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感怀新四军 > 杨雪涛:为红色四明印务树碑立传
杨雪涛:为红色四明印务树碑立传
作者:黄承漳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0-01-06 浏览次数:7006
杨雪涛是余姚三七市的一名企业家,虽年过古稀,仍健步如飞,精神饱满,壮心不已。他说:“我人老心不老,退而不休,总想为社会干点有意义的事。”
杨雪涛是余姚三七市的一名企业家,虽年过古稀,仍健步如飞,精神饱满,壮心不已。他说:“我人老心不老,退而不休,总想为社会干点有意义的事。”他从2003年至2015年慷慨捐资为四明红色印务树碑立传。去年会同有关人士搜集整理了三七市的抗日斗争史,联合余姚三七市镇委、镇政府和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编写了《烽火三七市》一书,已在近日问世。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报刊和舆论宣传关系到国内影响和国际声誉,关键时刻可胜过千军万马。重庆的《新华日报》因周恩来写的十六字诗文揭露了皖南事变。四明山三五支队编的报刊同样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当年谭启龙政委说:“要把《新浙东报》成为全军的耳目、喉舌和扫盲识字的‘教科书’。”
2003年,杨雪涛90岁的父亲杨庆林弥留时,嘱咐他为印刷厂和《新浙东报》树碑立传。杨父曾被聘为三五支队的印刷厂技工两年有余。讲述战斗故事、英烈事迹的书刊比比皆是,独缺一册有关红色印务的传记。从此他千方百计寻找知情人。2003年年初杨雪涛终于在慈溪浒山找到正在开会的原省委副秘书长乐子型同志。通过他的介绍,杨雪涛结识了一大批老同志和重视新四军历史研究的人士。杨雪涛不辞劳累自费先后拜访何平、周斯民、陈永林三个当时任过厂长的老同志。又先后去了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地,拜访了鲁明、洪绿、董大栋、何远芳、丁良、宋尧仙等老革命。时间不等人,几年时间过去了,当年的三五支队老战士健在的越来越少,至今干过印务的只剩下何平、鲁明两位了。因此,杨雪涛马不停蹄,赶时间抢救革命口述史。2004年他为印刷厂立碑征求乐子型同志意见,乐子型觉得还是为《新浙东报》立碑更好。接着杨雪涛又碾转找到原省委书记薛驹同志,薛书记得知杨的来意后,高兴地表示,这是为根据地做好事,给媒体树碑很有意义,欣然为此碑题词,且要求省党史办在碑反面撰写碑文。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杨雪涛先后出资20万元,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于陆埠撞钟山树纪念碑、建纪念亭、造纪念桥。现撞钟山已经成了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还搜集资料约5万字,走访陆埠、三七市印刷厂旧址,在众位老同志及其子女和市新四军研究会帮助下,于2005年编缉出版了《新浙东报纪念文集》一书。
2010年杨雪涛加入了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他和笔者三次爬上茅山,寻访隐蔽在茂盛柴草、藤条中的印刷厂、被服厂旧址。有一处旧址,厂房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向山体内深挖近二米,篱笆为墙,茅草为顶,外缠野藤。杨雪涛为采访拍照必到实地体验,不管山高路险脚下打滑,任由刺藤刮破了皮肤和衣服,也要体验当年印刷工人在阴暗潮湿的泥地上艰辛工作的环境。《新浙东报》印刷厂在这里整整七个月,同志们夜以继日,与蛇虫为伍,许多人生满疥疮。
我们又先后在叶家湾、二六市相岙和慈溪浒山等地访问有关人士,翻阅查找档案、报刊。在相岙,一位躺在床上的“三老”人员李老硬撑着病体叙述那段峥嵘岁月。原来三七市石步设有发行总站,下有17个分站,办印刷厂不但要千辛万苦印好报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当地百姓将报刊藏在茶叶里或柴担上冒险送达联络站,再分到各城市、乡村、学校和三五支队战士的手中。
杨雪涛可谓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又是慷慨资助、搜集整理四明红色印务的热心人。老有所为,精神可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