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纪实》 > 人物写真 > 邹韬奋在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考察记
邹韬奋在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考察记
作者:陆静高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纪实》2013年第4期 日期:2013-10-16 浏览次数:7838
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与新闻记者,邹韬奋曾于1942年赴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考察—他屡经波折后终于到达根据地。他说:“我死也要死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因为在这里,邹韬奋“看到了新中国光明的未来”。
邹韬奋
回 家
1942年11月下旬,在华中抗日军民中热烈而兴奋地传播着一条新闻:“邹韬奋先生要到新四军抗日根据地来了!”邹韬奋同志是中华抗日救国会领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新闻记者。他在闻名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中,与沈钧儒、李公朴、章乃器、沙千里、王造时、史良等人一起,不畏强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而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疯狂迫害爱国民主力量,邹韬奋写的文章被扣,主办的《全民抗战》杂志被封,分布于大后方的几十个生活书店被抄,许多工作人员被捕。邹韬奋被迫于1941年3月5日从重庆秘密抵达香港。这年年底,邹韬奋不知去向。现在,十几个月过去了,他突然来到根据地,怎能不引起华中抗日军民的热烈反响呢!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他是怎样来到华中抗日根据地的。
香港沦陷后,中共华南工作委员会根据党中央指示,于1942年1月初将邹韬奋、茅盾等一批我国文化界著名人士转移到内地。邹韬奋一行于1月10日离开香港,13日到达东江纵队驻地白石龙镇,在那里过了3个月的游击战争生活。由于国民党当局密令通缉,“就地格杀”,4月初,邹韬奋到广东梅县江头村化名隐居。9月下旬,他告别江头村,在极其险恶的形势下,由中共地下党组织护送,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险历程,辗转长沙、武汉、上海等地,穿过国统区、敌占区,在上海地下党和新四军敌工部的周密安排下,于1942年11月22日到达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
邹韬奋到达根据地的第一站—苏中三分区。那一天,他化装成一个有病的商人,头戴毡帽,穿一件酱紫色长袍,罩了一件绸质黑色坎肩。护送他的王兰芬同志一身苏北姑娘打扮,俨然是服侍病人的女儿,诸克同志则化装成商人模样陪伴。他们从靖江县新港码头上岸,避开了日军的检查,来到如西县江安区的一个小村庄,先在大众书店落脚。遵照毛泽东把进步文化出版工作逐步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转移的指示,大众书店是由生活书店、新知识书店、读书出版社共同调派干部在苏北开设的,共产党员王兰芬就是这个书店的工作人员。王兰芬挽着邹韬奋的手臂,诸克紧随其后,一行徐步走来。从大后方转来的生活书店的同志们一眼便认出了戴眼镜的邹韬奋,日夜思念的亲人,今日久别重逢,他们一个个流下了激动的热泪。邹韬奋与同志们紧紧握手,亲切地说:“我回到家了。”
当夜,邹韬奋与书店的同志们团聚在一起,共叙离情。他不顾旅途劳累,深情地询问大家辗转敌后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他激动地传达了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在离开重庆时,恩来同志要他把出版发行的重点转移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去。这次到根据地来,就是要与新四军陈毅代军长研究华中敌后的文化出版事业。邹韬奋勉励大家,不管敌后斗争如何险恶艰难,一定要坚守岗位,决不能后退。党需要我们,敌后需要我们。同志们问:“国民党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结局会不会是向日本投降?”邹韬奋回答说:“蒋先生是很为难的,他挂着两块招牌,一块是三民主义,一块是抗战,两块牌子全丢了,他就什么都完了!”他简练而幽默的回答,引起了大家会心的笑声。邹韬奋同志深情的谈话,让书店的同志度过了充实、难忘的一夜。
救国会七君子(右一为邹韬奋)
演 讲
