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别阅读 > 《郑和传》(节选)赏析
《郑和传》(节选)赏析
作者:叶舟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0-09-30 浏览次数:7196
本文出自《明史》,记载了郑和出使西洋的事迹。郑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永乐三年(1045年),明成祖朱棣为搜寻建文帝下落,宣扬国威,派遣郑和、王景弘等出使西洋。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原文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1)。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2)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3)。是时,交趾(4)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5),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6)诸将士有差。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7)。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8)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9),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注释
(1)锡兰山:今斯里兰卡。(2)觇:侦察。(3)释归国:明成祖赦免锡兰国国王,让他回国。(4)交趾:今越南北部。(5)喃渤利:今苏门答腊岛北部班达齐亚。(6)赉:奖赏。(7)不赀:耗费很多,无从计算。(8)海表:海外。(9)以夸外番:郑和向海外诸国展示了明朝的强大。
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永乐三年6月,明成祖命令郑和与王景弘等出使西洋。郑和带领士卒27800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44丈、宽18丈的船有62艘。他们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
永乐六年9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2000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打败了他们。永乐九年6月,郑和把俘虏献给朝廷。明成祖赦免了他们,释放他们回国了。这时,交趾(今越南北部)已经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永乐十年11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追到喃渤利(今苏门答腊岛北部班达齐亚)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于永乐十三年7月回国。明成祖非常高兴,不同程度地奖赏了将士们。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30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而郑和也快老死了。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感言
本文出自《明史》,记载了郑和出使西洋的事迹。郑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永乐三年(1045年),明成祖朱棣为搜寻建文帝下落,宣扬国威,派遣郑和、王景弘等出使西洋。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虽然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和开展海外贸易,但在客观上也宣扬了明王朝前期国力的强盛,密切了海外各国同明王朝的外交关系和经济联系。同时,郑和下西洋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友好往来的纽带,是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开辟于汉代,魏晋唐五代时持续发展,宋元时期伴随着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达到空前繁荣。其时,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当时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清代则趋于停滞和逐渐衰落。郑和下西洋是由朝廷组织的远航,正值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的时期,虽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但是由于明王朝施行海禁,在郑和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乃至近代史上再也没有过这样的盛况,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近乎消亡。
历史在向前发展,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倡议的提出不是复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是超越近代海洋型全球化。它提出的背景在于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推动中华文明转型,同时打造包容性全球化。本质上,中华文明是内陆文明,海洋文明发育不充分,这也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比较内敛、追求自我完善、伦理至上的农耕文化形态。反观当下,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竞争的新热点,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可以说,21世纪,人类将进入海洋工业文明新纪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也推动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内陆文明向陆海文明的转型。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效应。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可谓古丝绸之路的中国化、时代化,体现了中国的担当。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所代表的互联互通,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推动实现真正的“包容性全球化”,让全球化普惠而均衡,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也是开创21 世纪地区与国际合作新模式。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这句话提示我们,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有利于中国海权的拓展和海洋权益的维护。可以说,与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贵在“21世纪”:中国将一贯坚持古已有之的历史传统,走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不走西方列强的扩张、殖民、与海洋霸权的老路,而是主动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对外合作环境,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福祉。如今,这一合作蓝图从提出到建设已近五载。五年的苦心孤诣、五年的扎实推进,为世界提供了一项充满中国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对于中国与世界更深层次的互动,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