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忧国荣光
忧国荣光
作者:黄朱清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2017年第4期 日期:2018-03-23 浏览次数:7118
今天一早,我们从南京坐高铁前往上海,出了火车站打车赶到上海警备区第五干休所,翁萍是这个所的离休干部。一见面,我们发现他非常注重仪表:浅粉的衬衫,蓝领带,时尚夹克,发型整得有模有样。嗓音浑厚好听,原来,他最初是新四军的文工团员。
城市:上海市
时间:2016年4月10日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翁萍
几天前,在常州采访新四军老战士常皆春,她就说,她的一个老乡也是新四军,人在上海,两人还常常通电话。临别的时候,常皆春特地拨通这位老乡的电话,告诉对方,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影视中心的同志要去采访他。
常皆春的老乡叫翁萍,两人同是江苏泰兴人。
翁萍近影
今天一早,我们从南京坐高铁前往上海,出了火车站打车赶到上海警备区第五干休所,翁萍是这个所的离休干部。一见面,我们发现他非常注重仪表:浅粉的衬衫,蓝领带,时尚夹克,发型整得有模有样。嗓音浑厚好听,原来,他最初是新四军的文工团员。
1926年10月,翁萍生在泰兴的翁家庄。原名翁光甫,为了不牵连家庭,参加革命时改名翁萍。翁萍上学的时候,见过日本兵,师生对日军要鞠躬,不行礼就要挨打。1944年,抗战进入大反攻阶段,新四军扩军,翁萍与5名同学结伴参军,离家时没有告诉父母,请房东把在校的行李捎回了家。父母获悉后托人找到部队,动员他离开新四军部队转到苏州读书。翁萍没有动摇,执意走上革命的道路。18岁的他,被分在苏中三分区文工团。
年轻时翁萍与妻子王元官合影
翁萍回忆说,在文工团,每天起来练声、唱歌,一唱抗日歌曲,浑身是劲。同时,团里还要排戏,比如有个戏《放下你的鞭子》,是田汉改编而成的独幕剧,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剧作家陈鲤庭执笔又改写成抗战街头剧,讲述了“九一八”以后,从中国东北沦陷区逃出来的一对父女在抗战期间流离失所,以卖唱为生,一次,女儿卖唱时因饥饿晕倒在地,老父举起鞭子打她,观众中有名青年工人愤怒了,大声疾呼“放下你的鞭子”,并上台夺下皮鞭指责这位老父。全剧群情激愤,在抗战烽火中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他说,文工团每次给部队演出,部队抗敌的士气立马高涨起来。面对我们的摄像机,翁萍还能张口唱出好几首抗战歌曲。
几个月后,组织上安排翁萍去三分区教导大队集训学习。教导大队设了三个队,翁萍分在文化队,主要是培养部队文化教员。时任大队长是万海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当过红二十八军军部警卫班班长,抗战中曾在泰兴独立团、靖江独立团、苏中三分区独立团出任过副团长,作战经验丰富,对集训学习的要求很严。第一,要学会给部队上政治课;第二,要学文化课,教部队识字、唱歌;第三,学些军事,会站岗放哨,防奸细、防特务。集训学习完了,翁萍分配在后方医院二队任文化教员。医院地处东台的海边,那时候,日伪军紧锣密鼓地对苏中地区大扫荡,后方医院实为流动医院。一次,翁萍患病住院,日军要来扫荡,他和另一位病员由卫生员护理坐上老百姓的小船,转移到河道密集的兴化水乡,在船上躲避、周旋了一周,转危为安。
翁萍(后排左五)1945年参加苏中三分区后方医院政工会留影
日军投降,翁萍原以为可以解甲归田,他曾和战友讨论复员了回家干什么。没想到蒋介石挑起内战,解放战争来了。翁萍和几个要好的战友都下到了战斗部队:后方医院的教导员张杰分到分区特务团任二营教导员,分区司令部支部书记朱世楷任四连指导员,司令部警卫排蒋骥到八连任支部书记,翁萍下到六连当了副指导员。后来,他们三个人都牺牲了,张杰死的时候,一只手握着驳壳枪,一只手还拿着喊话筒,他是在制高点上向敌人喊话时中弹的。蒋骥是在参加靖江斜桥战斗中牺牲的,他是独子,母亲闻讯赶到部队,见了儿子尸体失声痛哭,家里没他照片,翁萍把身边保存的蒋骥相片给了老妈妈。回忆战争,翁萍眼眶湿润了,“一个连队一百七八十人,打完一仗死了六七十个,连炊事班近一半的人没了。我们攻打江阴,连里一位副排长,带领突击队向前线送弹药,敌军工事坚固,有三道火力封锁,我们冲上去一个,倒下一个,牺牲了三分之一的人,才把弹药送上去。”
翁萍说,他是幸运的。后来他随部队打过长江,进了常州城、南京城,又进军上海,这位农村娃第一次看到了电灯、电话,开始见识城市的模样。想起牺牲战友,翁萍把生命的力量倾注于部队事业上。1950年5月,在苏南军区常州分区警备团机枪连任指导员的翁萍,受命带领连队开赴宜兴山区,执行开荒生产、剿匪任务。第二年3月22日,他被苏南常州军分区评为二等人民功臣。
