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 >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8月1日)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8月1日)
作者:李本操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 日期:2019-08-01 浏览次数:8050
8月1日
1937年
▲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提出“取消苏维埃的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在保存与巩固革命武装,保障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则下,可与国民党的附近驻军或地方政权进行谈判,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但必须严防对方瓦解与消灭我们的阴谋诡计,与包围袭击”、“必须在党内外解释,在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中,上述这种改变的必要。”但同时指出,同国民党求得和平妥协,需要我们长期忍耐的工作与不屈不饶的艰苦斗争。
1939年
▲ 中共中央致电祝贺新四军第一次党代会成功。
▲ 延安各界万余人举行追悼“平江惨案”烈士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必须制裁反动派》的演讲。
1940年
▲ 豫鄂边区军政委员会在鄂中安陆县白兆山召开军政干部大会,历时20天。李先念作军事总结报告,任质斌作克服不良倾向问题的讲话,并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集中地反对了干部思想作风上的本位主义、分散主义等不良倾向。会议决定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团队、大队、中队、分队改称团、营、连、排。决定成立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为边区最高政权机构。
▲ 淮南津浦路西各县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成立,主任黄岩。
1941年
▲ 中共中央华中局电示新四军第三师:敌分路“扫荡”湖垛、高作、新河庙一带以后,很有可能再次“扫荡”阜宁、东坎,应迅速作好一切准备;如敌继续“扫荡”,当以对敌为主,同时须防止顽军乘机反攻;如应付敌“扫荡”,我主力一部应分散埋伏,打击敌人、伪军与土匪,另一部当集结准备打击敌之一路;后方机关应速分散,地方及机关人员均应拿起枪来,分散埋伏,在青纱帐内打击敌伪、土匪,才能保存自己,党校干部速分散到各武装部队中去;一切可能作战人员分散到民家及青纱帐内去,涟东、淮安亦可去一部分。
▲ 陈毅致电第三师、第七旅并刘少奇、赖传珠:韩德勤部占益林后,即将与东沟日军对抗。“三师集结三个团以上兵力,充分动员,沉着观变,可在陈集、板湖间布置对敌伪进攻的歼灭。敌退出东沟,则与韩、霍进行东沟争夺”。
▲ 黄克诚致电陈毅、刘少奇并转毛泽东、朱德、王稼祥:“韩德勤部今日又集中六个团以上兵力进攻益林,……决战时还可增加三个团。敌人每日时来寻我作战,东沟敌仍未退走,处于夹击之中极难应付”、“我现只有两个团和一个营,在敌顽夹击之下毫无胜利把握,已决心放弃益林,将主力集中板湖东,令二十团集中硕家集或永兴集准备将来作战”。 陈毅复电,电示第三师、第七旅并刘少奇、赖传珠:“三师集中板湖、陈家集、硕家集之线(同意二十团连夜北调),作充分动员,鼓励全军作最后突击,以挽救战局”、“对东沟、益林敌伪,只在其外围布置便衣监视”、“三师集结三个团以上兵力,充分动员,沉着观变,可在陈集、板湖(以上均属今阜宁县)间布置对敌伪进攻的歼灭。敌退出东沟,则与韩、霍进行东沟争夺”、“军直宜向东坎、八滩(均属今滨海县)方向移动,让出战场。三师后方宜移至羊寨地区”、“八旅派队巩固阜宁城,并监视江苏省保安司令部第二旅旅长徐继泰的活动”。
▲ 陈毅电示新四军第一师、抗大并刘少奇、赖传珠,布置截击退却之日军:“三师1日午收复东沟,敌南退。三师一面追击,一面派队打击韩顽德勤部对益林的进攻”、“敌对盐阜‘扫荡’已开始总退却。二旅及一师其它各部均应乘机堵截退却之敌”、“只有乘机积极堵截,才能阻止敌寇将其‘扫荡’方向转向一师。同时一师立即布置苏中反‘扫荡’工作”。
▲ 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在淮宝县岔河镇(今属洪泽县)成立。
▲ 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长夏定才。
1942年
▲ 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在苏北东坎镇(今属滨海县)召开华中抗大各分校联席会议(亦称教育会议),陈毅作关于抗大建设的工作报告。
