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活着已经很幸福 纪念牺牲的烈士永不忘——访南京政治学院顾问施光华之女施立群
活着已经很幸福 纪念牺牲的烈士永不忘——访南京政治学院顾问施光华之女施立群
作者: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0-08-20 浏览次数:7096
新四军老战士施光华已经99岁了,依然健在,他的女儿施立群是一位退休医生,也是小记者们这次采访的对象。小记者们见到施奶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四军是不是一个人有100杆枪?很能打仗?”
编者按 新四军老战士施光华已经99岁了,依然健在,他的女儿施立群是一位退休医生,也是小记者们这次采访的对象。小记者们见到施奶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四军是不是一个人有100杆枪?很能打仗?”
人物简介 施光华(1919- ),浙江温州平阳县人,1938年8月加入新四军,从此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战生涯。施老曾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政治部干事,江苏太仓区工委书记,先后参加过渡江战役、突破江阴防线、攻占张家港、香山等战斗和解放苏州、上海、福建、厦门等战役战斗,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二五四团政委,南京政治学院顾问。
盖“金丝被”生“革命虫” 战斗生活太艰苦
听到小记者的提问,施奶奶一下就笑了,说:“怎么可能啊,新四军抗战条件非常艰苦,100个人有一挺重机枪就很不错了。”和小记者讲故事,施立群医生并没有过多地说自己的父亲,她说:“我父亲99岁了,还在从事新四军的抗战历史研究,他一直都在写战友,说烈士,从来不谈自己。他说,我们活着的人,都享受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已经很幸福了!牺牲的烈士们才是最值得纪念的一群人!”
施光华是浙江温州平阳县人,平阳是革命老区,上世纪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粟裕曾经率领工农红军挺进师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施光华1938年8月加入新四军,从此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战生涯。
在施立群的记忆里,父亲很少提及自己的战斗故事,“他不愿意讲,年轻的我也不太愿意听,其实从63岁离休之后,父亲就一直在做新四军的研究。”施老在年逾九旬时完成了《江抗!江抗!》一书,共计17篇,4万字。他喜欢讲述部队的战斗历程和战友的故事,对自己的经历,往往一笔带过。
面对小记者提出的“那时候新四军有迫击炮吗?”“在江南吃得好吗?”“每个人都能有机关枪吗?”这样的问题,施立群奶奶笑得很无奈:“新四军的战斗生活很艰苦,睡的没脚床,喝的青菜汤,生的革命虫,长的癞疥疮。什么叫‘金丝被’,就是稻草,每到宿营地,大家都会向房东借来稻草,全身裹在稻草里过夜,连陈毅军长都一样。晚上冻醒了就点着稻草取暖,稻草烧完了,只能跑步。开饭时,几片青菜漂在一大锅汤里,汤里少盐无油,只能喝几口汤水。虱子被称为‘革命虫’,不长疥疮和革命虫,说明还是个新战士。”
念念不忘阳澄湖里的红五星
对于普通人来说,阳澄湖代表着大闸蟹、样板戏,但是对于施立群的父亲施光华来说,阳澄湖是他的革命根。“每次父亲坐车经过阳澄湖,都会下车仔细地看看,如果不是看了父亲写的文章,我还不知道父亲曾在阳澄湖打了多少仗,目睹了多少烈士的牺牲。”
1940年初春,施光华从苏州吴江游击队调回到江抗政治部任青年干事。政治部和服务团一起过组织生活,男女同志20来人,在阳澄湖边的一个小村庄里宿营。一天开会后,一个叫麦汝璧的同志说:“如果我牺牲了,只希望在我的墓碑上能刻上一颗五角星!”那时候大家戴的是灰军帽,没有帽徽,因为国共合作抗日不能用五角星帽徽,但他们也不愿用国民党“青天白日”帽徽,大家的心愿就是盼望能有一颗真正的红色五角星。
施立群说:“这位战友后来还是牺牲了,尸骨也没有找到,最后只留了一个衣冠冢。父亲一直感慨,也不知道他们的墓碑上是否刻上了一颗红五角星。”
用烈士的故事教育女儿勇敢
在施立群的记忆里,父亲对她说得最多的一个故事是一位女烈士。她是施光华的同学,叫林心平,受她哥哥、红军干部林怡(杨进)的影响,1936年为红军传递信息,往返于上海和家乡闽浙边,两次被敌人逮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1942年因叛徒出卖而被日寇捕获,被严刑拷打、游街示众,喊一句口号,就有狼狗上来撕咬,依旧坚贞不屈。最后,日寇威逼利诱均无效,把她活埋于官林小学操场上。活埋时她依然继续喊口号,当土没到头顶的时候,日寇用铁锹敲晕了她,并且用硝镪水化解了她的尸体。
“父亲一直用她的故事来激励我要勇敢,说她这样一个柔弱女子,能够面对这么严酷的刑罚还坚贞不屈,喊着革命口号从容赴死,该有多么大的勇气,让我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要向她学习,做一个勇敢的人。”
女承父志为烈士编排小话剧
