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纪实》 > 将星追踪 > 咬定青山不放松——陈毅横刀跃马凭驰骋
咬定青山不放松——陈毅横刀跃马凭驰骋
作者:欧阳青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纪实》2013年第6期 日期:2013-10-30 浏览次数:6990
红军时期的陈毅(1928年8月)
早年生涯
天资聪颖“陈刷板” 弱冠赴法工读生
陈毅自幼天资聪慧,尤其在言语、文字方面有秉赋。5岁时读私塾,因读书认真,入塾几个月,从未挨过老先生毛崇芝的板子。毛崇芝学问渊博,以管教学生极严而闻名乡里,他常让学生“背书程”,他念课文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学生就得接着背下去,三次接不下去便要挨戒尺。陈毅后来回忆道:“小时候,我记忆力很好,读书三遍就能背诵。”9岁时,陈毅和胞兄陈孟熙到成都锦官驿初等小学学习。家里还为陈毅兄弟请了私塾老师,在放学后教他们《诗经》及唐诗宋词。
10岁时,陈毅和陈孟熙被母亲送回乐至乡下外婆家寄读,塾师陈玉堂为当地清末民初的名士。他专门向陈毅传授诗词音韵方面的知识,并教习对联、诗词,这便是陈毅日后能够出口成章的缘由。
12岁时,陈毅在锦官驿初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华阳县德胜乡高等小学。校长冯湛恩是成都有名的古文学家,人称“冯刷板”,意即其作文像油印刷子刷制得一样快捷端正。陈毅学习格外努力,作文进步很快。有一次作文比赛时,他将同样的题目连作7篇,荣获全校第一名,冯校长高兴地夸他是“陈刷板”。
15岁时,陈毅考入了成都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不到半年退学。后去报考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熊克武办的讲武堂,但数学考试不利,名落孙山。
18岁时,陈毅和胞兄陈孟熙双双考取官费留法生,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征途。他的18岁生日就是在那艘开往法国南部名城马赛港“麦浪号”的货船上度过的。
在巴黎,陈毅一边进入由蒙达尼公学专门为勤工俭学生开办的法文补习班学习法文,一边到近郊克里西门外施奈德公司所属的一个分厂做工。他从钳工车间的杂工做起,既打扫卫生,又搬运货物,后来提升为技术工人,充当油漆工和制图员,工资从每日12法郎增加到18法郎。但好景不长,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新经济危机的爆发,法国工人大批失业,陈毅也于1921年初被解雇出厂,不得不靠华法教育会每天发的几个法郎艰难度日。在此期间,有文学秉赋的陈毅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但因失业后生活难以为继,他的“文学博士”梦也不幸破灭了。
1921年初,近20岁的陈毅参加了工学世界社,开始读《共产党宣言》,并被书中深刻的分析、新鲜的提法所吸引。很快,他参加了蔡和森等领导的留法勤工俭学生为“争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而掀起的著名的“二二八”运动。此后,陈毅又参加了周恩来等领导的有旅法各界代表300余人与会的第一次“拒款大会”,大会反对的是北京政府以滇渝铁路和两粤铁路的建筑权作交换条件,并以全国50年的印花税、验契税作抵押,向法国政府秘密商借3亿法郎以购买军火的不法勾当。8月,周恩来等人领导第二次“拒款大会”,陈毅全天忙碌着用白话文起草宣言、通讯,为拒款斗争的完全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9月初,中法两国政府旋即采取报复措施,停止发放留法学生的维持费。陈毅和赵世炎等147名勤工俭学的学生集会反对,陈毅执笔起草《宣言》和《通告》,呼吁各地勤工俭学生成立同样团体,以期互相联络,得到积极响应。
9月21日,陈毅和蔡和森等被校方勾结法国军警押解到附近的一个旧兵营里囚禁起来。10月14日,中法两国反动当局又以“过激党”、“宣传共产主义”的罪名,将陈毅等104名留法勤工俭学生押上“波尔加号”船,强行遣送回国。期间,同学们在船上组织了一个“被迫归国留法勤工俭学生团”,蔡和森、李立三、陈毅等20余人被推举为干事会成员。11月23日傍晚,陈毅等人在大洋上颠簸40多天后,驶抵上海港。
