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云岭漫步
云岭漫步
作者:赵建峰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2012年第5期 日期:2013-10-29 浏览次数:7098
皖南泾县西北部,有处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好地方——云岭。云岭山、四顾山两相对峙,夹着这片狭长的土地。飘带般的叶子河绕云岭而过,将两山间的十多个村寨连在一起。云岭,这座云中雾里的山峰,见证了当年新四军艰苦抗战的每一个日日夜夜,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鱼水情深的故事,人称“新四军摇篮”。
司令部旧址——种墨园、大夫第
从泾县县城驱车西行20多公里,就抵达了云岭镇。今天的云岭,早已远离了烽火硝烟,一切都是那样安宁祥和,静静地守护着新四军将士沉睡的英灵。抬头远眺,我豁然明白,新四军军部移驻于此的地理原因再明显不过:这里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洼的丘陵半山区,地形复杂,落差悬殊较大,绝对是易守难攻。当年,新四军军部司令部及参谋处、秘书处分别设在罗里村的“种墨园”、“大夫第”两幢地主宅院。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也分别在这两幢宅院居住、办公。
“种墨园”原是陈冠群的宅院,建于清末,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为什么会叫“种墨园”呢?据该院后人介绍,陈冠群的祖辈曾是一名清朝秀才,他希望子孙们一个个都能够成为有作为的文化人,本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理,故名“种墨园”。宅院由三进47个房间和一座小花园组成,整体呈船形,一条小溪终年不息地从东侧流过,使这座宅院酷似一艘顺流而下的巨轮。1938年8月2日,身为章渡区区长的陈冠群,主动让出自家宅院并带领地方绅士、老百姓在锣鼓声中欢迎新四军。叶挺军长即迁此居住、办公,直至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奉命北移,才离开此地。1939年二三月间,周恩来到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曾下榻在叶挺军长的办公室。副参谋长周子昆、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作曲家任光夫妇等都曾在此居住、办公。
“大夫第”建于清末,系云岭罗里村地主陈福骥的宅院,它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据说,清朝后期腐败,买官卖官比较盛行,陈福骥的祖上是一个大商人,南京、芜湖、杭州等地都有商铺。过去有一种“刑不上大夫”之说,于是他就花钱捐了一个“大夫”的官名,所以他的宅院就命名为“大夫第”。当年,项英副军长即在此屋左侧楼房底层居住、办公,参谋处设在此屋厅堂。1939年下半年参谋处迁至“种墨园”,秘书处遂搬此办公。军部秘书长兼秘书处负责人李一氓亦迁此屋左侧厢房居住。此厅堂还曾作过机要科成员宿舍,办过机要员培训班及作过军部阅览室。
“种墨园”和“大夫第”之间原本还有一处宅院。为了保证参观司令部旧址的连贯性,让“种墨园”和“大夫第”连起来,1997年新四军组建60周年之际,于此建筑了“云岭碑园”。园内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新四军将士、社会知名人士、国际友人为新四军及纪念馆题词碑刻60块,还有杨尚昆、乔石、李瑞环、宋平、粟裕、姬鹏飞、迟浩田、张震等领导人及外国友好代表团的参观留影。
军部修械所旧址——关圣殿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第二站到达新四军军部修械所旧址。这座参天翠柏掩映中的古建筑,原本是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关圣殿,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关圣殿坐东南朝西北,正门朝向正对着云岭陈氏村落入口处。
传说很久以前,对面的云岭山头上压着一个魔蛟,每当发水之时整个村庄都淹没于洪水之中,村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后来有一位老神仙路过这里,告诉村民只有在村口修建一座庙宇方能镇住此蛟龙。在他的指点下,村民建造了这座关圣殿,从此云岭陈氏村落再也没发过洪水。
走进关圣殿,回首便看到一座花戏楼,木雕彩绘琳琅满目。每当陈氏家族修谱、过社、过节时就在这里演出。戏台两侧的墙壁上还保存着历代修殿宇的义助碑,石碑上日渐剥落的文字折射出关圣殿悠久的历史。穿过天井就是关圣殿的大厅,中间为神龛,有关公像,两边有小神龛。1939年至1940年,新四军小河口兵工厂的分支机构修械所设于此处,负责修理皖南新四军的枪支器械。那些修理枪支弹药的简陋设备至今仍摆放在关圣殿的后厅,墙壁上当年新四军宣传抗日的多处标语依稀可见。
