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安徽金寨籍老红军、老将军的家风故事(五)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安徽金寨籍老红军、老将军的家风故事(五)
作者: 胡遵远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2017年第10期 日期:2019-07-05 浏览次数:7085
“两不”老红军李开文
李开文,金寨槐树湾人,1896年出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后勤部炊事员,长征中任担架队长、炊事班长,1937年被选调到中央任炊事班长、特灶班长,在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身边工作了11年,1949年冬回到金寨县古碑区粮站工作,1958年退休。
毛主席的炊事员李开文,革命信念坚定,对党的事业忠诚,为人忠厚老实,做得一手好饭菜,工作非常认真。长征途中,在红三十军后勤部当炊事员的李开文在雪山草地寒冷潮湿的情况下,用身体把湿草焐干,保证及时引火做饭。他不怕苦、不怕累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一致好评。
1936年10月,当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李开文就从红四方面军调入中央红军。他做梦也想不到,他随后被派往延安,直接分配到党中央机关,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炊事班班长,接着便调任中央特灶班当班长,天天同毛主席等领导人生活在一起,给毛主席当了11年的炊事员。
1949年,他跟随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一同进入北京。进京后,他被组织上安排到中央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学习。
不去天津回家乡
1949年7月,李开文从干部学校毕业了,他高高兴兴地回到中央群工部,要求给自己分配工作。
群工部部长李维汉和李开文是老熟人了,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李开文同志,组织上考虑你过去吃了太多的苦,现在就给你安排一个‘甜’的工作,决定派你去天津当糖厂副厂长。”
李开文一听吓了一跳,忙问:“天津糖厂的干部群众很多吧?”李维汉说:“不会少于1000人吧!”
李开文直摇手:“不行,不行!这么多人,够得上一个团的编制了。这么大个厂啊,我哪有本事管好这么大的一个摊子呀!不行,不行!”
他接着要求:“李部长,我不想去天津,也当不了那个副厂长,你还是让我回大别山老家吧!”
“回老家?”李维汉有些意外。
李开文没有拐弯抹角,直率地说:“解放大军打到江南了,我的家乡早解放了,我要回去工作。再说,老婆儿子还在家里等着我呢!”
李维汉沉思了一下,劝道:“老李啊,你如果不想去天津,留在北京工作也行啊!”
李开文坚持说:“我还是回去找她们吧。17年前我硬着心肠丢开了她们,现在仗打完了,我得回去偿还这些年欠她们的债呀。”
李维汉知道李开文为人老实,不讲假话,但脾气倔。既然他决心已下,不便再劝,就安排工作人员把李开文的组织关系先转到华东军区,再请他们把他的档案转到安徽。
离开北京之前,李开文很想见主席一面。他想,这一回家乡,就隔了千山万水,今后不一定有机会能再见主席了。听说主席住在香山,他就一路问过去,在双清别墅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关切地问李开文:“听说你不去天津糖厂?”
李开文说:“天津糖厂的糖虽然很甜,但还是没有家乡的水甜啊!”
毛主席一听笑了:“你这是要‘叶落归根’啊!”
李开文说:“我识字不多,不是一块当厂长的料子,没有那么大能耐。回到家乡后,找个自己能够干得了的工作,好好干!”
毛主席高兴地说:“回去就回去吧,你要经常写信来。到哪里都要记住,你是从中央出去的。”
不当县长当站长
李开文的组织关系从华东军区转到了安徽,安徽有关部门领导试探着问:“李开文同志,您想从事什么样工作呀?”
李开文说:“服从分配,干什么工作都行。”
“那您就回金寨县去当个副县长,怎么样呀?”
李开文一听,又是吃惊不小。心想:叫我去天津糖厂当副厂长,我已经感到1000多人太多,现在让我回家乡当副县长,一个县少说也有二三十万人,我哪有这个本事去领导呀?