第二天,邹韬奋接受苏中三分区的邀请,参加在三分区领导机关驻地召开的欢迎晚会。在白炽汽油灯下,他作了激情讲话。在场的干部几乎都是20来岁的青年,在他们面前,邹韬奋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和导师。他讲述了国民党反共高潮所造成的抗战艰难形势,并以特有的政治家风度,纵论国内外的复杂斗争,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道理,把中国的命运寄托在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身上。他的讲话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不断被掌声和笑声打断。会后,邹韬奋在苏中三分区司令陈玉生的陪同下,连夜赶到了苏中区党委、苏中区行政机关、新四军一师师部驻地东台县三仓地区,见到了苏中区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粟裕和陈丕显,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苏中区党委接到中共华中局的通知,说邹韬奋要在苏中、苏北根据地考察,并从这里转道前往延安。于是,苏中区党委特地安排区党委委员、行署文教处处长刘季平同志负责具体接待。他俩是上海时的老朋友了,现在一起生活、一起行动。刘季平为邹韬奋找了一匹马,遇到敌人扫荡、清剿时,他们就骑上马,随队出发,与部队战士和党政机关干部共度艰辛,同享欢乐。邹韬奋抓紧种种机会,与根据地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他参加民兵、妇救会、儿童团的活动,出席干部、群众、绅士的座谈会,向青年、学生做演讲。为了更多地了解根据地的实际情况,他不耻下问,并做详细记录。
在苏中区党委驻地东台三仓地区逗留了大约半个月,邹韬奋随同一部分部队和机关转移到苏中四分区南通县。1942年底,日伪对苏中四分区清乡的风声越来越紧,将调在苏南清乡得手的日军小林师团到四分区驻防,要构筑梅花桩式的据点群,对四分区实行分割封锁,采取梳篦式清剿,妄图消灭军民的抗战力量,摧毁抗日民主根据地,掠夺更多的人力、物力,实现“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战略阴谋。当时,苏中四分区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干部群众对反清乡斗争的信心不足。听说邹韬奋到四分区,军民普遍感到是对他们的鼓舞,都十分希望听听邹韬奋对抗战前途的看法。在南通县温家桥办学的南通县中学师生,特地请邹韬奋先生去学校演讲。
南通县中学原在金沙镇办学,1941年金沙镇被日军占领后,县教育当局不愿做汉奸,为了坚持抗日教育,特地把学校安排在温家桥三官殿来复课,全校有13个班级,500多名学生。新四军来到这里后,把这所中学作为培养革命青年的重要场所,南通县党政首长周一峰、梁灵光、顾尔钥等同志,经常到学校做时政报告,宣传抗日形势。学校贯彻抗战救国的教育原则,启迪学生的革命思想。1942年12月下旬,学校接到南通县委政府通知:邹韬奋先生满足师生的要求,将去学校参观,盼筹备欢迎。全校师生听到这一消息,无不兴奋异常。语文教师精选了邹韬奋的文章介绍给学生阅读,美术教师突击雕刻邹韬奋先生的木刻头像,印刷在每条标语上,学校文艺宣传队还赶排了文艺节目。
1942年12月26日,天空蔚蓝,阳光和煦。上午9时,邹韬奋在刘季平的陪同下,骑马来到学校。学校领导赶到校外迎接。邹韬奋穿着棕色绸质皮袍,头戴礼帽,脸上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下午,大家在学校操场上召开了欢迎大会。出席会议的除学校师生外,还有机关干部和各界人士共千余人。邹韬奋同志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介绍了来苏中根据地的原因与感想,对重庆大后方政治的倒退、混乱、黑暗等情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勉励各界人士加强团结,要求全体师生努力学习,在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一致抗日,积极做好救国工作,最后胜利一定属于共产党、新四军。他从容不迫,语言生动有趣,并善于用手势来辅助语意的表达。他一口流利的国语,吸引着广大听众,全场千余人屏息静气,深受教益。
晚上,邹韬奋参加了学校特地举办的欢迎晚会,他与师生同乐,2000余人欢欣鼓舞。散会后,不少人向邹韬奋问这问那,他有求必应,一一回答。夜已深了,为了保证他的休息,学校领导不得不采取解围办法,叫大家把提的问题写在纸上,汇总后交邹韬奋。第二天,他逐一回答了青年学生提出的80多个关于抗战前途,大后方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及青年们关心的问题。
邹韬奋接着在四分区学联会议、四专署召开的士绅代表座谈会上分别发表了演讲。他从抗战的现状出发,讲解大家关心的问题。他说,从表面上看,日伪在敌后占领了一些地方,特别是城镇,但是由于新四军的政治工作渗透到了日伪内部,因此,这些地方实际上还没有沦陷。
他说,敌人进行扫荡,我们放弃了一些地方,但我军挺进到了敌人后方空虚和薄弱地区,开辟新区工作,我们的范围实际扩大了。敌人扫荡是越扫越散,越扫越弱;我们反扫荡是越来越紧,越来越强。他用在国统区接触到的事实,深刻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罪行。他说,国民党顽固派一心对付共产党,同日本侵略者沆瀣一气,指使伪军为敌效劳,镇压、杀害群众,他们搞的是投降、分裂、倒退,共产党团结根据地各阶层人民,坚持抗战,实行民主,求的是抗战、团结、进步,共产党是必胜的。
每次演讲后,许多青年都纷纷向邹韬奋围拢过来,请求邹韬奋给他们题词留念。邹韬奋把自己看作是青年的朋友和兄长,把千万优秀青年看作是“奠定中国必然得到独立自由的基石”。因此,青年们有什么问题,他都认真负责地给予答复,青年们有什么要求,他总是尽量满足。青年们要他题词留念,他爽快地掏出钢笔,一一题词,内容大多是鼓励青年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坚定不移地走抗日救亡、解放中华民族的道路。他给四分区学联筹委会秘书王亚梅的题词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战斗—乃青年生活中的美与善。”
