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别阅读 > 《游褒禅山记》(节选)赏析
《游褒禅山记》(节选)赏析
作者:云溪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0-06-22 浏览次数:6965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1)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2)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4)愈奇。有怠(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原文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1)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2)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4)愈奇。有怠(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7)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8)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9)也。夫夷(10)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11),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12)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13)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14)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注释
(1)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2)穷:穷尽。(3)拥火:拿着火把。(4)见:见到的景象。(5)怠:懈怠。(6)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7)至:到达的人。加:更,更加。(8)或:有人。咎(jiù):责怪。(9)以:因为。无不在:无所不在。(10)夷:平坦。(11)观:景象,景观。(12)随:跟随(别人)。(13)至于:抵达、到达。相(xiàng):帮助,辅助。(14)其:难道。孰:谁。
解析
褒禅山,在今天的安徽含山北。本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节选的大意是: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幽深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因此我便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道路平坦距离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感言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年),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此职,归家途中游览褒禅山,写下此文。四年后,王安石上万言书,主张改革,继而在神宗年间不遗余力地推行新法,此文或可依稀看到他不畏艰险、推行改革的气度与气魄。
《游褒禅山记》通过对王安石等人游赏山洞的叙述,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遗憾,并借游览之道论述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精神对实现理想、成就人生的重要意义。若以游记来论,《游褒禅山记》在写景抒情方面并非出色。然而,它叙议转换,不着痕迹,义理精深,无论从思想高度还是从写作技巧上看,都堪称佳作。
王安石提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观点,暗喻美好的理想尽管无比瑰丽,却往往难以实现。他认为,想要观赏到世间险怪瑰丽之景色,必须要“有志与力”,且“不随以怠”。人生亦当如此,只有通过坚强的意志、卓越的能力以及毫不懈怠、坚持到底的精神,才能实现最终理想。尽管在这一过程中,若“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但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内在的心志。正所谓“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其中所透露出的开拓意识、探索精神以及“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坚忍与果敢,在王安石后来推行的变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激励后世无数胸怀远大理想的人们竭尽所能地追求真理,勇敢前行。
王安石提出的“尽志”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所必备的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作者慨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由此可见,志向、意志为登高涉险、步入成功胜境的要素。游山如此,做人为政亦然。王安石两度为相,竭力推行新法,由于触及保守势力的利益,屡次罢相,屡次起用,但他始终不变初衷,百折不回地实行改革的精神,甚为令人敬佩。“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体现了感人至深的执着。志当存高远,然而作者指出“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力”亦即智力、能力。“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经历磨难,承受磨难,直至战胜磨难,才能成为千古英雄。王安石强调“志”,又重视“力”和“物”,闪烁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对待事业成败的态度,在“力”与“物”难以强求时,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于人无讥,于己无悔。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神宗时期的一次改革。虽然这次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并不能抹杀它的内在意义。历史长河流淌千年之后,现在的中国,改革不可避免,但新的方案总不完美,各个方面的意见反对声音此起彼伏,这和王安石时期几乎完全一样。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毋庸置疑的是,只有改革才有出路,而触及核心利益改革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就要以排除万难的精神克服阻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6 年岁末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言简意赅地勾勒出过去一年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强劲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充分肯定了改革取得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勇气,同时也需要毅力和耐力。面对困难,要勇于担当,把时不我待的干劲与静水流深的稳劲结合起来,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为千里。随着十九大的胜利闭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已涌现了一大批改革成果,这是继续深化改革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我们相信,虽然改革的担子越挑越重,但我们党必将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