击队上了山。后来,党决定派他下山组织村里的群众支援红军闹革命。因此,大伯所在的村子和支部,一直是闽南红三团的“老家”。
在那残酷的年月里,李大伯为了掩护我们养伤,忙着送粮、采药、打听敌情……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险,克服了多少困难,为我们耗费了多少心血。半个多月后,我们发现李大伯的脸颊消瘦了,步履也越发沉重起来,我们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要么笑着不答,要么东拉西扯,被问急了,他便总是以这句话来搪塞:“年岁不饶人,到了年纪,身体就会不如以前的,你们到了我这把年纪,怕还不如我呢!”
可是,脸上的笑容藏不住内心的忧愁,不管大伯怎样掩饰,总逃不过我们这些年轻人敏锐的眼睛。以前,我们几个伤好得较快的同志抢到半山腰要接他背来的东西时,他总是板着脸,假装生气地说:“怎么啦?嫌我年纪老,背不动啦?”可后来,有谁去抢他的东西背,他只略略推让一会儿,就让人接过去了。还有,他虽然还像往常一样,送来东西后就微笑着坐一会儿,但我们发觉笑容背后,总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终于,我们发现,以往李大伯送来的粮食全部都是一个成色的大米,但后来的粮食里却有好几种,有时还夹杂着山芋干、黄豆等杂粮。我们望着李大伯消瘦下去的脸颊,疲惫的神情,越发感到蹊跷了。山下发生了什么情况?村子里有了什么变化?大家决定让我下山去探个水落石出。
一天晚上,我摸着黑下山,向村里走去。李大伯的家我从没去过,只听说村后靠山根的那家就是,好在一共才10来户人家,不一会儿,我便摸到了。门虚掩着,透出一丝光亮,我轻轻敲了一下门。
“谁呀?”一个孩子的声音。
我推门进去,见一个10来岁的孩子,正端着饭碗坐在竹椅上吃饭,他瞪着两只眼睛惊异地望着我这个不速之客。也许是看清了我的八角帽和缀在帽上的红五角星,他立即放下碗,高兴地叫了声:“红军哥哥”,伸手把我拉进屋里。我知道这是李大伯的孩子,便抚摸着他的头,问他:“你爸爸呢?”
“他拿着……噢,他到东头邻居家去了。”
我发现他言语吞吐,但没再追问,对他说:“你快吃饭吧。”我的目光随即转到桌上的碗里,啊,孩子吃的竟是一碗稀薄的菜糊!
“家里没有粮食了?”我吃惊地问。
孩子点点头,一会儿他又急忙摇头说:“不,不,粮食哪能没有,爹说菜糊好吃。”孩子显然是在笨拙地撒谎。也许他自己也意识到了,忙把话题岔开,问我山上的生活有趣没有趣,有没有捉到好玩的鸟雀,又抱怨他父亲不让他上山找红军哥哥玩。孩子嘟着嘴说:“他就怕我暴露秘密,其实山上的路我比爹还熟,那些白狗子才追不上我呢。”看着孩子这样真挚、纯朴,我心里十分感动。
我望着这碗稀薄的菜糊,看着孩子掩饰的神色,顿觉一阵心酸。唉!我们在山上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从未断过粮,是李大伯把粮食背给了我们,而他们自己却在吃菜糊,怪不得他的脸颊一天天消瘦下去。可他依旧一如既往地为我们治伤,为我们操劳,这怎么行,我必须立刻上山告诉大家,或许无米下锅的不止是李大伯一家呢!红军战士不能饱着肚子看着群众挨饿。部队留给我们的两缸粮食,不是还没有吃完吗?我们一定要省下来救济群众。
我心里这样想着,随后走出门,刚要向村后拐,忽然听见前面“吱呀”一声,一间屋子的门开了,接着走出一个人来,回头说:“嫂子,留着吧。”不是李大伯是谁?多么亲切、熟悉的身影啊,我急忙跟上前去,正想跟他说话,却见他又走进了另一家。只听屋里有人说:“李大伯,都拿去,我自有办法。”这声音很坚决,接着我便听到粮食灌进口袋的声响。
“够了,够了,两碗已经够了,留着点给孩子吃,他年纪还小。”我听到了李大伯的声音。对方似乎很生气,急切地说:“大伯,你自己的孩子呢?今天一早我就看见他到山上挖野菜,你以为我不知道,好几天你都把自己的……”没等他说完,李大伯便笑着向他解释:“谁说的?我今天还用米熬了点粥呢!听大伯的话,这些你就留着,你放心好了,大伯不会饿死的!”停了一会儿,李大伯又压低声音说:“情况很紧急,特委一定转移了,因此不能指望他们送款、送粮。我们村一定要挑起这副担子,要做好长期准备,不能让红军断粮。白军想用计口购粮的办法来断红军的粮,这是办不到的!我考虑过了,埋在地里的两缸粮食,我们现在绝不能动,要把它们留到最困难的时候。”
怎么?这两缸粮食埋在地下还没有动过?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么这半个多月我们吃的粮食是哪里来的?正想着,我又听到大伯的声音:“不,不能动的!这是山上同志们的命根子,要留着粮食准备应付最严峻的情况,除非我们全村的草根全被挖尽,树皮全被扒光,不然我们绝不能动用缸里一粒粮食!”
原来是这样!全村群众是在特委没有送款,又在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严密的粮食封锁的情况下,完全用自己的口粮来养活我们的!想到这里,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我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一下子推门进去,跑到李大伯跟前,叫了声:“大伯,我们的好大伯!”之后便泪如泉涌,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大伯没想到我会突然出现,他连忙用手抚摸着我的肩膀,为我擦拭着眼泪,颤声说道:“孩子,别哭,红军和我们是一家人啊!”
随着形势的变化,国民党反动派对山区的封锁更严密了,封山、烧山、计口购粮以及围剿也更加残酷。群众为支援红军而准备的粮食被抢光,同情革命的群众惨遭迫害,部队、地方特委也由于反动派的围剿不能同我们联系。在这最艰苦的日子里,我们硬是靠着人民群众一把一把省下来的口粮,靠着李大伯千辛万苦给我们留下的两缸粮食,度过了6个多月的艰难时期,21个伤员终于逐一伤愈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