1924年底,陈毅和友人在西山脚下租了房子,成立了名为“斗千社”的文学团体。不到3个月时间,陈毅即以笔名“曲秋”发表了5篇作品,引起了北京文坛的注目。从此,他开始了频繁的文学创作活动,以实现做文学家的夙愿。1925年元旦,陈毅又与三五个好友创办了半月刊《燕风》。此后,每期都有他的文章。同年春,陈毅又在学校与几个同学发起组织了“西山文社”。这时,“斗千社”因经费不足而倒闭。初秋,党组织决定调陈毅到中共北京地委工作,同时兼任北京学生总会的党团书记,并让他以共产党员的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担任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相应职务。从此,在文苑中初露锋芒的陈毅中止了自己的文学工作,成为一个职业革命者。
在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任职期间,陈毅有幸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此时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北京分会负责人的李大钊。
1926年5月,李大钊派陈毅到四川军阀杨森部工作。但此时,杨森参加国民革命的态度却暧昧起来,竟同时接受了北洋政府的“四川省长”之职。李大钊遂给陈毅介绍了从苏联回国并代表陈独秀的朱德。陈毅和朱德彼此说明了身份之后,决定共同做杨森的工作。9月上旬,英帝国主义动用舰炮制造“万县惨案”,陈毅和朱德迅即赶往杨森军部,敦促杨森截击英舰,并拟好通电,以杨森的名义发向全国,控诉英帝国主义的严重罪行。
10月前后,陈毅经中共重庆地委安排,去达县川军田颂尧部胡翼旅任党代表。不久,在重庆与刘伯承相识。刘伯承是奉中共中央之命,回川负责军事运动的。不久,陈毅参与了顺(庆)泸(州)起义的组织工作,并准备担任起义军的政治部主任,起义军的总指挥为刘伯承。
不久,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事变,公开“分共”叛变革命,中央军校被张发奎编为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8月2日,教导团随张发奎“东征讨蒋”。4日行到九江时,陈毅的身份已经暴露,不能再留在教导团,决定星夜去南昌。
8月上旬至中旬,陈毅和特务连连长萧劲先在抚州,后在宜黄,两次追上起义军。周恩来与参谋团诸同志交换意见后,分配陈毅到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团指导员,并笑着对陈毅说:“派你干的工作太小了,你不会嫌小吧。”陈毅爽朗地回答说:“什么小不小哩!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武器我就干。”
后来,陈毅随第二十五师及第九军留守三河坝地区,由第九军军长朱德指挥。两位老战友再次相逢。10月,起义军主力兵败潮汕,朱德指挥的4000余人的留守部队也损失过半。在面对强敌的危难关头,朱德在广东饶平县茂芝镇全德学校召开干部会议,表示要继续战斗下去,陈毅坚决拥护。
10月下旬,到赣南安远县的天心圩时,部队只剩下800多人,团级干部只有第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陈毅和第七十四团参谋长王尔琢,而朱德是第九军军长,大家对他不太熟悉。陈毅认为一定要树立朱德的权威,使他成为南昌起义部队余部真正的主心骨。在天心圩,陈毅不断地向大家宣传说:“朱军长是老党员,1922年就入党了。你看师长跑了,党代表走了,团长走了,参谋长也走了,朱军长他还不走,我们应该拥护他!”
此时,陈毅如果去上海、北京、四川,都有很好的出路,但他坚决留在队伍里,拥护朱德,实现自己“只要拿武器我就干”的诺言。作为唯一的团级政工干部,陈毅协助朱德做了大量稳定部队的工作,功不可没。
如果说,朱德在革命最黑暗的时刻挽狂澜于既倒,为保留革命火种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陈毅则作为朱德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挺身而出,屡立功勋,并在日后成为在军内资历和地位很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之一。
1933年,陈毅(右)与刘玉堂(开国少将)在宁都合影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中共中央任命项英为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领导留下的红二十四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陈毅革命军旅生涯中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开始了!
