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纪实》 > 人物写真 > 战将吴信泉军政兼优名扬盐阜淮海
战将吴信泉军政兼优名扬盐阜淮海
作者:柳莎 责任编辑:刘顺发 来源:《铁军·纪实》2013年第4期 日期:2013-10-18 浏览次数:7860
1955年9月,沈阳军区参谋长吴信泉被授予中将军衔后,在军区军人俱乐部留影
吴信泉是苏北大地家喻户晓的黄(克诚)三师战将之一。1940年5月初,奉命南下华中的八路军三四四旅和新二旅,在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率领下,于7月初在涡阳新兴集,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后,奉命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旅。其中,由新二旅改称的第二旅,旅长田守尧,担任政治委员的正是吴信泉。
合编没几天,黄克诚又奉命率领原第二纵队机关及教导营、第二旅和第四旅七团进入皖东北地区。于8月中旬与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三个支队。其中第二支队支队长田守尧,政治委员仍由吴信泉担任,副支队长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下辖六八七团、五团、六团计三个团。这一年,吴信泉和田守尧率领部队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平息了沭阳县八区小店2000余“小刀会”会众的武装暴乱;配合地方武装镇压了沭西反动地主武装勾结顽匪吴筱柴部发动的第三次武装暴乱;打下季家圩,击毙匪首顾豹岑,瓦解“小刀会”会众2000人;在佃湖北四大门一带包围了进犯盐阜区的顽军徐继泰部先头部队,毙俘其440余人;在师首长的指挥下,与兄弟部队和地方武装密切协同、配合,在盐阜区第一次反扫荡作战中,粉碎了日军独立第十二旅团等部及伪军李长江部共2万余人的进攻,毙俘日伪军3000余人;郑潭口战斗,一举拔除日伪军设防坚固的“模范工事”,毙敌800余人。这些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盐阜区抗日军民的士气。
在此期间,还帮助和支持盐阜区各县先后建立了县大队或县总队,区、乡也普遍建立了区中队、乡自卫队,既增强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自卫能力,又为主力部队储备了兵员。
11月中旬,八旅在盐阜区新荡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落实中共中央华中局高干会议提出的“为建设正规化的党军而奋斗”的号召。吴信泉作了《我旅过去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方针》的报告,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亲临八旅参加大会。吴信泉在报告中详尽地总结了八旅组建以来在对敌斗争、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及部队自身建设方面的成绩和缺点,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和方针,号召全旅指战员为建设模范党军而奋斗。
1942年初,日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实行清乡和蚕食;苏北顽军韩德勤部亦频繁进行骚扰破坏。吴信泉和田守尧率领部队,在师首长指挥下,为粉碎日、伪、顽的进攻,保卫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艰苦的斗争。3月初,吴信泉接到上级通知,再次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这次是与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同志同行。途经山东境内日伪军封锁线时,必须装扮成商人模样才能通过,可吴信泉当时是光头,化了装也不像个商人,少奇同志只好叫他返回苏北根据地。不久,吴信泉和爱人一同被调人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学习并参加整风。
1941年11月,盐阜区新荡,新四军三师八旅党代会期间,
时任八旅政治委员的吴信泉(后排右)与黄克诚(前排中)、李雪三(前排左)、张天云(前排右)等同志合影
面对这样的形势,为坚持对敌斗争,经上级批准,淮海区划分为四个地区,设立四个中心县委,分别领导四个地区的斗争和工作。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四个支队,每个支队辖三个小团,分别活动于四个地区。
