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新四军成立第一站——汉口军部
新四军成立第一站——汉口军部
作者:束华静 赵建峰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2012年第1期 日期:2013-10-08 浏览次数:7661
编者的话
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浴血奋战中,新四军在华中创建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涉及到苏、浙、皖、赣、鄂、豫、湘七个省,面积约25.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20万。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的“家”,也是新四军生存发展的基地。没有根据地,就没有新四军的安身之所、生存之源、发展之本。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培养锻炼了众多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大批各行各业的专家名人,为建立解放后的城乡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根据地在血与火的战争中所锻炼培养的优良党风、政风、民风,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政民关系,都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腾飞的法宝。
抗日根据地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深厚的、无穷的。挖掘和利用这一丰富的宝藏,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重大课题。
《铁军》杂志创刊11年来,虽然对革命老区进行了诸多宣传,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远远不够。新年伊始,由本刊记者采写的《记者老区行》与读者见面了。希望通过这个栏目,更好地反映老区的光荣传统,老区人的精神风貌和老区发生的巨大变化。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原貌
纪念馆现貌
新四军从这里出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
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表示要团结抗日。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0月12日,江西省政府主席转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命令,将南方各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统交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编遣调用”。
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叶挺于10月23日离南京,经武汉,于11月3日抵达延安。叶挺在延安接受任务后,于11月9日离延安,12日到武汉,第二天即正式以新四军军长身份对《大公报》记者发表谈话,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祈盼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抗战到底。接着叶挺带着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改编的初步方案到南京,由叶剑英陪同于11月21日见蒋介石商谈改编有关事宜。
11月下旬,叶挺由南京返回武汉。在日军全面侵华战争打响以后,武汉日本侨民开始撤退。这时,整个日租界的日本侨民已全部撤走,房屋贴封上锁,路上人烟稀少。在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不远处的大和街,叶挺选中临近大正街(今芦沟桥路)的一排三栋房子,作为新四军的办公用房。他带着先期招募的沈其震等人,撕掉封条,撬开门锁,破门而入。在那一排三栋房子的26号(纪念馆现址)门前,挂起了“新四军筹备处”的招牌。
1938年1月4日,项英率部分工作人员乘船离汉赴南昌。行前,
叶挺(中)与项英(右二)、张云逸(左二)、曾山(右一)、周子昆(左一)在汉口合影
12月23日,项英一行从西安乘火车到达汉口大智门车站,下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当晚,他就到大和街26号同叶挺会见。两人互相交流了各自的情况,对同国民党谈判新四军组建方案统一了认识:先组建新四军军部,再集中整编红军和游击队;汉口军部成立后,迅速迁往南昌;军部的机构设置,按国民革命军统一规定,但要扩大政治工作机构;军部各机构及下属组织的主要领导骨干配备等。
12月23日中午,叶挺设宴招待从延安调来的干部,欢迎大家调到新四军工作,带来了红军的优良传统,充实了新四军的领导力量。项英向大家介绍叶挺说,叶军长是北伐名将,为新四军的建立作出了努力,希望大家要尊重叶军长的领导,在叶军长领导下,加快部队集中整编,早日开赴抗敌前线。
1937年12月25日下午3时,叶挺、项英和张云逸(原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同国民党谈判代表、拟任新四军参谋长)召集头两批从延安调来的干部和叶挺在武汉招募的干部在大和街26号开会。到会的有拟定的司令部参谋处长赖传珠、军需处长叶辅平、副处长宋裕和、军医处长沈其震、侦察科长李志高、通信科长胡立教,政治部的组织部长李子芳、民运部副部长余再励、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等40多人。叶挺、项英分别报告了抗日战争形势、上海和南京失陷的经过及原因,布置了当前的工作任务。这次会议是汉口新四军军部的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正式成立。
一张地图揭开历史真相
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武汉就开始了新四军在汉军部的研究,但军部旧址的查找一直没有下落。
1997年,纪念新四军组建60周年时,中央电视台到武汉拍摄文献纪录片《铁军》。在拍摄纪录片的同时,邮政部门还发行了武汉新四军诞生地的首日封。首日封上印有新四军诞生地:汉口胜利街332-352号的图景,还配有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北伐名将,抗日英雄,铁骨铮铮,浩气长存”。
但是在文物管理部门的眼里,仅有老同志的回忆资料,是不能肯定汉口胜利街332-352号是新四军军部旧址的。
汉口日本租界全图(1930)
直到2001年10月底,武汉方志馆资料室提供了一本武汉勘察设计院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武汉历史图册》,其中有一幅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一月汉口市政府工务局摹、汉口日租界居民制做的《汉口日本租界全图》,让这个问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根据《汉口日本租界全图》标明,在大和街路段的南侧,中小路(今大连路)以东,大正街(今芦沟桥路北段)以西,一排3组房子,也就是现在的胜利街332-352号,即当年的大和街26-44号,正是当年的汉口军部!