1935年3月初,危急的形势迫使项英、陈毅等不得不决定部队分9路向赣南、闽西、东江等地突围。他们作为司令部所在的一路,是最后突围的。匆忙中,他们被迫埋掉电台,烧掉密码。从此,陈毅和项英等人同党中央失掉了联系。他们刚一出动,就遇到敌人的阻击,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分散行动,沿着崎岖的山路,改向赣粤边突围,并于3月下旬艰难地到达大余东南的油山,先后与赣粤边特委、赣南军区、少共赣南省委等机关率领突围的部队会合,加上油山游击队,共1400余人。于是,陈毅和项英等决定在油山建立根据地。
以大余岭的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区,包括江西省的信丰、南康、赣县、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和广东省的南雄共10个县的部分地区,中心区域在信丰、大余、南雄3县的毗邻边界。此处地势险要,宜于游击回旋,成为红军主力长征后的南方游击区之一。
分散的游击战争环境相当残酷:强敌数十倍于我,清剿是梳篦式的。部队不能住村庄,只能用树枝茅草或竹子搭棚隐蔽,后因棚子目标大,就改用雨伞,或在雨布四角钉上绊子,挂在树上,既遮露挡雨,又携带方便。在游击战术上,部队主动采用兜圈子、挺进游击和袭击动作,打击弱小之敌,以便对付国民党军的清剿。
在反清剿斗争中,最困难的莫过于缺乏药物。6月,陈毅胯部伤口复发化脓,行走困难,只好抹点万金油,1个月后脓穿了,伤情稍好了些。可到了9月,腿部又化脓,待脓穿时,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疼痛,将腿捆在树干上,叫人拼命往外挤脓水。结果不但挤出很多血水,同时竟还挤出两块碎骨头。随后,陈毅让人在扯好的白布条上抹万金油,用竹签一点一点地塞进伤口,就这样,他的伤口居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游击队因长期活动在山上,吃饭成了一大难题。有一次,陈毅与敌人突然遭遇,跟随他的警卫员被打散,他自己则躲在茅草丛里。第一天,他把随身带的盐拌和着山上的糯米草(江西老表喂猪的饲料)嚼一嚼咽下,第二天就饥饿到无力去沟边取水,只好静静地躺着,好在第三天终于被寻找他的游击队员救了回去。
常言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1935年10月,已叛变投敌的中央军区原参谋长龚楚,竟带着国民党军30多人,化装成红军游击队,来到北山的天井洞一带,破坏赣粤边特委领导机关,造成30多名游击队员牺牲。项英、陈毅等听见枪声后迅速转移,使敌人的围捕阴谋未能得逞。
1935年冬,陈毅在回忆摆脱叛敌、冒险翻越赣南大余与粤北南雄的大梅关那个九死一生的夜里时,感慨万千,得诗《偷渡梅关》:
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
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
生性乐观的陈毅,与战友们描述劫后余生的情景时是这样说的:“当时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在仙人岭石坳里稍事休息,大家头朝广东,脚向江西,躺下一会儿就睡着了。醒来后我风趣地说:我们真了不起呀,一身压着两个省呢!说得大家都开口笑了起来。”
陈毅手迹《梅岭三章》
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陈毅等人规定了反清剿战斗的原则:不是盲目地有仗就打,而是有目的地打;要打能扩大政治影响的仗,打能发动群众的仗,打能得到物资补充的仗;不打硬仗,坚持“赚钱就来,赔本不干”,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为便于不识字的游击队员记忆,陈毅和项英把游击战战术编成歌诀:
团结群众,配合行动;支配敌人,自己主动。
硬打强攻,战术最忌;优势敌人,决战要避。
敌人正面,力量集中;攻打费力,又难成功。
敌人侧翼,力量虚空;集中兵力,坚决猛攻。
驻止之敌,施行袭击;行进之敌,采用伏击。
动作突然,敌难防范;不行火战,白刃来干。
行迹飘忽,敌难追踪;死板不动,挨打最痛。
胜利要快,进攻进攻;保守主义,革命送终。
1936年春,困境中的陈毅,仍不忘用诗来记述赣南的残酷环境,赞叹远征的红军主力渡过金沙江的革命斗志:
走石飞沙大地狂,空山夜静忽闻狼。
持枪推枕猛起坐,宛如当年在战场。(《油山埋伏》)
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夜夜转战车。
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
微石终能填血海,大军遥祝渡金沙。
长夜无灯凝望眼,包胥心事发初华。(《野营》)