淮海军分区成立了精兵简政委员会,由吴信泉、刘震分任正副主任委员。这项工作关系重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吴信泉顾不得自己正发高烧和患眼疾,与司令员刘震及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拟定了精简机关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编制方案及干部配备方案,上报给第三师兼苏北军区党委。在实施阶段,一些干部对自己被下放、降职使用想不通。吴信泉逐个找这些于部谈话,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愉快地服从了分配,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精简机关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任务。其中,以七旅二十一团机关一部及一营、抗大学员和地方武装三位一体组成的第四支队,仅用一周时间就组建完毕。
不久,高农斧同志奉调延安学习,上级任命吴信泉兼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整编以前,淮海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十旅(即原三四四旅)原隶属于新四军四师建制,在淮上地区坚持斗争,豫皖苏边区反顽斗争失利后,随四师转移到皖东北地区。部队在接连不断地作战中,减员1300余人。艰苦的战争环境,给指战员的心理罩上了一层阴影。如何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呢?具有政治工作经验的吴信泉,开始不停地观察、思考、分析,酝酿着一种能够使部队更坚强、更有战斗力的有效措施。
1943年春节过后,吴信泉来到驻扎在泗沭县张大庄的第二支队视察工作。在支队政治处主任蔡永的陪同下,他深入到基层找干部谈话,听取各方面的情况,又找战士们交谈,在部队边看边听边在小本子上记着。然后,他和蔡永就部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如何开展工作的话题进行了一次长谈。
吴信泉首先从落实毛主席建军思想的高度详尽阐述了加强部队政治建设的意义,要求政工人员不要单纯就事论事地抓思想,要着眼于部队的基础建设,尤其是基层组织建设。随即,吴信泉以询问的口吻对蔡永说,面对部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否可以用在部队中开展创造模范兵团和模范党员、模范干部、模范连队活动这种形式,来促进和加强部队的基础建设。
蔡永听到这样一个设想,顿时感到抓住了部队的症结所在,不由连连点头。吴信泉继续谈了工作的基本思路:“首先加强和健全党政机关和党组织建设,在加强领导的前提下,利用战斗间隙对部队进行整训,各级领导同志和机关干部要深人基层,帮助抓好典型和总结经验,尔后在部队全面推开创模活动,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和促进军民团结。”
关于“创造模范兵团”的基本构想,吴信泉已酝酿了许久,这是第一次向别人谈及。蔡永非常赞同这个构想,表示坚决在第二支队抓好落实。
吴信泉接着指出:鉴于部队面临日伪军对淮海区第三次大扫荡的残酷斗争,只能边打、边整、边建地开展工作。
4月中旬,淮海军分区基本掌握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认真搞好部队内部基础建设,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建军思想的时机日趋成熟。吴信泉适时向军分区党委提出了开展“创造模范兵团”运动的建议和比较成熟的工作方案,司令员刘震及其他领导同志对此十分赞同,并决定由他领导主持这项工作。
5月里,吴信泉又来到第二支队了解运动开展的情况。他召集支队政工干部开座谈会,对“创造模范兵团”运动作了明确而具体的指示,提出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即战斗作风、群众纪律、军民关系、巩固部队,使大家更加认清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工作的重点。
6月20日,军分区党委发布了“创造模范兵团”的训令,提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改进战斗作风;巩固和扩大部队,提高部队质量;严肃部队纪律,贯彻拥政爱民政策”的三大口号,并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训令发出后,吴信泉又召开了军分区政治工作会议,进行总动员,并亲自主持制定了创造模范兵团、模范连队、模范干部、模范支部检查细则,使训令更加具体化。吴信泉还组织创作了《创造模范兵团歌》。这是他哼着当年苏区的一支小调,让政治部的青年干事高克把曲子记下来,又找人配上词而创作出来的。《创造模范兵团歌》很快便在全区唱开,“创造模范兵团”的运动在部队全面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11月7日,淮海军分区政治部在史老庄开会,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和总结“创造模范兵团”运动。通过开展“创造模范兵团”运动,整个部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部队战斗力大为提高,军民关系非常融洽,淮海根据地真正成为部队的家。全分区共涌现了3个模范兵团,11个模范连队,29个模范排及700余名模范先进个人。半年时间内,部队打了四个战役,即对敌夏季攻势、粉碎日伪八月扫荡、清剿运河沿岸顽匪、粉碎日伪蚕食性的治安肃正计划,都取得了很大战绩。