▲ 傅秋涛在新四军第七师参谋工作会议上所作报告的第三部分《第七师所处的环境和任务》中,阐述新四军第七师所处的环境,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无大变动的平常的环境中,“目前要大发展也不可能,但小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可能的”。分析了“基本上的优点、有利条件”,提出“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完全巩固根据地,并创造外围战略支点”、“积极发展部队,创造主力,加强军队战斗力的锻炼”、“巩固半年来已经转变的各种工作及各种制度,以这些制度为基础,加强军事建设”。
▲ 横山山南地区召开各界人士代表会议,成立江(宁)当(涂)溧(水)三县行政委员会,委员9人,主任张干农(士绅、国民党员),副主任吴英(士绅)、童超。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江渭清到会作指示。
▲ 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一团、旅特务营各一部、如西独立营,对如(皋)黄(桥)公路之芦港、加力、搬经、芹湖等敌伪据点发起进攻,毙伤敌伪40余人,俘虏伪军70余人。
1943年
▲ 新四军军部召开军人大会,致电中共中央,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声援陕甘宁边区。
▲ 苏南区行政公署公布《1943年秋季救国公粮征收暂行条例》。
1944年
▲ 经苏南行政公署批准,苏南第四行政分区颁布《苏南第四行政分区三十三年度土地查登暂行条例》。
1945年
▲ 中共中央华中局电示粟裕、叶飞、金明并曾希圣、谭希林、李步新:“同意皖南地委及皖中区党委提议,宣城地区(即中共宣城中心县委书记兼宣城游击大队政治委员陈洪地区)不划归苏南区党委”、“同意苏浙军区建议,以苏南主力一部进入宣城地区境内活动,以加强该地区工作”、“为统一党的政策领导,可组织广南宣当党政军委员会,陈洪同志应参加为委员”。
▲ 根据新四军政治部命令,华中银行在盱眙县张公辅成立,并授权发行统一的华中币,“适应各地金融斗争及经济建设之需要。该项货币,以实物为基金,准备充实,通行华中各解放区,与盐阜、江淮、淮南、淮北、苏南等地方券等价使用。凡一切买卖交易、公私款项收付及完粮纳税等一律通用。” 华中银行总行长行长陈穆,副行长徐雪寒。华中各战略区原设立的地方银行,一律改组为华中银行所属分行。在全边区境内:南通地区设一分行;扬州地区设二分行;淮南地区设三分行;四分行缺;盐阜地区设五分行;淮海地区设六分行;淮北地区设七分行;另设靖江直属支行。各县市设立支行或办事处,较大集镇设立分理处,农贷发放组织则遍布市集和广大农村。
▲ 郑位三、李先念致电中共中央并豫中党委:“豫中兵团负责人、工委书记兼政委栗在山,司令员黄林,所辖部队将近五千人,管辖驻马店经沙河店、朱屯公路以北,平汉路以西地区”。“该兵团任务向西、向北发展,与河南党打成一片”。“同意将豫中兵团部队及其地区,完全交给河南党委”。由于牛蹄公路以南兵力弱,要求从豫中兵团抽出四个连(计400人),加强该地区;豫中兵团历史短,部队新,干部少。建议豫中党委接受后,立即派一强的部队(一个大团)作为核心,派大批干部(地方的、军队的、财政的)加强之,并设法帮他们解决财政困难。建议正式成立地委与组织军分区。
▲ 王震、王首道致电中共中央并郑位三、李先念、任质斌、张体学、左齐、聂洪钧等:“我们当前的唯一任务是,坚决贯彻毛主席指示迅速到达湘鄂赣边,与广东打成一片,创造五岭山地根据地,团结与发展华南的革命力量,以便配合华北对日反攻,并准备对付蒋介石必然发动的内战”。“完成任务的关键,在于争取时间,在一年之内,用一切努力,创造四省边境相当规模的山地根据地,巩固内外团结,贯彻毛主席的指示、方针、政策,避免可能的失败”。并提议“鄂南之三支队及一部分干部、后方人员,请聂、张、左负责,……继续南进”、“请求郑、李迅速增调两个营的兵力及必要的干部,以巩固鄂南根据地,贯彻中央向南发展方针”。
▲ 根据苏浙军区决定,廖政国、韦一平、夏光、曾如清率四纵队司政机关及第十、十一支队共五千余人,于7月27日从孝丰出发,31日到富阳程坟渡口,准备第二次南渡富春江。与此同时,蔡群帆、彭林率领的浙东纵队三支队一大队已奉命到富春江南岸接应。是夜,在金萧支队和路西武工队的配合下,经与敌激战,控制渡口。次日凌晨,四纵队开始强行渡江,顺利到达南岸。8月2日,四纵队进至大章村及周围地区,与前来接应的浙东纵队三支队一大队、金萧支队等胜利会师。不久,蔡群帆率三支队一大队和苏浙军区派来的汪大铭等干部返回四明山。四纵队主力则由金萧支队、路西自卫大队等部配合,转战于金萧地区(泛指浙江中部金华至萧山的浙赣铁路两侧、富阳至兰溪的钱塘江南岸,以及会稽山南北)。
▲ 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苏南第一军分区地方武装发起高淳东坝战役。在溧(水)高(淳)30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攻势。至11日晨,攻克高淳东坝、定埠等13处日伪军据点,摧毁敌碉堡50余座,歼灭日伪军1800余人。
1946年
▲ 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告华东同胞书》,号召彻底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
▲ 华中五地委发出备战指示,指出:目前蒋介石已调集 50万兵力,从三个方向进攻华中。全区党政军民须紧急动员起来,加紧一切战争准备。要组织足够坚持斗争的武装,继续发展民兵;要建立健全后勤组织;要撤换和改造坏干部,大胆提拔雇贫农参加各级领导机构;要把土改与备战动员很好地结合起来,争取自卫战争的彻底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