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 >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1月31日)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1月31日)
作者:李本操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 日期:2020-01-31 浏览次数:7287
1月31日
▲ 赖传珠致电总参谋部报告新四军皖东部队及地方武装情况:第四支队人员4681名,长短枪2885支,轻机枪71挺,重机枪8挺,迫击炮1门,手榴弹2667颗。第五支队人员4993名,长短枪3118支,轻机枪95挺,重机枪8挺。游击纵队人员4325名,步马枪2214支,驳壳枪233支,轻机枪44挺,重机枪1挺,迫击炮1门。供给部存好步枪217支。地方脱离生产武装:津浦路西人员654名,长短枪593支。津浦路东人员1396名,长短枪1147支。
▲ 新四军江南抗日救国军第二、第七支队分两路强攻江阴双漏里日伪军据点,击毙日军警备队长以下27人、伪警5人,俘伪警10人。“此战开创了东路我军歼灭战之先声”,陈毅代军长特电嘉奖称“望继续努力,争取更大之胜利”。
▲ 张云逸致电中共中央华中局,报告第二师精兵简政情况,决定以主力部队五分之三,地方部队五分之二为原则,进行缩编。主力缩编(第十八团在外),每旅辖两个团,每团保持2000人。地方部队包括地方党政一切工作人员与保安部队,路东根据地为1.2万人,民兵除外。其中6000为联防部队(独立团、营,游击队),2000为保安武装,其余4000为地方党、政、民运工作人员。路西决定后再告。缩编机关人员补充连队。
▲ 邳(县)睢(宁)铜(山)灵(璧)联防办事处在睢宁八区召开全地区各界代表座谈会,提议成立地区的民意机关——邳睢铜灵四县参议会,并推定吴彦求担任筹委会主任委员。翌年年冬,按“三三制”原则成立邳睢铜灵地区参议会,地区党委副书记刘玉柱兼任参议长,吴彦求、杲益斋为副参议长。
▲ 淮海军分区三支队参谋长王通吾率七团,利用城头伪军中队的内应,拔除城头据点,消灭伪军一个中队,清除了苏鲁交通线的咽喉障碍。
▲ 苏皖区党委书记江渭清在区党委扩大会议上报告《一年工作的总结》。
▲ 《苏中报》刊载汤景延(中共地下党员,前伪“苏北分区外勤警卫团”团长,“特工总部”少将)《告“和平军”》书。
▲ 夜,中共镇句县委机关,部分地方干部和新四军第十六旅第四十七团第三连指战员,深入日伪清乡区域上会附近三里村宿营。次日中午,伪镇江清乡公署别动队一个中队,配合驻前村日军偷袭三里村,第三连指战员掩护县委机关和地方干部安全转移。突围中茅山保安司令部保卫科长李明、丹阳第一区副区长夏炎等18位同志牺牲。
▲ 郑位三、李先念致电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并张云逸、饶漱石提议文建武任第五师参谋长。此电毛泽东批语:“请叶(剑英)拟复照准”。
1月下旬
1938年
▲ 项英将汀瑞游击队开往大余池江的计划改为向龙岩集中▲ 叶飞陪同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子芳从南昌到屏南棠口,传达新四军军部命令和中共中央东南局的决定: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下辖三个营,1300余人。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范式人任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兼任该团后方留守处主任,留在地方坚持斗争。
▲ 项英、曾山宣布将赣粤边游击区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二营。湘粤赣游击区的部队第一、第二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一部。
▲ 新四军都昌留守处在大港街设立,主任田英,副主任苏远全、邵荣兴;对内为都湖鄱彭中心县委,书记田英,委员戴其明,华永标、苏远全、邵荣兴、丁大倪、谢文山、石书文。
▲ 湘鄂赣抗日军第一游击支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共1100余人。傅秋涛任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团团长,张正坤任副团长,王怀生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并在平江嘉义设立留守处,黄耀南为主任(一说“1月4日”)。
▲ 中共鄂西省委在湖北省襄(阳)樊(城)地区成立,王翰任书记。
▲ 张震率游击支队主力,进入永城、宿县、萧县、夏邑为中心的豫皖苏三省交界地区,对日伪军和土匪武装展开连续攻击。在永城东北大茴村、高庄,摧毁伪第二区“良民公署”,拔除伪军李口据点,生擒伪军旅长李颜良、副旅长郭稼州。