突然,一张吴运铎的合影映入了我的眼帘。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曾在此工作。时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的他,带领职工因陋就简,自制土设备,扩大枪弹生产,主持设计了当时很有名的马尾子手榴弹、枪榴弹等。“两弹”的诞生,在枪支弹药极其匮乏的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皖南几次敌众我寡的战斗中,如汀潭战斗、泾县保卫战、繁昌保卫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教育了好几代人。仔细回想,吴运铎应该算是我知道的第一位新四军战士了。早在上小学的时候,懵懂中的我就学过他写的《劳动的开端》一文,那时总觉得有个瘦弱的挑煤小孩的身影不时浮现在脑海中,从此我才明白什么是艰辛,也学着他敢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
军部大会堂旧址——陈氏宗祠
离开关帝庙,我们到达军部大会堂旧址。这座典型的徽派建筑原本是云岭的陈氏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道光、光绪年间重修,建筑面积3200多平方米,是泾县最大的祠堂之一,1961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祠堂分为前、中、后三进,建筑宏伟壮观。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期间,这里是召开各种大型会议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大门的石鼓上还留有新四军书写的“抗战到底”的抗日标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此处进行了复原陈列。
走进祠堂,第一进门厅里是一座新四军当年修建的木质舞台,这是根据粟裕大将的回忆复原的。第二进的享堂中部竖立着一座周恩来振臂高呼的雕像。1939年初,时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来云岭视察,在这里作过《目前形势与新四军任务》的重要报告。当时,叶挺军长为周恩来拍摄了一张振臂高呼的照片,雕像正是根据这张照片制作的。
两侧墙砖上清晰的花纹吸引了我,用手轻轻抚摸,竟然发现这座清朝建筑的墙砖上一尘不染。惊奇之中询问讲解员得知,这是泾县当地特有的水磨花砖,青墨色的花纹有的成块,有的成线,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断续有别,各不相同。用它砌的墙更是号称“千年不沾灰”,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绕过享堂到了后进,一座寝楼竖立眼前,这里1985年被辟为陈列馆(老馆)。寝楼下方正中悬挂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题写的“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匾额。陈列馆内布置的是《新四军在皖南》专题展,运用文物、图片、模型、雕塑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示了新四军的光辉历程和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悲壮历史。《新四军在皖南》专题展还获得了2000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
政治部旧址
从罗里村往西行驶2.5公里到达汤村,这里有幢三间两厢双进的民宅,它就是新四军政治部所在地,主要负责当年新四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军政治部旧址分为前后两进,前进建于清末,后进建于民国。两侧厢房为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秘书长黄诚及其他警卫人员的办公室及卧室。政治部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敌工部、保卫部、《抗敌报》编委会等机构,均分布在汤村内的几户民宅之中。
政治部在注重政治思想建设的同时,还广泛发动和武装群众,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政治部曾在此帮助地方分别建立“农抗会”、“工抗会”、“妇抗会”、“商抗会”、儿童团、民兵等各类群众抗日团体,开展抗日宣传、瓦解敌军和减租减息活动。
1938年10月,著名的《抗敌报》在汤村的汤氏支祠内创办,宣传国内外形势,坚持团结抗战,报道新四军抗战业绩。周恩来视察云岭时,还为《抗敌报》题写了报头。此外,政治部宣传部还主办了《抗敌》杂志,总结交流建军、作战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为军队干部和热心于抗战的人士提供有关资料。这一报一刊积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抗日方针,团结教育了广大将士和各阶层人士,成为新四军初创时期东南地区有力的宣传工具。