在回忆反清剿时,陈毅写道:“在敌人‘清剿’紧张的时候,断粮是常有的事,这时就来了个‘靠山吃山’,吃竹笋、吃野菜、吃杨梅、吃各种野水果。有时还可以打野猪,打山鸡,或者干脆抓蛇吃,好在山是大山,只要胃口好,吃的东西总不愁的。比方马蜂的蛹,就是一种美味……将幼虫搞下,拿来一炒,跟蚕蛹一样香脆。做汤吃,白得像牛奶。夏天,山里的田鸡很肥,晚上弄个松光,一照一大堆,又可以对付几天了。”
1936年,陈毅始终在赣南五岭山脉一带率部作战,其时危机四伏,条件极度艰苦。8月26日正值自己35岁生日,陈毅写下了感情真切的生日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成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从上面的诗中看出,陈毅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忘自己面临的困境,更赞颂主力红军脱险后的雄姿,还深深瞻望革命未来的成功。
1936年11月,陈毅身负重伤,弹尽粮绝,被困在赣粤交界的梅岭树林草莽之中长达20多天。外有国民党军队重兵围攻,内有叛徒告密陷害,在九死一生之际,他思虑难以脱身,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绝笔”: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首藏在衣内的“绝笔”诗,充分表达了陈毅面临绝境坚持到底以及对革命至死不渝的赤胆忠心。
1937年5月,搞兵运工作的陈宏被捕后叛变,敌人设下圈套诱捕项英、陈毅。陈宏来到梅岭,谎称党中央派人带来了重要指示,要项英、陈毅到大余城南饭店里会面。为防万一,陈毅坚持自己前往大余城接头,让项英留在梅岭等候消息。在进城的路上,陈毅左思右想,觉得事情不那么简单。进城后,他立即发现有诈,即绕道返回梅岭。果不其然,陈宏带着国民党军队包围了梅岭。项英听到游击队哨兵鸣枪报警,迅即冲出草棚脱险。午夜时分,陈毅与隐蔽在茅草丛中的项英等人会合后立即撤离。
11月中旬,陈毅带着项英的信亲自到达湘赣边游击区,让他们转变思路,与国民党军合作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听了陈毅对国内形势的分析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介绍后将信将疑,怀疑他是“叛徒”,于是把陈毅送到省委。省委书记谭余保虽觉得陈毅的话有道理,但联想到前几天国民党军曾沿着陈毅所走的路搜过山,便也怀疑他是“叛徒”,于是把陈毅绑起来,并准备杀掉他。陈毅严厉地对谭余保说:“杀掉我,你们要犯大错误。”“你是共产党员,就不能枪毙我;你是土匪,就枪毙我。”于是,谭余保派交通员下山到吉安红军游击队弄清真相,当听了交通员的汇报并看了连夜带回的文件后才知道错了。他赶紧给陈毅松绑并赔礼道歉。陈毅非但不恼怒,反而对谭余保说:“你是个坚决的老革命,是个好同志!……今天我们要赶快下山。”不久,这支游击队下山集中。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对项英、陈毅及各游击区军民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业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全军授衔时,曾在陈毅等人领导下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各游击区的干部,领中将衔以上的将领有:元帅陈毅;大将粟裕;上将叶飞、钟期光、傅秋涛;中将:卢胜、刘培善、张藩、林维先、饶守坤、黄火星、梁从学。
陈毅后来回忆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抗战奇谋
不久,粟裕亲自指挥,在镇江西南韦岗伏击日军旗开得胜。陈毅兴奋地赋诗一首:
弯弓射日到江南,
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及其所率部队9000余人由皖南泾县云岭地区奉命转移至长江以北的抗日前线,途中遭国民党顽固派以近10倍兵力的堵击、围攻,导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经8昼夜血战,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捕,军长叶挺下山谈判被国民党扣押,政治委员项英下落不明。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并将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统一编入新四军序列,共编7个师和1个独立旅,计9万余人。