“创造模范兵团”运动是淮海军分区一个显著的成绩,使部队军政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为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5月,苏北淮海区,吴信泉(左)与刘震(中)、金明(右)向高(沟)杨(口)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致哀
4月21日,军分区发起了高(沟)、杨(口)战役。高沟和杨口是淮海区东部最大的集镇,也是淮海区与盐阜区两大根据地连接的要地,位于涟水、灌云、沭阳三县交界地区。高、杨敌军据点,是1942年11月日伪军实行大扫荡后,插入淮海根据地东部最大的据点。4月18日,驻守的日军撤走,据点由伪军第三十六师七十二旅和第五保安大队等部共2500余人固守。其中高沟守敌1200余人,以高沟为核心,周围设有七个互相连接的据点,各据点都修筑有地堡、炮楼、外壕,架设了铁丝网等工事;杨口守敌1300余人,以杨口为核心,设有八个互相连接的据点,各据点也同样都修筑了地堡、炮楼等工事。两个据点虽然有着坚固工事为依靠,但自日军撤走后,据点守敌便有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对固守失去信心,想撤走,日军又不允许,处于守退两难之境地。特别是新四军发动的局部反攻,将日伪军的大部分据点相继拔除后,高、杨据点已成了孤立据点,守军更加惶惶不安。
司令员刘震和吴信泉在分析了全局形势和高、杨守敌的具体情况后,决定集中第一、第四支队和第二支队第六团,以及涟水、沭阳、灌云三县县总队的兵力,于4月21日24时前,分割包围高沟、杨口以及周围所有据点之敌,然后向敌军发起进攻。
各部队受命后迅速行动起来。第四支队支队长钟伟根据对高沟地形、敌情的周密侦察,作出了战斗部署。由于第四支队十团争取到守卫南门的伪军一个班的起义投诚,而提前在19日晚向高沟发起了进攻。部队在起义伪军班的接应下一举攻人镇内,迅速占领了伪警察局、七十二旅办事处和区公所,连续攻占敌炮楼十余座,将守敌全歼。
十团提前行动后,刘震和吴信泉根据变化的情况,立即作出相应的战斗部署调整,命令十团坚守占领的阵地,第四支队所属各部队全部投入战斗。20日拂晓,敌人集中兵力进行多次反击,妄图夺回失去的据点。均被十团击溃。与此同时,第四支队十一团先后攻克敌人在高沟西南面之张庄据点和东南面小黄庄据点。是日晚,十一团进入镇内与十团会合,并肩与敌人展开巷战,攻克伪军一四四团据点,歼敌一部,余敌逃人高沟东北角几个大据点内。21日和23日,新安镇(今灌南)日伪军500余人,先后两次向高沟推进,均被第四支队十一团、十二团和涟水总队击退,伤亡惨重。24日,第四支队部队向高沟所剩几个据点的守敌发起总攻。当晚,全歼敌军。到此,历时五昼夜的高沟战斗胜利结束。
与此同时,负责分割包围杨口及周围敌军据点的第一支队,已按原定部署进行作战。至25日,杨口外围据点全部肃清。
这时,刘震和吴信泉重新调整部署,令第一支队二、三团为主攻杨口之第一梯队,一团为第二梯队,第四支队和涟水总队继续在高沟东南吴二圩、秦二圩、王小圩之线阻击新安镇、涟水西援杨口之敌。
26日,第四支队和涟水总队在吴二圩,王小圩之线击溃新安镇500余西援杨口之敌,而进攻杨口的第一支队二团和三团,于28日占领了杨口镇除新宅子核心据点和大圩西头河边一个地堡之外的全部地方。29日,第四支队在王小圩、吴二圩一带,面对100余日军和400余伪军的猛烈攻击,进行英勇顽强的抗击,击毙日军70余人,活捉3人,歼伪军一部。
在高、杨战役处于激战时,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命令第七旅二十团从盐阜区星夜赶来支援,30日上午到达纪头圩。刘震和吴信泉非常感激师首长派来兄弟部队及时支援,同时对部队重新作了战斗部署,令二十团一个营归第四支队指挥,协助第四支队执行打援任务;二十团主力接替第一支队二、三团担任主攻杨口核心据点新宅,第一支队二、三团调至杨口东北的南北陶码庄一线,阻击响水口方向西援杨口之敌。
自5月1日起,敌军从连云港连续三天出动飞机九架次,在杨口上空盘旋投弹、扫射,妄图挽回其失败的局面。但淮海军分区各部队一面击退敌人的进攻,一面加紧构筑重机枪和迫击炮阵地,做好总攻准备。5月1日和3日,第一支队二、三团的指战员们,在陶码庄一带两次打退敌援军数百人的多路进攻。
5月4日13时,刘震和吴信泉指挥部队发起了杨口战斗的最后总攻,重机枪、迫击炮一齐向敌军新宅据点猛烈开火。第一支队迫击炮连连长亲自瞄准射击,打出的三发炮弹全在敌人核心炮楼上爆炸,敌军顿时大乱,未死的敌人吓得赶紧把枪往外扔,手举白毛巾俯首投降了。二十团第一梯队乘机迅速占领了新宅据点。