于是,他的手像蒲扇般地摇起来,说:“不行,不行,这当官的事我干不了……”
领导见李开文态度坚决,说道:“您先住下来,过两天我们再落实这件事。”
李开文说:“我就不在这里住了,先回老家看看。”
经过两天的颠簸,第三天天亮时,他回到了家乡槐树湾乡板棚村。
从弟弟李开香口中得知,他离开大别山的那一年,国民党军队进了村,烧了他家的房子。他妻子张氏为了逃命,连夜带着大儿子,抱着才出生不久的一对双胞胎,东躲西藏,不敢回村。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天也出奇的冷,张氏躲在一个山洞里,因为没有东西吃,可怜的一对双胞胎眼睁睁地饿死了。后来,他妻子整整等了他10年,最后以为李开文不在人世了,才死心改了嫁。
最后,李开文接受了金寨县委给他的“响山寺粮站站长”的头衔。
“三让”将军徐立清
中将徐立清的一生,淡泊名利、顾全大局,他让级别、让军衔、让职位,他的高风亮节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被誉为“三让将军”“人生楷模”,毛主席称他是“我党我军的好同志、好干部”。
主动让级别
1950年9月,为统一全军干部管理,中央军委成立了总干部管理部。当时,毛主席对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点将,“成立总干部部,要徐立清来搞。”总干部部成立后,罗荣桓兼任部长,徐立清是主管任免、组织调配工作的副部长。
1952年,全军干部定级,徐立清主持这项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徐立清已担任大兵团政委,按规定应是正兵团级。当时,有关部门上报中央军委的报告上写的是“徐立清正兵团级”,他看到后将“正兵团级”改为“副兵团级”,并专门向总干部部写了报告,这是徐立清的“第一让”——“让级”。
坚持让军衔
195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对军衔评定工作给予了政策性的规定。在罗荣桓的直接领导下,徐立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持这项工作。
徐立清本人,按照军委规定的条件,他是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的。当他看到授予上将军衔人员名单中有他的名字时,便将自己的名字悄悄“下调”到中将行列。名单到了罗荣桓部长手里后,他亲自找徐立清谈话:“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嘛。”于是,罗荣桓又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到了上将名单中。之后,徐立清又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写信,要求不要授予他上将军衔,并列举了种种理由:一是可以减少原红四方面军在上将中所占比例,不突破毛主席最初的设想;二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克服名利思想;三是便于做一些争军衔同志的工作,保证授衔工作的正常进展。
1955年9月27日下午,授衔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这次评衔,共评出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后来又补授王建安、李聚奎两位)、中将175人,主动让衔的徐立清排在中将之首,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再三让职位
1950年10月,徐立清到军委总部工作时刚满40岁,但是,在干部授衔评定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刚刚45岁的徐立清累倒了,心脏病复发,有几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因此,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徐立清不得不住院治疗,并主动要求总干部部的任免工作由宋任穷副部长兼管。罗荣桓部长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曾谈到徐立清的工作态度。毛主席说:评衔工作很辛苦,管评衔工作的同志更辛苦。徐立清我是了解的,工作勤奋,没有名利思想,他的作风很值得同志们去学习。
1955年冬天,徐立清病情加重,连文件都不能看了,只能靠秘书给他读文件的要点。这时,徐立清为自己有病不能坚持工作而深感不安。一天,徐立清对去医院看望他的赖传珠副部长诚恳地说:“请转告罗荣桓部长,我的身体状况很差,短时间内不能工作,建议总干部部物色一位年轻的同志接替我的工作。”当罗荣桓部长专程到医院看望他时,徐立清再次当面提出找人接替工作的想法。罗荣桓对他说:现在安心养病更重要,工作上不要过多考虑。此后,在医院的病榻上,徐立清亲自给中央军委写信,请求“让位”,建议免去他总干部部副部长职务,以便及时任命新人。军委对徐立清的建议非常重视,进行了研究。军委领导一致认为,徐立清还很年轻,应抓紧时间治病,等病好了再继续工作,最后结论是:“放放再说。”
徐立清的建议没有得到批准,他的思想包袱越来越重。当他病情稍有好转时,又直接给彭德怀、罗荣桓元帅写信,请求提前退出现役转业地方,或到省军区任个副职,做点力所能及的兵役或群众工作。几天后,罗荣桓部长正式通知徐立清:你提出退出现役的请求,军委和总部没有采纳,等病好了继续履行总干部部副部长职责。
徐立清请求“让位”的事虽然没有被批准,却反映出他对党的事业、对部队建设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和荐贤让贤的宽阔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