▲ 吴芝圃率游击支队第三大队再次进入睢杞地区,配合当地武装,消灭杞县伪军李继书、朱钦堂、李振国等部;在睢县西南全歼伪军张心顺部;在睢县西南练城集袭击伪皇协军郭德俊部,俘伪参谋长刘士学,歼伪军1000余人。接着,又攻克尹店,夜袭苏木岗,奋战徐店、黄店和戴集,连战皆捷。
▲ 陈毅在曲塘镇东街头都天庙召开联抗部队全体指战员大会,报告皖南事变经过,阐明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严正立场。黄逸峰主持大会。
▲ 皖东津浦路东省委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省委书记刘顺元代表省委作工作报告。
▲ 苏皖区党委在县、区委书记联席会议上作出“注意锄奸工作,建立锄奸工作系统”的指示,沭阳县委根据区党委这一精神,决定设立保安科,任命孙景如为科长。
▲ 顾祝同在上饶李村监狱“宴请”叶挺,叶挺义正词严,深刻揭露国民党投降主义的丑恶嘴脸。
▲ 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张正坤等被押解到上饶,囚于七峰岩监狱。
▲ 淮海区在沭阳钱集召开“淮海青年反法西斯大会”,到会各县代表800余人,发起成立“淮海青年救国会”。
▲ 日伪军2000余人“扫荡”淮南定(远)凤(阳)怀(远)地区。新四军淮南津浦路西地方武装,于柏家园子伏击敌人,全歼日军一个小队。
1月本月
1938年
▲ 中共中央派朱辉、李华楷、陈时夫、张振东、刘玉林、袁大鹏等来江西,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分配他们在景德镇和瑶里,分别参加办事处和红军改编工作。▲ 中共皖浙赣省委正式成立,李步新为书记,江天辉、陈时夫、朱辉、熊刚等为委员。
▲ 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在寿县杨家庙成立,书记曹云露,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张如屏,宣传部长宋天觉,隶属中共河南省委。
▲ 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成立,与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合署办公,处长钱之光。同年8月,办事处结束工作。
▲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江西南昌成立,朱克靖任团长。
▲ 上海煤业救护队100多人,25辆汽车要求集体加入新四军,受到项英、曾山、周子昆、李一氓、朱克靖热情欢迎。
▲ 陈毅在南昌接待要求参加新四军的归国华侨何家惟、张弘。
▲ 湘鄂赣特委修水工作团动员40余名青年到嘉义参加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
▲ 新四军思顺通讯站在崇义县思顺区牛牯岭下何屋成立,负责人杨衍廷,归赣南特委和新四军驻大余池江办事处领导。
▲ 常熟梅李地区3000余名农民举行暴动,建立起苏(州)常(熟)太(仓)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
▲ 上海中共情报组织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华东人民武装抗日会(简称“武抗”)。翌年11月解散。
▲ 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副局长戴笠亲自策划组织的特务武装“忠义救国军”成立,戴笠兼任总指挥,俞一则任副总指挥。至1939年春,该军已发展到十六个支队,四个直属大队,二个教导总队,共20000余人(超过苏南新四军)。主要活动在奉贤、南汇、江阴、常熟、吴江、青浦、无锡、川沙、南京、六合、杭州、嘉兴、滁县等地。
▲ 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撤销安徽省工委,成立中共鄂豫皖区委员会,书记郑位三。
▲ 张云逸、戴季英到安徽省立煌县(今金寨县),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谈判新四军江北部队作战区域和军需给养供给等问题。
▲ 戴季英签发《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政治部布告》。
▲ 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从苏南敌后调回皖南,改称新四军直属第三团,归军部直接指挥。
▲ 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正式组成,司令员戴季英(兼)。
▲ 新四军游击支队亳州联络站成立,站长任泊生。同年4月迁至涡阳。翌年2月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涡阳联络站。1941年 1月撤销。
▲ 句容县教育界知名人士巫恒通根据陈毅指示,与洪天寿分别在家乡组织抗日自卫武装。4月,正式成立句容县东北区民众抗敌自卫团,翌年3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团。