此时,整个杨口镇内剩下叛徒惠占彪(原是淮海军分区第一支队一团团长,1943年1月在日伪军大扫荡中带两个通信员叛变投敌,当了伪军)带领30余人在大圩西头河边一个地堡里顽抗。当他们得知新宅子据点被占后,惠占彪便带队仓皇突围。刘震和吴信泉立即命令第一支队供给处处长申元军率骑兵20余人追击。申元军率部很快追上逃敌,惠占彪等30余伪军全部被俘。战后,全旅召开公审大会将叛徒惠占彪处决。
至此,高、杨战役历时16个昼夜,胜利攻克了敌军深入到淮海根据地东部最大的据点,全歼伪军三十六师七十二旅的两个整团、一个保安团和第五保安大队、两个警察局、两个区公所等部共2500余人,击溃涟水、新安镇、响水口等地日伪军的六次增援,歼日伪军900余人,活捉日军士兵3人。整个战役共歼灭日伪军3400余人,收复被日伪军占领的50平方公里土地,解放受日伪统治的8万余民众。各参战部队凯旋而归,沿途村民举着小红旗,站满村头热烈欢迎人民子弟兵。部队回到驻地后,各县、区、乡政府都带领群众,肩扛手提着军鞋、鸡蛋、花生、猪肉等物资到部队慰问。淮海军民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之中。
1951年,吴信泉军长(左一)与贺大增副政委(右二)、
石瑛主任(左二)及匡斌(左三)、孙祥华(右一)在朝鲜合影
阜宁城处于靠近盐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驻守城区及周围据点的是伪军第二方面军孙良诚部第五军军部和所辖第四十一师及由孙建言部改编的暂三十三师,计七个团3000余人。在日伪长期盘踞和苦心经营下,城内、城外设防严密,工事坚固。
阜宁战役于4月24日22时发起。参战部队在“攻克阜宁城,向‘七大’献礼”的战斗口号下,打响了攻击外围据点的战斗。25日凌晨3时30分,淮海军分区第四支队向城东之大、小顾庄伪军发起佯攻,以步兵火力对敌射击。拂晓后,以炮兵对敌炮楼和火力点进行猛烈轰击,击毙伪军大队长朱涛。战至10时,驻守大、小顾庄伪军200余人被迫投降。
正当大、小顾庄伪军缴械投降之际,伪第五军军长王清翰率军部特务团、四十一师一八五团及暂三十三师一部,兵分三路驰援大、小顾庄据点。当其先头部队行至小顾庄以南之坟地时,第四支队给予迎头痛击。与此同时,设伏于殿桥、陆楼子一线的第一支队及设伏在邵庄、邱庄一线之盐阜军分区二十二团等部同时向敌侧后出击。伪军伤亡严重,仓皇向城内撤退,参战部队跟踪追击。战至13时,攻占了城北、城东方向所有外围据点及老城区一部。
黄克诚师长和洪学智参谋长鉴于战役发展情况已造成攻占城区的有利条件,且守敌军心已经动摇,防御体系已被分割,决心发起攻城战斗。15时整,参战部队开始向阜宁城区之敌发起总攻。担任攻打水龙局据点任务的淮海军分区第四支队,于22时对守敌实施第一次攻击。敌人依仗坚固的工事和有利的地形进行顽抗。由于炮火未能有效地压制住敌人,致使登城部队受阻。26日凌晨2时,第四支队实施第二次攻击,又遭到敌猛烈炮火阻击未能奏效。拂晓时,第四支队调集火炮猛轰敌人阵地,有效地压制了敌人的火力,掩护步兵发起冲锋。敌人遭到沉重打击遂缴械投降。至10时,城内最后一个据点—大浦桥据点守敌缴械投降,整个阜宁城宣告解放。
担任扫清城南一线外围据点和阻援任务的部队,向城南一线的伪据点发动攻击。对于从城内突围逃跑的伪第五军军部和暂三十三师师部人员进行多面截击。接着相继攻占了城南一线外围据点。整个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的胜利使新四军完全控制了苏北、苏中之交通干线—(南)通(赣)榆公路的中段,扩大了盐阜根据地。
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题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对日本侵略军大反攻。8月10日,三师奉命免兼苏北军区,八旅免兼盐阜军分区,另组新的盐阜军分区机关;十旅免兼淮海军分区,另组新的淮海军分区机关,领导新二团及全区地方武装。吴信泉任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淮海地委书记,谢振华任副政治委员。从即日起,他指挥淮海区各县警卫团以各自县城为目标展开进攻,相继收复了泗阳、沭阳、宿迁、涟水等县城。接着吴信泉率领淮海区军民参加了两淮(淮阴、淮安)战役。
9月23日,黄克诚受命率领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同时命令尚在皖江地区归七师指挥的独立旅归还三师建制。9月28日,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师长刘震、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等率部出发北上。10月4日,独立旅返回淮海区,作短暂的休整补充,并奉命进行整编和干部调整,吴信泉调任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10月8日,吴信泉和副旅长冯志湘、政治部主任石瑛率领独立旅作为全师后卫部队,告别生死与共的淮海根据地人民,踏上进军东北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