施立群女承父志,16岁在野战医院当了兵,70多斤的小个头挑起100多斤的担子,一晚上走100多里拉练,冻土地上挖灶、大雪天过河、凿冰取水……从来也没叫苦叫累。了解更多父亲笔下的战友烈士,让施立群更理解父亲所做的事。退休之后,她也开始投入到对烈士的追忆和记录当中,“我觉得,和干巴巴的文字比,现在的人可能更喜欢文艺性的表演形式,一首歌,一段舞,一个小话剧,更能引起人们的喜爱和共鸣。”施立群对小记者们说,她和老年大学的朋友们排演了一个说烈士故事的小话剧,叫《大海里有条英雄的鱼》,学校有需要,可以去演给孩子们看。
话剧里的主角叫海有鱼,家里是渔民,小渔船被日寇的汽艇撞翻,家人被扫射致死,靠着一根芦苇杆潜水活下来的海有鱼决定投身革命,报仇雪恨。没想到他刚开始找队伍,就被伪军抓了壮丁,后来在和共产党的交锋中被俘,海有鱼决定留在共产党的队伍里打鬼子。他打仗是一把好手,双手可以同时扔五六个手榴弹,打枪百发百中,但是却在活着的时候,找到队伍里的宣传组长,希望他牺牲了以后,组长能为他像别的烈士一样,写一首歌。组长很心酸,这么年轻,就已经在为自己的后事操心,于是干脆地答应下来。后来海有鱼在战斗中用刺刀拼死了6个敌人,壮烈牺牲。组长遵守承诺,为他写了一首歌,叫《大海里有条英雄的鱼》。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到高邮这个烈士原来所在的部队里演出的时候,话剧一共38分钟,战士们鼓掌40多次,当地的文化处长说,话剧演出了真情实感,触及了大家的心灵。”
说完几个故事,施立群奶奶的眼圈红了几次:“战士们怕的不是牺牲,而是被忘却。我们研究历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告诉后人这段路程不容易,战争并不像抗日神剧里那样神奇炫目。另一个就是要记住这些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牺牲的时候没有讲价钱,完全凭借理性和信仰,很多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是共和国的基石,正是他们的牺牲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记者手记
讲述最真实的英雄故事
施立群在接受采访前,就把话剧的小视频发给了记者,还对一起参与采访的指导老师、雨花台实验小学的周老师说:“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去学校为孩子们演这个话剧,告诉他们真正的英雄故事。”
施立群给大小记者们带来了新四军后人写的《追忆先辈的足迹》,父亲写的《平阳走出的新四军》《诗词十篇》《散文随笔》做礼物。她说:“父亲99岁了,还是笔耕不辍,新四军大多来自江南,文化程度比较高,有的一个团都没有文盲,他们都说,自己有两杆枪,一个是战斗枪,一个就是自己的笔,来记录战争,记下英雄。”说起自己的当兵生涯,记者问道:“不苦吗?没有打电话请求父亲去好一点的地方吗?”施立群摇摇头:“再苦再累,从来就没想过要当逃兵。我们家兄弟姐妹5个,一个当官的都没有,也从来没享受过什么特殊待遇,我父亲心中,从来没想过为自己谋什么私利。”在她的讲述中,说的都是牺牲的烈士,没说过自己父亲经历了什么,做了什么贡献,也许,这就是施家的家风吧!
小记者感言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
今天参加晨报小记者的活动,我们有幸采访了施立群奶奶,她是新四军老战士施光华的女儿。从施奶奶讲述的新四军故事中我知道当时新四军抗日的环境是多么的艰苦,没有吃、没有穿、没有好的武器,晚上睡觉就盖着稻草,还有好多英雄为了我们现在好的生活都牺牲了,都没有留下姓名。听到这,我的眼睛都湿润了,我觉得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本领,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那些为我们而牺牲的人不应该被遗忘,应该被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切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今天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许许多多的人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
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二(8)班 骆昱铭
让理想信念薪火相传
今天我们采访了施奶奶,了解到她的父母“一对老夫妻、两个新四军”的红色革命浪漫的故事。还听到了新四军很多动人的革命故事,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回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革命历史是充满辉煌、苦难与胜利的民族集体记忆,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崇高精神追求,引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和平与美好,让理想信念、红色传统的基因薪火相传,发扬中国精神,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二(3)班张书畅
(《南京晨报》记者刘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