陈毅和刘少奇临危受命,既感压力不小,更觉责任重大。上任伊始,陈毅即在军部驻地盐城发表就职演说,决心统帅全军,誓与日、伪、顽战斗到底。很快,中央军委来电明确指示,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打破敌顽夹击,着重巩固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津浦路以东的基本根据地,并大力经营苏南,发展皖中和鄂豫边区的游击战争……陈毅与刘少奇一起并肩携手,力挽危局,迅速展开了华中敌后抗战抗日、击伪、反顽斗争。
1939年3月,周恩来在皖南与新四军军部领导人合影。
左起:李一氓、袁国平、粟裕、陈毅、王集成、周恩来、邓子恢、项英
严惩汉奸李长江 毛主席致电祝贺
1941年2月13日,国民党军鲁苏皖边区游击军副总指挥李长江竟在泰州率部公开投降日军,成了货真价实的汉奸。
2月17日,陈毅与刘少奇正式签发了《讨伐李逆长江命令》,兵分三路,拉开了新四军战史上著名的讨李战役帷幕。第一师主力沿海(安)、泰(州)公路向西进攻。在取得姜堰和苏陈庄等战斗胜利后,19日拂晓,三路大军向泰州猛进,傍晚直逼泰州城下。李长江见状,惊魂四散,急令部队凭借工事拼死抵抗,等待日军增援。20日凌晨3时许,王必成的中路军破东门而入泰州,陶勇的右路军从西门突入城内,锋芒直逼李长江司令部。李长江见大势已去,急忙换上便衣,潜出泰州,落荒而去。此役,新四军大胜,共俘李部官兵5000余人,并争取了李部两个支队战场起义。2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致电重庆的周恩来,祝贺陈毅讨李战役的胜利:“李长江叛变,陈毅率新四军讨伐,20日占领泰州,俘获人枪数千,李率数百人西窜,逆部有两个支队反正。望广为宣传。”
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刘少奇和陈毅决定坚决保卫苏北根据地,坚决保卫盐城,打出新四军军部的军威!陈毅经过思考,决定暂避敌军重兵压境的锋芒,军部和主力先跳出包围圈:以第三师第七旅于建阳、湖垛和秦南仓之线,打击由射阳、兴化方向来犯之敌;以第八旅主力于东沟、益林和盐城以北地区,牵制由陈家洋南下之敌,并监视顽军韩德勤部的行动;以第一师第二旅位于盐城以南地区,阻止敌由东台北犯;以第一师主力在苏中地区牵制当面之敌,配合盐阜区军民进行作战。
1941年7月10日,新四军军部撤离盐城,向阜宁以西的陈家集转移。10天后,日伪军1.7万余人由东台、兴化、射阳和陈家洋出动,闪击盐城。攻进城内后,发现是一座空城。南浦气急败坏,遂下令对盐城周围地区进行清剿,并控制水陆交通要道,实行分割、封锁,在水网地区使用特制装甲汽艇搜索,寻歼新四军军部和主力部队。然而,“捉迷藏”、“兜圈子”、打游击,是陈毅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练就的拿手好戏。南浦经过十几天的连续搜索,连新四军的影子都没找到,自己的部队却疲惫不堪,消耗日增。与此同时,新四军各部遵照军部命令,实施机动作战,大量歼灭和消耗敌人,并利用自制触发式和引发式水雷,击毁敌装甲汽艇多艘,把南浦气恼得暴跳如雷。
8月9日晚,按照新四军军部的统一部署,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各部从仪征、扬州、泰州、如皋、南通、射阳等纵横几千里的战场全线反击,锋芒直指各日伪军据点。新四军各部密切配合、互相策应,使敌顾此失彼。
在1个多月的反扫荡中,陈毅指挥新四军共作战130余次,歼敌3800余人,击沉敌汽艇30余艘,彻底粹碎了敌人的疯狂扫荡。
陈毅接到第四师的报告后认为:韩德勤为了其自身利益,愿意与我方秘密合作,以力图保住其江苏省主席的位子;如能秘密合作,韩就不会再要求蒋介石派部队东进;只要韩德勤在,国民党别的派系想争江苏省主席的位子比较困难,也就不会派主力东进。这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是有利的。于是,陈毅立即向中共中央报告,建议与韩德勤订立协定,并迅速将韩释放,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准。陈毅连夜赶到半城,立即同意让韩德勤的电台与重庆及国民党军第三战区恢复联系。
3月31日,陈毅会见韩德勤。他首先阐明了合作抗战的基本主张,讲了山子头事件的起因,接着说:我方对“韩主席”坚持敌后抗战采取帮助态度,即使今后局势演变,不幸有大规模磨擦发生,也力争与“韩主席”保持友善态度。韩德勤看到陈毅不计前恶,深为感动,说:彭(雪枫)、邓(子恢)与陈军长之表示,均坦白诚恳,贵党贵军确有顾全合作的诚意,对本人的优待,至为感激。韩德勤承认说:陈军长多次托人向我示意,我认为彼此无商讨余地……故未理会,现在想来,这也是我的错。韩德勤同意陈毅关于要以地方的相融来争取国共全局好转的看法,表示要遵照去做。然后,双方议论了一些具体事项。
二人会见之后,陈毅决定将韩德勤释放。对此,韩德勤甚为满意,确定由韩的参谋长吕汉劲代表其“副总部”,彭雪枫代表新四军,双方商谈签订了《合作抗日的协议》。韩德勤提出借钱,陈毅当即答应送给他8万元。宴后,韩德勤带着由新四军发还的人枪编成的两个连队及电台,由新四军礼送出境。