新四军史料陈列馆(新馆)
新四军史料陈列馆(新馆)位于叶子河南面山地,依山而建,入口设在山北。这项国家红色旅游国债扶持项目、安徽省“861”重点工程,总投资达8600余万元,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陈列展览面积达6300平方米。
整个陈列馆呈台阶型,它与山体紧密有机结合,既像“梯田”,又像一座巨大丰碑。陈列馆主体布置在两座山丘之间的中轴线上,面向新四军军部旧址方向,外墙没有窗户,全部为实墙,这与新四军军部旧址建筑风格相呼应,反映了当地民居的特色,传达出浓郁的徽派建筑气息。
走进序厅,迎面竖立着四位新四军将领——叶挺、项英、陈毅、刘少奇的铜像,头顶一颗巨大的红五星在自然采集的日光下分外鲜艳,描绘新四军十年征战史的玻璃钢浮雕覆盖着整个背景墙,气势恢宏。陈列馆共有四层,利用丰富的文物史料,运用新颖的场景设计、沙盘模型、人物雕像和幻影成像等声光电、多媒体高科技手段,全面、立体、直观地向观众展现新四军从1937年组建到1947年番号撤销,波澜壮阔的十年中,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而做出的突出贡献。参观完之后,笔者依山而下,面对旧址,不禁思绪万千。
新四军史料陈列馆于2011年1月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遇难7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免费开放。陈列馆开放以来,共接待全国各地观众达26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达15.8万人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政治影响。
叶挺桥——军民桥
从新馆参观完毕回到铁军广场,天空洒起了点点细雨。讲解员指着不远处的一座桥告诉笔者,那就是叶挺桥。别看叶子河平日里细流涓涓,清澈安详,与起伏的青山共同构成一幅如画的风景,当雨季来临时,一些简易的小桥,根本无法抵御狂泻的急流。暴涨的河水就会使两岸隔绝。
于是,1939年4月初叶挺与军部领导人商议后,决定在被洪水冲走的木板桥原址重修一座桥。叶挺军长亲自设计好了桥样,由副官处具体负责建造工作。听说要修桥,云岭的老百姓都高兴得不得了,有的进山砍树,有的到河边搬石打桥墩。修桥期间,叶挺军长尽管军务繁忙,但仍一有空就来工地上走走看看,不时地叮嘱大家注意安全。到了第七天,一座长八米、宽两米的木质结构桥完工了,两侧还有扶手栏杆。
叶挺军长兴致勃勃地在桥上题了“军民合作,抗战到底”八个大字。当地群众高兴地赞颂新四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称这座桥为“军民桥”。新中国成立后,云岭人民怀着对叶挺军长的无限敬爱,把这座“军民桥”改称为“叶挺桥”。
如今,70多年过去了,叶挺桥历经风雨,古貌依然。它见证了新四军同云岭人民的鱼水深情,也寄托着云岭人民对叶挺将军的无限敬爱。
前进中的云岭
行驶在云岭的公路上,城镇新貌尽收眼底。一排排崭新的瓦房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显示出云岭人民正前进在奔小康的致富道路上。改革开放以来,老区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发扬铁军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这片红色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云岭镇是著名的药材种植基地,有近千种植物类药材,且产量大。其中,丹皮以丹峰含量高而最为各地厂家青睐。充足的原料,便利的交通,加上合理的“公司加农户”发展模式,为云岭建立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云岭镇境内拥有大量的矿石资源,尤以大理石“泾川白玉”享誉华东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培育了以矿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群,其中碳酸钙产业集群发展速度最快,吸引了众多大型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全镇现有碳酸钙相关企业一百余家,建立了北贡、南山两个工业园区,全力发展以碳酸钙生产和加工为主导的产业。
云岭镇正以“旅游名镇、工业立镇、产业强镇”的新思路不断发展,全力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唱响新四军品牌;全力筹备组建泾县云岭经济开发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使旅游与工业迅速腾飞。新时代的舞台上,云岭镇将以经济繁荣、文明富裕的崭新面貌,迎接四方来客。
采访结束,雨越下越大,噼里啪啦的雨滴声,打破了这片红色土地的宁静。烽火硝烟消散,军号声声远去,未曾远去的是新四军在云岭留下的精神财富,他们的光辉形象永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