同年12月14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武汉找到新四军诞生地》。2002年,新四军军部旧址被确立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修复解决两大难题
将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按1937年成立时的原样进行修复,并以此为依托开辟纪念馆,是人们心中共同的愿望。然而,这个愿望的实现不得不面临两大难题。在武汉市人民政府和新四军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难题最终得以解决。
其一,原始资料和文物严重匮乏。为此,有关研究人员四处寻找。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还联手《楚天金报》寻找相关文物。遗憾的是,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时间很短,留下的资料很少,加上当年知情的老同志多已去世,查找工作难度很大。几经联系,得知南昌有一位叫汤光恢的老人,曾是叶挺的副官,在汉口军部工作过。据汤老讲述,当年他住在一楼,叶挺、项英住二楼;军部挂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的木牌,是黄底黑字,很醒目……目前旧址复原的布局、陈设,基本上按汤老的回忆。政治部、参谋处、副官处、军需处、军医处及叶挺、项英、郭沫若的房间等,得以一一复原。
其二,自从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这里就成为了普通民宅,最多时甚至住进了几十户人家。到建国后,这些房子已几易其主,后来成了中原电子通信学院的宿舍。房子里住过形形色色的居民,他们对房子的一次次改造和加固都增加了修复的难度。一些砖块被印上、刻上了字,木头门和楼梯等被刷了好几层油漆。2006年,武汉市政府拨专款700多万迁出其中居民,并开始按原貌修复。经过紧张的抢修,加固了大木构架,更新了一些建筑构件,就连油漆也按照最里面那层颜色进行修复。
2006年12月25日,适值汉口军部成立69周年之际,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旧貌换新颜 再现当日风采
走进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内部,吱呀作响的楼梯、鲜红的地毯和麻质的壁纸都给人以淡雅节制之感。
一楼复原的主要有会议室、政治部、副官处、参谋处、军需处和军医处等。政治部作为新四军的政治工作机关,负责管理全军的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副官处主要负责军部机关的行政管理和生活保障;参谋处负责制定新四军军部机关编制、部队集中组编和作战的方案;军需处负责部队粮秣、被服、装备的筹办供应;军医处负责部队的医疗保障和医务人员的培训。
二楼复原的是新四军将领们的办公室兼卧室。当年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新四军将领有叶挺、项英、张云逸、周子昆、曾山等,还有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战的郭沫若。将领们卧室内的陈设都极其简朴,一张书桌、一张床、一个书柜,仅此而已。书桌上的那盏灯、那方墨陪着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床前的火盆里也总是灭了再续。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汉口新四军军部同国民党当局谈判,解决了新四军各支队集中整编、干部任命、隶属关系和后勤给养问题,确定了红军游击队的整编办法,确定了新四军的作战部署并从多方筹集款项、武器、物资,补充了新四军给养供应的不足。
叶挺的住处挂着“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对联,是郭沫若所书赞扬叶挺坚忍不拔的革命斗志的。郭沫若和叶挺是好友。1938年1月9日,郭沫若应陈诚的邀请从广州乘火车到武汉,对是否就任第三厅厅长还举棋不定。叶挺将郭沫若从小客栈里接到汉口军部住下来,白天陪他到璇宫饭店拜会候任政治部副部长黄琪翔,晚上到八路军驻汉办事处会见周恩来、邓颖超、王明、博古、董必武等人。大家一致意见:现在国共合作打开了政治机关的大门,门虽然开得很小,但我们应该挤进去,用力把它挤大一些。这不是为做官,而是抢工作阵地,多做工作。郭沫若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同意接受国民政府的任命。
叶挺办公室兼卧室中悬挂着郭沫若所赠题词
后来,叶挺和郭沫若进一步深谈,从工作谈到时局,一致认为:只要团结抗日,国家是有希望的。叶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沫若兄,我很快就要到前线去了,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你给我留个墨宝吧。”郭沫若问:“写点什么呢?”叶挺说:“《论语·子罕第九》,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郭沫若说:“好。”提笔,饱蘸浓墨,凝神片刻,一挥而就“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12个大字。将论语原文,加了一个“以”字,减了两个“也”字。叶挺拿起条幅,左看右瞧,连声夸赞:“真可谓力拔山河,气贯长虹啊!我一定好好装裱,挂在办公室里,每天必看,以铭我志。”
