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乐清老区岩宕在改革开放中发展
乐清老区岩宕在改革开放中发展
作者:盛再荣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2016年第12期 日期:2017-09-21 浏览次数:6917
岩宕村原属浙江省乐清县虹桥区龙门乡(现乐清市石帆街道办)偏远的行政村。它坐落于云雾山半腰,海拔约450米,四面环山,自然环境优美。
土地改革前,由于交通闭塞,劳动力价值低,青壮年大部分给地主当长工。贫苦农民租种珠垟、黄坦洞、里章等村(距离岩宕较远)地主的土地,农闲季节靠担柴、卖草鞋收入糊口。有一部分人一无所有,穷得叮当响,夜里行走用竹篾(竹子的下脚料)当灯笼,冬季柴头(镬灶灰渎燂火)当棉袄,三餐吃不饱,度日艰难。
1940年,岩宕迎来了曙光。张仁柳等5人参加中国共产党,是年秋建立党支部,张仁柳任书记。党支部在中共乐清县委领导下,带领群众,开展革命工作,具体做好县委(含抗日游击队)的联络,送情报、物资等。在村创办夜校(冬学),组织男女老少学文化,唱“莲花落”,宣传共产党的纲领,进行抗粮、减租、减息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党支部带领群众进行反霸、土改,组织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从互助组、初级社,到1956年底全村合成一个高级社,土地从农民私有转变为集体所有。为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高抗旱能力,高级社发挥集体优越性,组织村民在西垟、南垟、垟山溪坑,拦水筑坝,各造一个水塘,增加蓄水量,使稻田的抗旱能力从15天提高到30余天,粮食生产稳步上升。而且,改变间作稻为连作稻的耕种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村民生活得到改善。
1958年秋成立人民公社(大公社),1961年3月公社体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文革期间,由于受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的影响,不准村民家庭搞副业和集市贸易。对于地处山区,人多田少的岩宕来说,经济收入无来源,生活困难更为突出。
1978年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村干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村实际。1980年,有一手做服装技艺的村民张守坚要求村批准其外出做服装,村两委冲破条条框框,允许他外出湖北宜昌做服装生意,并给予办理有关证明手续。他有了经营生产的自主权,经过多方面努力,年经济收入成倍增长,给全村村民带了一个好头,有胆识的村民纷纷要求外出。1982年春,岩宕村实行“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生产责任制,改变生产队的生产经营体制。村民的生产活动领域得到极大地拓展,猛烈地冲击和荡涤了村民过去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使市场的理念和勤劳致富意识逐步成为主流,外出打工、做服装、卖布、办企业的村民逐年增加。外出户的经济收入非常可观,1985年前后,岩宕已有“万元户”出现。发展到1995年,有的村民家庭资产已达到上百万元。岩宕逐步将劳动力向外转移,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有的村民以先富带后富,出资投入村建设社会福利事业,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外出村民为了谋求发展空间,为做大做强而努力。到2015年,全村常年在外经商、办企业、打工、做服装的劳动力,已占村总劳力的70%以上。
由于村集体资金薄弱,村里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社会福利事业建设资金的筹集:政府补一点,富起来的村民赞助一点,村集体拿出一点。
1975年,以垟山水塘为基础,建水电站,为适应发电量的需要,对塘坝进行加固和增高,扩大蓄水容量。岩宕——郭路公路建设,于1982年开始,项目以手工作业为主,粗工都是村民无偿承担,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建成宽4米,长4.27公里的盘山石子路面,1988年改成水泥路面,2001年市政府建康庄大道,路面宽度达6米以上。1993年在立角山建自来水蓄水池,水管通到户。村民实现了祖祖辈辈梦想的“路平、灯明、水清”的美好生活。现在的岩宕,公共汽车通到村,村民住进新楼房,家庭通闭路电视,村内水、电、路及卫生、绿化配套,村民聚会、休闲、健身、文体有专门场所。村民生活从温饱转入小康水平(少数村民尚未达到)。
农村改革开放30余年,岩宕党员、干部和村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