翁萍1950年立功奖状
军旅人生,翁萍难忘军工事业。1969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背景下,上海这座大城市提出了“一厂一件、百厂成线、一厂一角、百厂协作”的军工生产指导方针,形成了军品优先的工业格局。1970年1月,南京军区后勤部驻上海验收组正式成立,团级建制,翁萍出任验收组的政委。上海军工生产占全国的比例高,涉及上海6个局、20个区(县),点多、线长、面广,验收组坚持军品质量至上的原则,对轻武器、枪炮弹、指挥仪、光学仪器、雷达、无线电、8种口径火炮等诸多军品,实行严格检验和验收,确保军品合格装备部队。1979年6月,验收组的编制撤销,组建8个军事代表室,分驻各个军工企业,翁萍被任命为驻上海化工机械厂军事代表室总军事代表。1980年,又被调到上海机电二局陆军代表室任总代表。之后,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军事代表室合并,翁萍开始介入高尖端、高科技导弹产品的科研及相关产品的验收。一年秋天,翁萍孤身一人,连续乘坐两天两夜的火车,抵达大西北一个名叫“清水”的小站,再转乘列车星夜赶路几百公里穿越大沙漠,进入导弹发射地。在这里,他作为一方代表见证导弹性能测试,利剑腾飞升空,雄伟、壮观。作为军工品检验官,翁萍忠于职守13个春秋。
访谈结束,墙上时钟显示已过11时半。好客的家政阿姨刘小荣转眼就把4个家常菜端上桌了。
翁萍说,“当过兵的人是一家,粗茶淡饭吃了才能走。”
纯朴老兵,厚道老人,仍像战争年代待战友一样待人,浓情真心,温暖人心。
记者感言 抗战年代,兵荒马乱,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志向,其实在各种处境下各有所思,各自寻找各自的人生出路。翁萍老家在泰兴,泰兴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属于鱼米之乡。旧社会,翁萍的家境算是比较好的,有30余亩地,雇工2人,后来划分家庭成份时,他家定为“中农”。翁萍7岁起读私塾,小学五年级考上江苏省立职业中学,父亲指望他好好念书念出前途。来到这所学校,翁萍认识了一位老师,他叫赵演平,是新四军的干部,到学校来边教书、边传播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翁萍就是受他的影响,知道了“皖南事变”是怎么一回事,由此逐步坚定了“要跟共产党、不当国民党,不做亡国奴”的信念。赵演平后来又回到部队任职,牺牲在了解放战争的战场。翁萍感恩赵演平,是这位老师用抗战理论的星火,燎起了他强烈报国的壮怀。
正因为有了强烈的报国情怀,翁萍走进了革命队伍,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当不少战友在战斗中倒下的时候,母亲以为他也牺牲了,曾找到部队来打听。面对亲人的担惊受怕,他没有畏惧,没有退却,继续驰骋疆场;正因为有了强烈的报国情怀,翁萍在“文革”年代受命参加南京军区组成的军管小组赴北京进驻高教部的时候,他把维护国家稳定视为大局中的大局,他曾几次陪同军管小组负责人来到中南海参加周恩来召集的会议,总理平易近人,还点名问过翁萍的名字,他被总理日理万机为国操劳的精神所感动,翁萍为维护高教系统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面稳定,忠于职守,努力工作;正因为有了强烈的报国情怀,当翁萍转到军工产品检验岗位之后,一个从战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老兵,深知合格军工产品对于打赢战争至关重要,在军工产品的验收和产品质量的检查监督中,他没有丝毫懈怠,确保在产品质量合格前提下按时、按量完成国家和军队下达的计划任务。
宋代名人陆游,1176年4月被免去官职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20多天,病愈写了《病起书怀》诗,其中有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今天,有一首歌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当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中华民族山河的时候,有许许多多像翁萍这样的青年学子,毅然放弃学业,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洪流。把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坚如磐石的精神支柱,忧国、爱国的赤子情怀,不论古今,永远是一曲壮美荣光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