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当年苦战在淮东——追忆为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做地下情报工作的徐延松同志二三事
当年苦战在淮东——追忆为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做地下情报工作的徐延松同志二三事
作者:许海 责任编辑:李赞庭 来源:《铁军》2012年第4期 日期:2013-10-24 浏览次数:7011
徐延松(1928—1966),1928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柳巷乡桃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2年参加革命,194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做地下情报工作。在腥风血雨的岁月里,徐延松意志坚定,与顽敌英勇斗争,其人其事感人至深。
“万众一心齐抗日,枪林弹雨冲锋力”
徐延松幼小聪慧好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面对国土沦陷、民不聊生的现实,少年徐延松心里深深埋藏着一颗革命的种子。当时苏皖边区是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彭雪枫任师长的新四军四师驻扎在淮河北岸的大柳巷。1942年,徐延松参加了革命,那年他才14岁,在抗日反扫荡斗争中为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做地下情报工作。
1943年8月,党组织送徐延松到大柳巷附近的泊岗小学读书,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8月,徐延松由党组织选派,从泊岗小学转入盱凤嘉公学学习。在盱凤嘉公学里,徐延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受到同志们的认可。在这期间,他创作出不少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有一首他填写的《满江红》词:伟大中华,文明国,神圣无匹。堪憎恨,和平领土,顿遭侵袭!四亿同胞沦水火,猖狂倭寇逞凶虐!怅兽蹄踏碎锦山河,腥风逼!高山怒,河水咽,家国破,万民泣。英雄汉唤起救亡声急!万众一心齐抗日,枪林弹雨冲锋力!好男儿奋勇建奇功,歼顽敌!这首词不仅抒发了他本人的战斗情怀,同时也深深激励着同学们的革命斗志。
1945年2月,徐延松从盱凤嘉公学毕业,分配到泊岗小学任教,以教书的公开身份,配合党隐蔽战线上的斗争。当时直接领导徐延松从事地下工作的上线是陈道行和华文超同志,徐延松的下线有徐素明(原名徐向玲)等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秘密向洪泽湖里的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送情报、盐及其他必需品。
2010年5月,85岁的徐素明老人在接受访问时告诉大家:下草湾是洪泽湖畔的一个重镇,为日军、汉奸、土匪盘踞。徐延松有一次到那里送情报,碰到了汉奸特务。情况非常危险,一位女子(看样子是自己人)给他使眼色,说:“你被盯上了,赶快跟我走!”把他带出危险地带。事后徐延松对徐素明说:“姐,今天好险啊,要不是那位女子帮忙,我差点回不来了。”徐素明老人说,徐延松冒着生死危险,多次完成党组织交给他为新四军和游击队送情报、送物资的任务,党组织和新四军部队经常表扬他为抗日所做的贡献。
“信仰正宗唯马列,此心永远似钢坚”
进入解放战争后,徐延松同志仍继续在隐蔽战线开展对敌斗争。1946年7月,因国民党军队进犯,我军主力向北撤至山东一带。陈道行、徐延松、徐素明等地下工作者留在皖北敌我“拉锯”地区坚持斗争。
由于国民党还乡团猖狂反攻倒算,残酷迫害革命群众,党组织决定让陈道行带领队伍直接投入“拉锯战”,徐延松则继续以“泊岗小学教师”这一公开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陈道行交给徐延松一项秘密任务,保管党的两份文件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物品(包括陈毅任新四军军长时所作的五言排律《病苦乐》二首)。
徐素明老人回忆:“延松主要在盱(眙)凤(阳)嘉(山)一带活动,他为革命冒了很多险。他是我的领导,每一次给我军送情报,都是由他直接给我下达任务;但是他自己执行另外的任务时,都是同上级领导单线联系,从来不告诉我。有一次遇到国民党还乡团追查,有个大嫂就是用大缸把延松藏起来,躲过危险。有一次延松在古沛集一个村子让国民党还乡团抓了去,说他是‘小共产党’,被打得奄奄一息,延松始终不招。幸亏他事先把情报埋在地里,敌人没查到。”
后来,徐延松的上线陈道行在安徽五河县境内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他在失去上线的情况下,仍然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珍藏着党的文件,在苏北、皖北一带秘密隐藏。1947年春,徐延松穿过敌人的封锁,来到江苏泗洪县魏营乡大庄集,通过其舅妈(抗日烈属)找到一位可靠的老人,妥善地将党的文件等重要物品埋藏在这位老人家中灶台前的地下。(注:解放后徐延松将以上文献取回并交给党组织,党的两份文件由当时的蚌埠专区档案馆收藏,陈道行烈士遗物由南京军区收藏。新中国建立十周年时,“安徽省蚌埠专区搜集军事历史资料办公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庆祝建国十周年筹委会南京军区分会”分别向徐延松颁发了“捐献革命文物纪念证”。)
1947年底,徐延松来到潘村镇池口与大姑妈徐孝贤联系,在潼河口渡河的时候,被国民党潘村镇公所的人发现,这个人当即向镇长密报徐延松可能是共产党的探子。镇长命令镇丁把徐延松捆绑起来毒打。徐延松坚强不屈,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和党的机密。直到大姑妈托其表弟季维兰(时任潘村镇保代表)出面说情,告诉镇公所的人说:“延松是来走亲戚的。”这时才将徐延松释放。
1948年10月,徐延松由表兄朱汉搓介绍到位于皖东北的凤阳十里程小学教书。他一边工作,一边寻找战友和党组织。在此期间,他以诗明志,在《七律·感怀》中表达了“信仰正宗唯马列,此心永远似钢坚”的心愿,这一年,他刚好20岁。在苦苦的寻觅和焦灼的期盼中,徐延松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965年12月,上海《文汇报》开辟“关于《海瑞罢官》问题的讨论”专栏。徐延松认为《海瑞罢官》是学术问题而非政治问题。他从1965年12月至1966年1月先后撰写《应从悲剧角度着眼肯定〈海瑞罢官〉的积极意义》《清官和贪官不容混淆》两篇文章寄往《文汇报》社。报社总编室将其中一篇印成清样并发函告知当地。
1966年6月“文革”开始,校园里贴出了大字报《吴晗的走卒徐延松》。接着,“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走卒”、“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的罪名和大字报铺天盖地压到徐延松的头上,使他成为嘉山县第一批被批斗的对象。6月23日上午,他被人从柳巷小学拉到公社大会上批斗、暴晒、罚跪、踢打,当场晕倒。会后又把他从凉床上掀翻在地,逼他到柳巷三队挑水,最终被迫害致死于柳巷粮站码头下的淮河之中,英年仅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