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毛泽东的海洋情怀
毛泽东的海洋情怀
作者:孙建华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2017年第10期 日期:2019-01-21 浏览次数:8097
毛泽东视察海军舰艇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叱咤风云的一生中,展现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海洋大家,有着深遂的海洋思想、强烈的海洋求索、精妙的海洋文字、浪漫的海洋风韵。毛泽东的海洋情怀,永远得到国人的尊崇和颂扬。
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虽然身处太行山麓的西柏坡,指挥炮火硝烟的全国解放战争,而他的思想和眼光早已投向遥远的海洋,并且坚定地迈出了建设人民海军、巩固国家海防的历史性步伐。1949年1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和空军。”同年4月23日,第一支人民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尽管建国前的工作十分繁忙,这年8月28日,他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和起义的国民党海军将领林遵、金声、曾国晟等人,他说:“从1840年到今天,一百多年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从海上打进来的。中国一败再败,割地赔款,屡次吃亏,就在于清政府腐败,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没有海防。”他认真地同大家商议建设新海军的事情,郑重地要求大家共同为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人民海军的建设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摆在了突出的地位。1950年1月,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不仅亲自提请苏方支持新中国海军建设,而且决定从苏联提供的3亿美元贷款中,拿出1.5亿购买海军武器装备(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20多亿美元)。为了迅速组建人民海军领率机关,他在出访时还亲自选定海军主要领导,发电给国内主持工作的刘少奇:“可即命肖劲光为海军司令。”1950年10月26日和1952年7月30日,毛泽东两次以个人名义写信给斯大林,寻求给予中国海军装备援助和技术支持。这时期,中央政府不断拨款购买苏联军舰,1954年以1.2亿元买进四艘“高尔基”级旧驱逐舰,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的“四大金刚”。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海军部队,四天三夜乘坐军舰,与海军官兵同吃同住,并连续为视察的五艘战舰作了同样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他在与舰上官兵谈话时指出,过去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大都是从海上来的。现在太平洋还不太平,我们应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过去在陆地上我们要爱山爱土地,现在你们是海军,要爱舰爱岛爱海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一些强国的核讹诈,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毛泽东决心自力更生发展海上核力量:“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70年12月26日在他77岁生日那天,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下水。
毛泽东十分重视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早在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中,英国军舰“紫石英”号闯入战区,干扰渡江行动,并炮击我军阵地,造成人员伤亡,被我炮火反击受伤搁浅在长江。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威胁要派航母对我实行武力报复。毛泽东为此亲自起草《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严正指出:“长江是中国的内河,你们英国人有什么权利将军舰开进来?没有这种权利!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闻名中外的旅顺军港,被称为“东方第一要塞”,甲午战争之后,一直被沙俄、日本占领,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被苏联太平洋舰队接管。为了早日收回这个重要军港,毛泽东1949年夏就让秘密访苏的刘少奇,直接向斯大林等人提出归还旅顺问题。之后经过艰难反复的谈判,1954年10月12日中苏签订《关于旅顺口海军根据地问题的联合公报》,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国家主要领导人,都出席了签字仪式。1955年4月15日,中苏双方全部完成移交接收事项,我方以接收苏联海军装备设施为基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装备齐全、设施配套的海军基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未确定领海宽度和领海线,直接影响海洋权益的维护。毛泽东亲自与法学、外交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商谈,两次召集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和黄克诚、乔冠华等领导同志进行研究,最后确定采用12海里领海宽度。1958年9月4日,我国政府正式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的12海里宽度主权海域。1959年10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建立中苏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企图控制中国海军,当场遭到毛泽东的严辞拒绝。对于涉及国家海洋主权的问题,毛泽东没有丝毫的妥协和忍让。
为使中国尽快走向海洋,毛泽东不仅在军事上重视海上力量建设,而且从经济、科技、管理等各方面予以推进。1964年9月,他批准成立国家海洋局,形成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他多次视察造船厂、港口,要求加强造船工业和远洋运输建设。1963年5月1日,我国“跃进”号万吨轮在东海触礁沉没,在他鼓励下,我海军编队第一次驶入远海进行调查。1969年,他批准建造远洋综合测量船,这才有了今天的“远望”号挺进三大洋。1971年,他批准开辟“中国—智利”最远的新航线,从此拓展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他还提出了建设“海上长城”和“海上铁路”的战略设想,既要坚决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又要加强海洋开发利用,全面发展海洋事业。
毛泽东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以海洋意象立言明志,则是他诗词的一大特色。他25岁时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诗中就以“鲲鹏击浪”、“艟艨巨舰”、“沧海”、“东瀛”等与大海相关的诗句,表明青年时代的非凡胸襟和远大抱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以一系列海洋意象的诗词,笑傲艰难困苦,记录战斗历程,抒发革命豪情。如《虞美人·枕上》(1921年)、《贺新郎》(1923年)、《沁园春·长沙》(1925年)、《清平乐·会昌》(1934年)、《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年)、《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七律·长征》(1935年)等,1949年4月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则以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比喻革命发展、国家巨变和美好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运用大海意象,以更多题材丰富、气魄宏大的诗篇,引领人民群众,激扬奋进精神,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如《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七绝·观潮》(1957年)、《七律·登庐山》(1959年)、《七律·答友人》(1961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等。其中的诗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显示了中国人民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心;“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更为亿万人民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