界河战斗后,陈毅召集参战的团以上干部开会,动员再战。他朗声讲道:“山是老子开,树是老子栽,谁敢来摘果,叫他把枪放下来!”陈毅以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新四军保卫人民胜利果实的决心。
11月11日,中共中央致电陈毅、黎玉:“庆祝你们歼灭吴化文的胜利。”此后,陈毅奉命指挥第二纵队、第八师和新赶到的新四军第七师等部,沿津浦路向南发动攻势,至12月中旬,攻克滕县、韩庄等地,共歼国民党军2.8万人,受降日军4000余人,控制铁路200余公里,迟滞了国民党军北进,保卫了山东解放区。
1947年5月,陈毅和粟裕珠联璧合,在鲁中孟良崮上演了一出歼灭蒋介石嫡系王牌的经典好戏。粟裕巧妙地提出了“猛虎掏心”的战法,主张从敌战斗队形的中间楔入,切断整编第七十四师与其左右翼的联系,将其干净彻底地消灭掉。陈毅大声叫好,说:“我们就是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他们当即定下方案:围歼整编第七十四师,活捉张灵甫。不过,张灵甫自恃是蒋介石的嫡系王牌,狂妄之极。他要采取“金钩钓鱼”战术,把陈粟的主力吸引在光秃秃的孟良崮上,等到主力到达,再反包围全歼共军。果然,在围歼整编第七十四师的会战中,华野打得并不轻松。战斗到白热化时,张灵甫残部拼死向新四军阵地反扑,企图杀开一条血路来;而其援军的炮弹也已落到孟良崮山脚下。面对十分严峻的战场形势,陈毅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孟良崮拿下来。他在电话里命令一线攻坚部队:最后突击的时刻已经到了,你们打掉一千;我给你们补一千,打掉两千,我给你们补两千。谁打下孟良崮,谁就是战斗英雄!最终,经过4天激战,华东野战军一举将国民党军精锐“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七十四师全部歼灭,该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蒋介石闻讯后,哀叹七十四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名震五洲,意义非凡。毛泽东称赞说,歼灭整编七十四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此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创造了在敌重兵集团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战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陈毅满怀着喜悦的心情,诗兴勃发,挥毫写道: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我军个个是英豪,反动王牌哪得逃。
暴戾蒋朝嗟命蹇,凄凉美帝怨心劳。
华东战局看神变,陕北军机运妙韬。
更喜雨来催麦熟,成功日近乐陶陶。
1947年陈毅(中)和华东野战军将领
战役第一阶段,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4个纵队和华野2个纵队从西面发起攻势,保障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战役期间,为统筹全局领导,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同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陈、邓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以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时,陈毅先命令华野特纵将主要炮兵用于打黄维,保证战斗的胜利。接着,又令华野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各纵队将在双堆集地区缴获的重装备全部交给中野,为后来第二野战军建立起特种兵纵队奠定了基础。
战役第三阶段,粟裕指挥围歼杜聿明集团时,陈毅等曾给杜聿明写了劝降信,要他们不要作无谓牺牲。
如果说,粟裕指挥战役像工笔画和素描,细致入微、大胆出奇、笔法创新、高潮迭起,那么,陈毅指挥战役则像国画大写意,汪洋恣肆、浓云泼墨、线条粗犷、苍劲有力。陈毅元帅杰出的军事天赋与过人的文学修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斯人已逝,精神不朽!
作者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