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 >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11月14日)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11月14日)
作者:李本操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 日期:2019-11-14 浏览次数:8079
11月14日
1938年
▲ 延安《解放》周刊第58期发表朱理治文章:《论目前华中抗战形势及今后任务》。
1939年
▲ 江南指挥部决定第四团团部率第二营以苏皖支队名称北渡长江,进至苏北扬州、仪征、六合地区和安徽天长地区活动。
▲ 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一、二、三营,六团三营。自是日午前三时至次日午后十二时)在城西汤口坝附近,粉碎日军石谷联队西川大队步骑兵五六百人的进攻,并先后3次重创日军800余人的增援,共毙伤日军指挥官川岛中佐以下300余人。
1941年
▲ 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于12月20日召开华中局扩大会议,并就会议日程、参加会议人员、出席会议同志要准备的材料、会议地点作了说明。
▲ 刘少奇、饶漱石、赖传珠电示各师:要求抓住冬季农闲时机,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加紧训练大批地方武装与敌伪军工作之干部,并根据当地环境可能,采取各种具体有效而又不致妨碍地方武装发展的方法来进行扩军,补充主力。
▲ 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一团在苏中如皋以西高明庄、白家湾地区伏击“扫荡”之敌,毙伤日军大队长加藤以下80余人、伪军300余人。
1942年
▲ 淮海军民反“扫荡”作战:日军第十七师团一部及伪军第三十六师等部共7000余人,由泗阳、淮阴、涟水、南新安镇等地出动,反复合击苏北淮海区六塘河两岸,并就地增筑据点,实行分区“扫荡”。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和第七旅一部,在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下,经历一个多月的反“扫荡”斗争,挫败日伪军的分区“扫荡”。
▲ 淮北军民反“扫荡”作战:日军第十七师团、第十三混成旅团各一部及伪军第十五、第二十八师等部共6000余人,在骑兵、坦克、飞机配合下,由泗县、宿迁、淮阴、盱眙、五河等地出动,“扫荡”淮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半城、青阳等地。新四军第四师以主力一部,配合地方武装和民兵就地坚持游击战争,大部主力跳出合击圈,向日伪军侧后进击。至12月16日,先后收复青阳镇、马公店、金锁镇等重要集镇。历时33天的反“扫荡”中共进行大小战斗37次,共歼日伪军800余人,巩固和扩大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6年
▲ 张鼎丞、粟裕、邓子恢、谭震林致电中共中央并陈毅、张云逸、黎玉,报告调整第七师编制及干部配备:1、七师二十旅编散,以两个团补充六师,一个团补充一师,旅直特务营补充皮旅(皮定钧为旅长的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7月下旬中原突围后到达苏皖解放区,9月改称第十三旅,归华中军区建制)。另将十一纵队(9月23日由淮南军区第五旅改编的)编成旅,用原五旅加原七师十九旅合并仍用七师番号。2、师、旅级干部配备如下:师长成钧,副师长林维先,政委赵启民,参谋长胡定千(原十一纵队参谋长),政治部主任黄火星(原十九旅政委)。五旅旅长殷绍礼(原十五团政委、主任),副旅长谢锐(原一团团长),参谋长缺,原有一副参谋长何志远(原十九旅五十七团政委,曾任过旅副政委)为副政委兼主任。十九旅旅长熊应堂(原来的),副旅长傅绍甫(原五十七团长,曾任过副旅长),政委石裕田(原五十五团政委),参谋长张维,按原来未动。3、上述干部,除师级曾得到军部同意外,旅级只部分变动。因战争迫切之关系,我们已命令公布执行,特此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