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 >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9月25日)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9月25日)
作者:李本操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 日期:2019-09-25 浏览次数:8082
9月25日
1939年
▲ 张鼎丞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卷第9期发表《新四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实例》。介绍“袭击新丰车站的碉堡”、“突然远袭官陡门”、“水阳镇打埋伏”、“韦岗埋伏打敌汽车”、“新塘埋伏打敌汽车”、“强攻敌军碉堡的东湾战斗”、“云台山突围战斗”等战斗。同期刊载张震《东征以后》一文。
▲ 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二营、新六团、丹阳独立支队一部,夜袭苏南镇江东南渣泽车站,并拦击由镇江方向增援之日军500余人,共毙伤日伪军100余人。
1940年
▲ 叶挺致电蒋介石、何应钦:历数国民党军五十二师制造摩擦的实情,“谨电呈明,伏乞转令制止,实为万幸”。
▲ 陈毅复函韩国钧、黄逸峰等,赞同他们力主停战谈判,共同抗敌的主张。
1942年
▲ 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第七团、南通警卫团在苏中南通县二窎镇以东谢家渡,历时2天,歼灭日军第十二混成旅团第五十二大队及驻谢家渡伪军。击毙大队长保田中佐以下110余人,俘日军3人。“战后我军检还保田尸首于南通,以示我之伟大器度,敌方收尸复信感谢谓:‘贵军战后归还战骸,宽仁厚德,诚贵军政治之胜利’”。10月16日新四军首长致电第一师指出:谢家渡之役,击毙敌酋保田,斩获颇多,该团全体指战员奋勇杀敌精神殊堪嘉慰。
1944年
▲ 毛泽东、刘少奇电示张云逸、饶漱石:雪枫死讯暂不宣布,以后待机发表。国清、爱萍应即随令就任新职(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师长)。三师副师长一职,俟再考虑后再告。
▲ 浙东第一届军政会议在慈北洪魏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浙东区党委、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及三北、四明、金萧、浦东等地区的军政代表100余人。谭启龙在会上作《目前形势与我军今后的任务》的报告。会议后来移到余姚袁马继续举行,直到11月5日结束。
1945年
▲ 中共中央军委致电华中局,同意刘震、洪学智任第三师副师长。但彭明治仍任七旅旅长到冀东去为好,因林彪到冀东并带有一批军事干部,可以重新调整三师干部。
▲ 中共中央军委电示罗荣桓、黎玉并告张云逸、饶漱石:“除令万毅、吴克华率部去东北外,另组成三个师去冀东,第三批再抽调三个师于10月底完成。”“鲁南、鲁中主力师应置于泗水、滕县地区,控制一段津浦路,坚决打击由徐州北进顽军,并望饶、张派二三个旅至鲁南协同作战。陈毅可直到鲁南组织对何柱国、陈大庆战役。”“黄克诚所率主力3.5万人,应开赴冀东归林彪指挥”。
▲ 中共中央华中局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报告江南部队对鲁进兵及江南部队向江北地区撤退部署计划:1、三师七、八、十及独立旅,共四个旅约3万余人,于周内出动,按中央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待命。2、苏南先由粟裕率第一批王、陶两旅(苏浙军区第一、第三纵队)约1.5万人,迅速集结后立即出动,到达苏中地区稍加休整,并由苏中抽调一个旅补充,估计约2.5万人左右,作为第三批入鲁部队。叶飞、金明率廖政国旅(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及苏南地方团队、地方干部约1.5万余人,掩护浙东部队经海北绕道五分区(苏中军区第五军分区,即丹阳、武进、镇江、扬中、句容和江阴西部地区),再到苏中。待浙东部队到达安全地区时,叶飞由苏南开始北撤。将来拟以廖旅和苏中部队编组三个旅作第四批入鲁部队。3、由罗炳辉率二师四、五两旅约1.5万人作第二批入鲁。二师留下的部队准备与七师合编。4、七师皖南部队可编组十一个营,另皖中(除谭希林率十九旅两个团已抵津浦路西)有四个团在周内可经巢湖撤至淮南路东地区。5、准备分四批入鲁部队共十二个旅约9万人,除准备逃亡减员1万人,还有8万人。
▲ 中共中央华中局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同意陈毅军长于三师主力到达后,前往指挥津浦路战役。
▲ 张云逸、饶漱石、曾山、赖传珠致电罗荣桓、黎玉:我们拟调8万主力到山东,首批由黄克诚率领3万余约1周内可出动,估计10月12、3号可抵蒙阴附近。接中央电,山东分局留下黎玉及其他分局干部,每区党委、地委及县委至少各留一个主要负责人。我们已派向明(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兼盐阜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盐阜地委书记)、张劲夫(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副主任)、朱毅(中共中央华中局负责财经工作的干部)等同志先来接洽。并已通知陈毅军长由单县直到山东。
1946年
▲ 粟裕在华中野战军干部大会上作苏中战役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