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六安红色历史的三个鲜明特征
六安红色历史的三个鲜明特征
作者:周芷帆 周邵年 韩建平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1-10-19 浏览次数:7261
六安地处大别山腹地、安徽省西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六安市金寨县时指出,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这是对六安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六安地处大别山腹地、安徽省西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六安市金寨县时指出,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这是对六安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总书记为什么会对六安有这样高的评价呢?
六安历史红的时间早
六安历史红的时间早,是指马克思主义在六安的传播时间早。早在20世纪初,这里就涌现了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革命的种子就在这里开始萌芽。1905年2月,陈独秀和寿县人柏文蔚等创立的岳王会,是近代史上安徽省最早一个带有政治性的革命组织,它比中国同盟会创立的时间还早6个月。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里就开办了“六安三农”,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15年,当陈独秀高举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旗之时,六安人高语罕、刘希平、沈子修纷纷响应。
1920年10月,徐狩西在金寨燕溪小学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2年,在李梯云、漆德玮牵头组织下,笔架山农校成立了“青年读书会”。1923年5月,曹蕴真、薛卓汉、方运炽等发起组建了“马克思学术研究会”;同年6月,杨溥泉等成立了“马氏研究会”。1924年冬,陈绍禹回乡组建了“豫皖青年学会”,团结豫皖边区的100多名进步知识分子,后来很多会员都成为革命骨干,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鄂豫皖的传播。在一个地处偏远的大别山区,那么早就出现这么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在全国是非常少见的。
六安历史红的历程长
六安历史红的历程长,也就是持续时间长。在党的领导下,六安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从1929年立夏节起义算起,21年革命武装斗争持续不断;从1920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算起,30年革命红旗不倒。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红军队伍的重要发源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一共爆发了三次大的革命武装起义。第一次是黄麻起义,发生在湖北。第二次是立夏节起义。1929年5月6日农历立夏节这一天,金寨西部地区十几个点同时爆发武装起义。当时的金寨西部地区属于河南省商城县管辖,所以历史上又把这次起义称为商南起义。立夏节起义是鄂豫皖边区最成功的一次起义,起义胜利后,立即组建了红军队伍并创建了革命根据地。
在立夏节起义胜利的鼓舞下,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又先后成功地发动了大大小小的武装暴动10多起,史称六霍起义,它是鄂豫皖边区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武装起义,也是大别山区爆发的第三次大的武装起义。从时间节点来看,它从1929年的5月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二年4月,持续12个月;从地域范围来看,它是以六安、霍山为主要区域的。
六安地区两次武装起义成功后,先后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和第三十三师,创建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和皖西革命根据地,后来与鄂豫边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为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一直坚持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长达10年之久,在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中位居第二。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国共两党合作领导抗日的指挥中心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先是迁到安庆,再迁到六安,最后迁到金家寨。卢沟桥事变后,金家寨就成了国共两党领导安徽乃至大别山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在此期间,坚持在皖西进行三年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改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在新四军的序列里装备最好、人数最多。1938年5月12日,四支队在巢县蒋家河口打响了新四军敌后抗日第一枪。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实施战略反攻的重要战场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发生了两大历史事件:皮旅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在这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斗——张家店战役,取得歼敌一个旅的重大胜利,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住脚跟”奠定了基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先后建立了33个县级民主政府,牵制了国民党军近乎一半的兵力,就像一把尖刀插在敌人的心脏上,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
六安历史红的程度深
六安历史红的程度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红色宣传深入人心
1920年1月,高语罕主编的《白话书信》是安徽省最早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本教材。金寨人编写的《豫皖青年学会会歌》《妇女赶快要觉醒》《八月桂花遍地开》《劝郎当红军》等大量文艺作品,以及报刊《火花报》《鲜花报》《红旗报》等,都广泛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成为人民和革命军队的重要精神食粮,有力地推动了苏维埃政权建设。金寨汤家汇当年不仅有红日剧团、红日报社和红日印刷厂,还较早地创办了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
2.党团组织广泛建立
六安地区较早地建立了中共党团组织。1922年,曹蕴真、徐梦周和鲁平阶组织成立了“二三同志的党组织”,1923年他们又成立了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这是安徽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受中央直接领导。后来还成立了中共六安特支、中共皖豫特支等等。1924年10月,詹谷堂、袁汉铭在汤家汇成立了笔架山农校党小组,这是金寨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不久,扩大为党支部,它将革命的火种撒向鄂豫皖三省的城市和农村。
大革命期间,皖西籍党员先后在金寨、商城、罗田、固始等地建立了党团组织,培养了一批有献身精神的革命骨干,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
3.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主要表现在“四多”:
一是党员干部人数多。据统计,截止1924年底,全国的共产党员仅有994人,安徽省40多人,而六安籍的就有30多人。到1928年底,全国的共产党员发展到4万人,安徽省党员数1323人,其中六安籍的767人;1928年9月《中共安徽干部一览表》中显示,当时全省有干部87人,其中51人是六安籍(不含原商南地区的党员干部)。
为了培养军事和农民运动骨干,党组织先后派周维炯、漆德玮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到广州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初创和大革命期间,六安有13人进入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习,136人进入黄埔军校1—4期学习,30多人进上海大学学习,还有20多人到苏联留学, 这在安徽乃至在全国都是少有的。这些外出求学的青年人,后来都成了安徽乃至全国革命的骨干。
二是参军拥军人数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六安人民积极支援前线,他们不仅捐物资、救伤员、送情报,还把儿女送去参军作战,送子当红军、送郎去参军的事迹不断涌现,正所谓“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六安是人民军队的组建之源、发展之源、血脉之源,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是诞生的红军队伍多。在六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先后组建了15支主力红军队伍,仅金寨一个县就组建了12支成建制的主力红军队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3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在这里茁壮成长……
201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新的军改,陆军序列由18个集团军减少到13个集团军,其中6个集团军与当年的六安红军部队有渊源、血脉关系,他们的源头在六安。
四是造就的军队将才多。从六安地区走出了全国36位军事家之一的许继慎。上将洪学智,中将徐立清、林维先、陈先瑞、皮定均等,知名红军女战士林月琴、汪荣华、周东屏等。这里一共走出了108位开国将军,占全省130位的85%,占全国1614位将帅的6.7%,其中,上将1名,中将11名,少将96名。
在全国十个将军县中,六安地区就有2个,一个是金寨县,拥有开国将军59人,是中国第二将军县;另一个是原六安县,拥有开国将军34人。六安也因此被称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