邹韬奋的演讲和题词,对于处在艰苦斗争中的四分区广大青年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邹韬奋在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考察了一个多月,在离开前,他向刘季平提出:“我已经不能在国统区公开露面,希望共产党同意我入党。”刘季平对邹韬奋是十分了解的。早在抗战初期,邹韬奋就向周恩来提出了入党要求,周恩来对他说:“你现在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同国民党斗争,比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作用更大。”到重庆后,他又向周恩来提出入党要求,周恩来指示说:“目前,党还是需要你这样做。”在许多青年的心目中,邹韬奋早就是共产党员了。有人问邹韬奋为什么要入党时,他深沉而坚定地说:“我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不过我的立场是人民大众的立场,是真心实意推动抗日救国的,那我实际努力的,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所要努力的,那就无异于我已加入这个党了。”
对邹韬奋恳切而真诚的要求,刘季平十分感动,他答应邹韬奋会立即向苏中区党委汇报,并向华中局报告。邹韬奋听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工作中的邹韬奋
训 敌
1942年12月底,邹韬奋在一师部队护送下,去苏北盐阜区。他们沿着范公堤北行,在大丰县境内遇到了老朋友戴伯韬。戴伯韬正在新四军三师搞政治工作。在戴伯韬的安排下,邹韬奋来到了阜东县境内的三师师部,见到了师长黄克诚。邹韬奋在盐阜区调查中,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很新鲜。这里已是严冬,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去安徽新四军四师视察前,特地缝制了一件崭新的羊皮袍送给邹韬奋,他对此十分感谢,还给陈毅写了信。邹韬奋从苏中到苏北,看到根据地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党中央号召的减租减息运动蓬勃开展。各地都成立了参议会,开明绅士和工商业的代表参加了政府工作,和共产党共商国家大事和地方上的重大问题,邹韬奋对这些表示由衷的赞许。因此,他给陈毅的信中说:“过去十年来从事于民主运动,只是隔靴搔痒,今天才在实际中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他在信中热情地赞扬:“今天,我才真正了解了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绝不是只有形式的寒暄请客,而是和各阶层人民结成生死之交。抗战必胜不再只是一种信念,而是足踏实地可以做到的事情。这是共产党的伟大成功。”就在邹韬奋准备回上海治疗耳病之时,日伪军拼凑了5万人,向苏北根据地发动大扫荡。盐阜地区军民正在进行艰苦的反扫荡斗争。师部派了一个班护送邹韬奋到阜宁区东北大杨庄去隐蔽。黄克诚师长亲自交待部队一定要完成护送任务,不得出任何意外。
护送战士用轿子抬着邹韬奋,整整赶了两天,到了大杨庄,安排他在开明绅士杨芷江的家里住下。杨芷江是盐阜区行政委员会委员,他曾任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担任过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授。他正义感强,有民族意识,拥护共产党抗日,在当地绅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邹韬奋住下后,与杨芷江谈得十分融洽。
一天,从连云港出动的伪军一个团突然进占了大杨庄。一个姓徐的头目直闯杨芷江家。这个伪军头目对杨芷江说:“我得到情报,邹韬奋现在住在你家,我想看看他,请放他出来吧!”杨芷江不承认家里有邹韬奋,徐便要把手枪交给杨芷江,以示无伤害之意。这时,邹韬奋正在客厅的套间里,与他们只有一门之隔。他清楚地听得两人的对话,深恐杨芷江受到伤害,于是毅然把门打开,堂堂正正地走了出来。“我就是邹韬奋,你们要找我吗?”姓徐的伪军急忙收起了手枪,向邹韬奋行了个鞠躬礼,说:“我受国民党指使,搞‘曲线救国’。我并不是真心要当汉奸。请邹先生以后写文章不要再骂我是汉奸了。”邹韬奋抓住时机对徐说:“既然如此,希望你今后能为祖国立功赎罪,不要死心塌地为日本帝国主义杀害同胞。”姓徐的伪军连连点头,出了门,并遣走了全部伪军。杨芷江看了这一情景,紧张的情绪平稳了下来,对邹韬奋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气概深为敬佩。
经过了20多天的激烈战斗,盐阜军民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广大群众欢庆胜利。邹韬奋也为这一胜利的迅速取得感到无比振奋。
邹韬奋迫于病情,于1943年2月中旬离开盐阜区,在新四军的专人护送下,由海道回到了上海治病。
邹韬奋虽然只在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呆了3个多月,却对这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离开时对戴伯韬说:“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全国最理想的地方。我所憧憬的民主自由,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现了。等我病好了,立刻就回来!”在上海治病期间,他回忆这一段经历时说:“此次在敌后视察研究,目击人民的伟大斗争,使我更看到新中国光明的未来。”他在给华中局写的信上,要求再赴苏北,说:“我死也要死在抗日民主根据地。”邹韬奋向往着根据地,根据地人民更是思念着邹韬奋。
邹韬奋同志永远在苏中和苏北人民中间。
毛泽东为邹韬奋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