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村里大变样 回家惊喜多
村里大变样 回家惊喜多
作者:叶余华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2017年第3期 日期:2018-01-17 浏览次数:6911
我很庆幸,老家离市区不是太远,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
农历年三十,怀着迫切的心情,笔者踏上了回家的路,泰兴市张桥镇薛庄村。在往家赶时忽然发现,眼里的故乡竟然是那么熟悉却又显得陌生,熟悉的是故乡人,陌生的却是一年多来家乡面貌的突变。
在村里,串串张三李四家,所闻新鲜事真不少,顺手拈来几件。
村里有了环卫工
大年初二的早晨,寒气逼人。天还没有亮,村里的环卫工老薛就起床了,她穿着工作服,推着垃圾清运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我的记忆里,过去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可如今村里竟然像城里一样聘请专业人员搞环卫工作,挺新鲜。
“爱护环境的理念,在村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行的村党总支书记印建忠给出了答案:这都是市镇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给村上带来的新变化。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心中既有惊讶,又满怀欣喜。
“这几年,村里的进步越来越大,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印建忠说,村里投资建设了村民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村内街巷通组达户路道硬化,安上路灯、栽上了绿化树木,完成了全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了通电、通网、通有线广播电视,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
“在吃用等方面,农村和城市也没有太大差别。”印建忠告诉我,令人忧虑的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市里出现的垃圾、污染等状况,也在农村开始出现。农村居民装东西,也开始更多地使用塑料袋等。
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村里的虾子港和引水河,原来的河水清澈甜美,可以直接喝。但近年来,人们开始把不易分解的垃圾倾倒在河岸上,有好心人在河边竖了个牌子:“不要在这里倾倒垃圾!”但想想,不往这里倒,又往哪倒呢?农村又没有垃圾处理的地方。
为改变村里的脏乱差现象,村上就聘请专业人员负责村里的保洁工作。同时建立岗位责任、考勤等制度,建起垃圾收集池(箱)、购买了垃圾清运车,环卫工和垃圾清运员各司其职,每天在责任区域进行环境卫生的清扫和保洁。
“农村环境脏乱差,主要根源在垃圾,尤其是生活垃圾。过去垃圾是乱扔乱倒,既影响村容村貌,又污染地下水。”印建忠说,自镇上建立环卫工作站,每天安排人员清运垃圾,落实管护人员,实施村庄道路、河道“五位一体”管护,现在的村庄环境已变了模样,群众比较满意,维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村庄靓了,环境美了,道路畅了,饮水安全了,老百姓传递的是不停的赞叹。走在村里,一条条整洁的道路,一座座干净的庭院……生活在这样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里,村民们都说:“村里干干净净的,我们觉得比住城里都好!”
“澡堂”搬进家里来
“张圣虎在不在家?”大年初三晚上,我吃完晚饭,来到儿时伙伴张圣虎家串门。叩开张圣虎家的门,只见其妻薛春兰一人在看电视。“他在麦地里撒化肥忙了一天,冲热水澡去了。”
“想不到,盖了楼房,买了车子,像城里人一样,也把小澡堂子搬进家里来了。”我惊喜地说道。“这不算啥,过去经济条件、住房条件差,村里人想都没想过能在家里也建个小澡堂子洗洗澡。”
我们村位于张桥镇东北部,全村有16个村民小组,800多户,近3000人,2160亩耕地。过去,没有工业、没有三产,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有顺口溜称薛家庄是“地无三尺平,路断人难行,吃水贵如油,强盗也发愁”。
记得小时候,绝大多数村民住的是草房,少量的砖瓦房一般是祖上留下来的老屋。那时,墙是土的,是一种脱土坯,一块块地砌起来,墙外再粉上一层泥,是用粘土加些碎稻草和成的。屋顶一般是竹椽子上铺上芦苇织成的帘子,再糊上一层拌有碎稻草的烂泥,上边铺上整齐的麦秆。
这种房子冬暖夏凉是优点,不好的地方:一是脏,屋顶上经常向下掉泥屑。另外,就是怕大风、怕雨雪。大风可能把屋顶上的草吹掉,雨雪会浸垮墙体并导致屋顶麦草腐烂漏雨。小时候,印象家里每年都要修房子。麦收时,村民们都要把最好的麦秆留下来以备修房之需,这又会导致烧饭的草不够用。
造座房子,给儿子说上媳妇,这是农民一辈子的大事。近几十年,村民们的住房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前,村里的房子绝大多数是草房;上世纪90年代初才变成瓦房,步入新世纪才是盖楼房。
“我能住上新楼房,要感谢市镇工作队几年的接力扶贫,帮我们修桥铺路、建农机合作社、发展优质农业项目,如果没有这些,我咋能盖得起楼房?”村民叶红伟望着刚修建好的新楼笑逐颜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越来越爱干净、讲卫生,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张圣虎说:“你到村里转转,绝大多数的人家都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洗澡真是方便多了。”
红色家风代代传
六组叶老爹今年79岁,生活虽不算富裕,但儿孙满堂,生活美满。他从市属企业退休后,和老伴一直生活在村里。
叶老爹的父亲参加过红军。年轻时,叶老爹追随父亲的足迹,在解放军空军某部服役,回到地方工作后,做出了不俗业绩。叶老爹的儿子也当过兵,多次立功受奖并在部队入了党。这些年来,每到父亲的忌日,叶老爹就拿出“传家宝”——旧党章,跟儿孙们讲爷爷的革命生涯和红色家训,告诫后人“对党对国要忠,对朋友要信,待人以诚,处事忠勤”。同时,也给孩子们说家风、立家规,让“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大年初一拜年时,村里人提起中央八项规定、群众路线,叶老爹对儿孙们说:“现在中央要求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你们都是党员,要带头。平时村里人大多外出打工,趁着过年,你们父子俩挨家挨户走走、看看,给村民拜拜年,听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对你们做工作有好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好的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叶家人朴素的话语,传达的却是农村人代代相传的淳朴家风,爱国、孝顺、尊师、诚信、明理、敬业等尽在其中。
农家书屋“充电”忙
春节假期,许多人是在打牌、看电视或在走亲访友中度过的。可在我们村,农家书屋却成了人们过年的新去处。
窗外寒气逼人,室内春意融融。大年初三,我注意到,前往村农家书屋和村民读书看报点读书看报的村民还真不少。村委会主任罗加祥说,过去过春节,村民除了串门走亲戚外,大部分时间站大街、打麻将;村里有了农家书屋,特别是春节前后,借书读书的人像赶集一样,村民们希望多掌握点科技知识,为新的一年增收致富打好基础。
罗加祥说,种植、饲养户喜欢查阅技术知识方面的书;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借阅有关依法维权的书,小说、杂志等也很受欢迎;干部爱读理论著作、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中老年人喜欢看一些养生保健的书。村民现如今不光注重发家致富,也研究起养生保健了。
罗加祥介绍,春节假期,村党总支还组织村“两委会”成员结合冬训内容,进一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各项惠民政策的宣传阐释等,联系实际,边学习、边讨论。大家表示,要牢记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撸起袖子加油干,带领全体村民尽快走向小康社会。
“趁着现在有时间,来多充充电,学学科技知识和致富经验等,感觉很有意义!”村民罗兴国一边挑选着自己喜爱的科技书籍,一边说。
村里人已和城里人一样,不仅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也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村里的新鲜事说也说不完,所见所闻让我感慨万千。故乡虽不完美,但不缺少美,还将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