▲ 新四军挺进纵队抗日军人学校在江都成立。校长管文蔚,教育主任薛汉阳,军事教育宋必堂,政治教育吕镇中、徐进等,学员逾百人。
▲ 八路军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和中共苏皖特委创办随营学校,校长钟辉(兼),政委李浩然(兼)。
▲ 上海市地方协会赴第三战区慰劳将士演剧团到皖南新四军军部进行慰问演出。演出活动结束后,除团长吴大琨等2人返沪外,副团长扬帆等60余人自愿参加新四军。
▲ 新四军第三团第二营一部及宣当特务大队驻大官圩、亭头镇,遭芜湖清水河日军袭击,第二营政治教导员黄存安、特务大队政治教导员黄庆余和中队长朱学坤牺牲。
▲ 中共彭泽特区委领导下的“抗日救国会”改组为“抗日十人团”,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凡十人为一团。很快在长江两岸的五个沦陷县和国统区组建起100多个团。
▲ 琼?尤恩受史沫特莱的委托,从上海把国际友人捐赠的一批医疗物资运抵新四军军部,并帮助培训战地医务人员。
▲ 经中共中央批准,原中共苏皖省委撤销,分别成立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和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张劲夫任路东省委书记;刘顺元任路西省委书记(后为彭康)。两省委均属皖东军政委员会领导。同时成立皖中军政委员会,何伟任书记。3月,张劲夫调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部主任,方毅任路东省委书记。
▲ 抗日根据地苏南财经委员会成立。
▲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机关报《挺进报》在京山八字门创刊,翌年4月为新四军五师机关报。
▲ 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军事教导大队与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竹沟留守处教导队合并,成立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随营学校。校长李先念(兼),政治委员黄春庭,副校长杜石公,政治部主任潘子明。翌年4月5日,改称新四军第五师随营学校。校长李先念(兼),政治委员黄春庭,训练处处长张水泉,政治处主任冷新华。10月,新四军第五师随营学校扩建成立抗大第十分校。
▲ 美国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到豫鄂边区访问。
▲ 中共山东分局通知苏皖区党委书记金明,陇海铁路以南地区划归中原局领导。
▲ 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一、第四团渡江向江都吴家桥周围地区发展。在江南成立挺进纵队留守处,主任管寒涛。
▲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湖北省陆安县白兆山留守处成立,主任李健。同年6月结束工作。
▲ 巢南大刀会接受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的领导,改编为巢南抗日自卫总队,部分武装会员改编为新四军巢南独立团。
▲ 江都县民众抗日自卫委员会在新四军挺进纵队驻地吴家桥成立,主任惠浴宇(兼),副主任刘伯培。同时成立抗日自卫总团,下辖十三个分团,总团长张颐,副总团长许友才。7月中旬,该委员会改为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
▲ 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确定新四军今后的任务:坚持华中敌后抗战,阻止反共军的进攻,迅速加强根据地各项建设,积聚力量,准备与日伪、反共军进行长期斗争,一旦条件成熟,即向西向南发展。
▲ 彭雪枫致电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并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左权,报告豫皖苏边为我山东、苏北阵地之外围战略支点,是反共派截断我华北华中联系、逐渐压迫苏北我军之必然要地。如放弃现有阵地,则必然影响到苏北、山东阵地之巩固,增加我坚持华北之困难。故我们意见应坚持现阵地,只有到万分不得已时才能过路东。
▲ 针对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妄图于2月底消灭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摧毁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李先念发布命令:粉碎国民党反共军队的新进攻。