纪念馆内同时举办有包括《新四军在这里诞生》在内的三个专题展览。《新四军在这里诞生》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成立汉口军部,完成部队集结;第二部分,挥师东进敌后,转战大江南北;第三部分,坚持华中抗日,五师战功卓著。专题展览运用了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配以图片和实物,简要反映新四军军部诞生的过程和迁移情况、新四军七个师八年抗战毙伤俘日伪军47万余人的丰功伟绩以及新四军第五师华中抗日取得的卓越战功。
馆内的陈设基本保持原样,收藏着200多幅原始照片和30多件珍贵文物,再现了当年新四军在武汉抗战中的丰功伟绩。
铁军精神激励武汉
开放至今,纪念馆除有游客个人参观外,还有不少团体预约和团体活动,入党入团、爱国主义学习和一些挂牌活动等经常在这里举行。
在市民、游人和团体“走进来”的同时,纪念馆也坚持“走出去”,通过举办音乐会、故事会、宣讲会等形式进学校、进部队和进企业,以及不定期在市民中举办流动展览等,都使得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得到继承和发扬。
正在参观军部旧址纪念馆的学生
汉口新四军军部在武汉的时间不长。新四军筹备处、汉口军部和驻汉办事处在武汉的时间总共不到一年。但是对新四军组建、配合保卫大武汉在外围消耗日军兵力、支援东进开辟华中敌后战场以及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口新四军军部诞生于武汉,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铁军精神激励着武汉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通城的“豆皮之旅”
十月底的武汉,“乍寒还暖”。《记者老区行》栏目同新四军一样,从这里出发。刚抵武汉,记者一行就被这座城市浓厚的历史气息感染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巨幅宣传画屹立在长江边,马路旁隔不了多远就会有灯箱循环播放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一切仿佛都在诉说,这是座革命的城市,是座英雄的城市。
短暂的舟车劳顿,伴着一丝丝寒意袭来,为了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我们一致认为吃饱肚子才是硬道理。常听人家说,到了武汉一定要吃这四样东西: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小桃园的瓦罐鸡汤、四季美的汤包。其中,尤以老通城的三鲜豆皮为最,因为毛泽东主席1958年吃过这里的三鲜豆皮之后,明确地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
我们慕名来到位于菱角湖万达广场内的老通城新店,这里是2011年初开始营业的,始建于1929年的汉口大智路的老通城酒楼在2006年因长江隧道施工已被拆除。吃着金而黄、方而薄、香而醉的豆皮,我们听到这么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1929年,蔡甸人曾厚诚租下汉口大智路3号湖北省银行的一个门面,开办了通城饮食店。后来,曾厚诚又向湖北省银行租了二楼,开办了大智旅社。曾厚诚同情革命,经常为旅居的共产党人免费提供食宿方便,还把经理室和与通成饮食店后门相通的公新里6号住宅,作为中共秘密接头和开会的地方。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机构迁至武汉。郭沫若、冼星海、田汉等文化名人都曾光顾大智旅社,其中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与曾家的儿子曾昭正、女婿李行夫是好朋友,一起进行抗日救亡歌咏活动。他们编印的《抗战歌曲集》和《大家唱》深受民众欢迎。1938年1月17日的《武汉日报》上,冼星海发表《救亡歌咏运动和新音乐的前途》一文,其中称赞了“湖北武汉之曾昭正、李行夫”等人的成绩,并把自己的许多作品交给曾、李二人刊登在《大家唱》上。冼星海的《游击军歌》就是在通城饮食店的楼上谱曲的。
1938年6月至10月,武汉会战爆发,曾厚诚不得不解散员工,关闭店铺,携带家眷逃离武汉。在撤出武汉前,日本汉奸私底下找到曾厚诚,以商会会长的身份引诱他,希望他留下来为日本人服务,曾厚诚严词拒绝。他舍弃多年心血积累的店铺,将家庭分散避险。曾昭正带领海星歌咏队徒步到宜昌、重庆进行抗日宣传,还应征飞虎队当过翻译。曾厚诚给了幼子曾幼诚7000元法币,让他去上海投奔姐姐曾子平(上海复旦大学学生、地下党员)。曾幼诚拿出3000元捐给革命组织,带上剩余的钱和姐姐曾子平参加了新四军,屡立战功。1988年,曾幼诚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这是从老通城走出去的共和国将军!
1945年抗战胜利后,曾厚诚回到武汉,在原址上复业,其后历经数十年风雨至今。
听完这段故事,我们被深深地打动了,不仅是因为老通城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它身上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趟武汉“豆皮之旅”真是收获颇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