▲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决定成立鄂东、豫南、天(门)汉(汉阳、汉川)、襄(河)西四个指挥部,统一指挥各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
▲ 丹北地区澄(江阴)武(进)锡(无锡)三县抗会、镇(江)丹(阳)武(进)扬(中)四县抗会撤销,成立镇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吴仲超,下辖武进县,县长管寒涛;澄西县,县长张志强;镇江县,县长韦永义;丹阳县,县长张光;扬中县,县长王龙。
▲ 丹阳县抗敌委员会撤销,成立丹阳县抗日民主政府,3月改名为山南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6月,复名丹阳县抗日民主政府。
▲ 东路教育委员会发出《为坚决反对反共投降倒退行为向全国教育界宣言》。
▲ 无锡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宋泳荪任县长。
▲ 中共无锡县委组建太湖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太湖支队”),司令顾笔兴。翌年4月,改称新四军太湖独立游击支队。
▲ 东路行政机构改组,划建第一(苏常太)、第二(澄锡虞)、第三(淞沪)等三个行政区。
▲ 新四军第三师先后出版机关报刊《先锋报》《先锋杂志》。
▲ 中共茅山特委创办油印小报《民众报》。
▲ 蒋介石下令各战区“进剿”新四军,以李宗仁为华中“剿共军最高总司令”,分四区实行“清剿”:淮北区,总司令汤恩伯;淮南区,总司令李品仙;鄂中区,总司令王仲廉;襄西区,总司令冯治安。向新四军彭雪枫、张云逸、李先念诸部进攻,准备在得手后再向山东和苏北的八路军、新四军进攻。
▲ 淮南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改为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任方毅,副主任汪道涵。
▲ 新四军决定,将淮南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整编为淮南苏皖边军区,归新四军第二师建制。司令员杨梅生,政治委员刘顺元,副司令员罗占云,参谋长赵俊,政治部主任张树才。翌年2月15日,淮南军区成立,淮南苏皖边军区改称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又称淮南军区津浦路东军分区)。
▲ 新四军第五师按发展的五个时期对三年来整训工作进行总结。
▲ 中共领导的阜东县(今滨海县)合作总社成立,这是江苏革命根据地建立最早的县级合作社。
▲ 日伪军400余人分两路夹攻来安县孤山、庞河地区,新四军第二师一部与当地民兵配合,一举歼灭日伪军210余人。
▲ 日伪军2000余人“扫荡”津浦路西定(远)凤(阳)怀(远)地区,新四军第二师路西地方抗日武装在十八里岗和西三十里店重创日伪军。是役,路西联防司令部独立第三团团长余海清和定凤怀县总队副汪立斌牺牲。
▲ 联抗政治部创办《文学者》,主编彭冰山、孙石灵。
▲ 华中局和新华社华中分社,决定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成立新华社浙东支社(5月改升浙东分社)并委派于岩任浙东支(分)社社长。
▲ 新四军卫生部进驻盱眙县黄花塘常庄。4月,向全军发出关于“加强部队卫生保健工作”通令。
▲ 苏北军区正式成立(由新四军第三师机关兼)司令员黄克诚(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兼),副司令员张爱萍(兼),参谋长洪学智(兼),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兼)。辖盐阜、淮海两个军分区。原淮海军区改称淮海军分区,由新四军第十旅机关兼,司令员刘震(兼),政委金明(兼),副司令员覃健(兼),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吴信泉(兼)。原盐阜军区改称盐阜军分区,由新四军第八旅机关兼,司令员田守饶(兼),政治委员张爱萍(兼),副司令员张天云,副政治委员李雪三,参谋长胡继成,政治部主任张池明。第七旅主力担负全区机动作战任务。
▲ 粟裕在第一师直属干部会上提出准备反“扫荡”的五大政治号召:一切为了坚持斗争,反对退却逃跑;一切为了胜利,反对盲目硬拼;一切为了革命的利益,反对为个人打算;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要做困难时期的英雄;巩固党内外的团结,维护党的绝对领导。
▲ 苏中区党委撤销兴东泰特区委,成立兴东泰地委,地委书记黄逸峰,副书记戴为然;组织部部长彭冰山,副部长盛坚夫;宣传部长李俊民;贺敏学为地委委员,分管军事工作。
▲ 中共苏皖区党委决定:成立中共京芜中心县委,丁麟章(第四十六团政委)兼书记,李广为副书记,周嘉琳为组织部长,黄玉庭(第四十六团长)、方休为委员。下辖:横山县委,书记周嘉琳兼,副书记纪涛;宣当工委,书记方休,副书记徐德建。同时,派李代胜去高淳地区恢复工作。
▲ 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发出实施抗战教育训令,要求各地学校坚决实施抗战教育,一律采用专员公署编印的课本,反对日伪奴化教育,激发学生民族意识,加强抗战建国的信心。
▲ 镇句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长洪天寿。
▲ 中共扬州地下工委正式成立,书记杭行、副书记兼组织委员袁剑萍,宣传委员何永喜、朱懋伟。
▲ 中共淮北区委调整下属组织机构,第一地委辖淮宝、淮泗、泗阳、泗宿、泗灵睢县及运河特区,韦国清任书记;第二地委辖泗南、泗五灵凤、盱凤嘉、洪泽县,赖毅任书记;第三地委辖邳南、睢宁、铜山、萧铜等县,康志强任书记;第四地委辖宿东地区,张太生任书记。8月,第一、第二地委撤销,原属各县委由中共淮北区委直接领导。行政机构也作了相应调整。
▲ 新四军第七旅第十九团在沭阳县区武装配合下,采取袭击、围点打援的战术,对六塘河两岸的日伪军发起攻击,切断沭宿路,破路数十千米。
▲ 中共中央华中局复新四军第十六旅江渭清、王必成、吴仲超等13日电:同意你们以茅山、路南、太滆、郎广划分四地区,成立四地委。1、茅山地委委员汪大铭、樊玉林、张强生、王直、陆纲五人,汪为书记兼政委,王兼副政委,樊为专员兼分区司令,张兼副司令。2、路南地委委员丁麟章、李广、朱春苑三人,丁为书记,李广为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军分区司令与政委由第四十六团首长兼。3、太滆地委调朱辉为书记,委员由朱到后选择政治上无问题、坚强的同志报告后批准。陈立平调区党委帮助工作,主要考查清楚后才能派出去工作。4、郎广地委以刘松清、张思齐、刘别生、石坚四人组成,刘为书记,石为副书记,张为组织部长。军分区司令与政委由第四十八团首长兼。
▲ 中共华中局对整风工作发出指示,要求在年内完成整风审干与防奸工作的任务。
▲ 中共鄂豫边区委员会发出《关于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的决定》,要求把人民军队本质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作为部队整风和阶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整顿群众纪律,改善军政军民关系。
▲ 联抗成立紫石县总队,盛坚夫兼任总队副。
▲ 联抗政治部主任彭冰山调苏中,顾复生任政治部主任兼兴东泰地委组织部长。
▲ 中共淮北区委指示泗(县)五(河)灵(璧)凤(阳)县委组成修复淮堤工作委员会,郑淮舟为工委书记,发动淮北、浍南、路东地区民工1万余人,在泗五灵凤县独立团第三营的武装保卫下,至11月底,修筑了淮卫至沫河口一带的大堤,并完成沫河口大闸重建工程。
▲ 中共苏中第五地委在新洲双烟囱创办镇澄简易师范。地委书记金柯兼校长,地委宣传部长江坚兼副校长,地委妇女部长殷倩兼党总支书记。
▲ 荣健生任苏中交通总站站长。
▲ 经苏中二分区批准,江都县自行印发流通券,票面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元4种。对外简称“抗币”,计发行549600元。
▲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司令部1946年1月整理的津浦前线野战军作战情况(邹县为中心的战役、对吴化文的伏击战、保卫邹县、临城战役、停战前的总攻及战果)概述。
▲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决定,成立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通信学校(对外称交通学校)。校长闻述尧,副校长王殿春。11月25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决定,将通信学校并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编为第八大队(后沿革略)。
▲ 中共华中五地委决定《新华日报》(华中版)与《盐阜大众》同为五地委机关报。
▲ 中共华中五地委决定加强民兵领导机构,整顿民兵组织,并对民兵员额作了具体观定:小区除3名区警外,可扩大到20至30人;大区扩大到40至50人;县警卫连可尽量扩大。所有超出政府原规定以外新扩增人员,一切供给均归军分区负责。
▲ 路东中心县委成立,书记任天石,副书记李中。
▲ 苏皖边区政府召开宣教大会,李一氓、方毅、夏征农、冯定等十多位领导接见出席大会的华帮农村剧团的代表毛系瀛。
▲ 以淮南公学师范班为基础,设立淮南师范,校长刘健飞;在政工班基础上扩建淮南建设专门学校,校长周原冰。同年六、七月间停办。
▲ 中共华中分局决定第七纵队留苏中,第十纵队留苏北,以坚持敌后斗争。
▲ 中共泾青南工委在辖区内发动群众用“拖丁、拖粮、拖税”的三拖办法来对付国民党的“征丁、征粮、征税”的三征。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组织开展“抗丁、抗粮、抗税”的三抗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