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史林新叶 > 信仰的力量——读陈毅诗作《青松》的三重境界
信仰的力量——读陈毅诗作《青松》的三重境界
作者:陈磊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1-12-17 浏览次数:7406
2019年元月6日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陈毅同志逝世47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研读陈毅的诗作《青松》,来表达一份敬意!
2019年元月6日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陈毅同志逝世47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研读陈毅的诗作《青松》,来表达一份敬意!
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
第一重境界:知行合一的人生
这首诗,说的是一种信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倔强,是坚守,是抗争,是大勇;“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是自信,是坚韧,是阔达,是大智。古往今来,这类明志守高洁、看透身后事的抒怀之言还有不少,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人身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是一样情怀。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一首诗不朽传世的基础。许多人都认为,这首诗是陈毅一生的写照,是用生命践行一种信仰,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历史上,陈毅也曾几度“雪压青松”却“挺且直”,比较著名的有两次:
一次是新四军历史上著名的“黄花塘事件”。
1943 年新四军开始了整风运动,也许是因为政治家的敏锐,也许是从井冈山到瑞金再到三年游击战的得失成败中悟得的睿智,陈毅一开始就说:“希望不要把整风变成整人!”
但事实还是给了他狠狠一击。今天我们读饶漱石给他定下的十大罪状,可能会哑然一笑:“第一,在历史上,陈毅一贯反对毛主席;第二,陈毅一贯地对抗中央;第三,陈毅一贯地反对政治委员制度,不尊重政治委员;第四,工作不负责,办事拖拖拉拉;第五,轻视工农干部,偏袒知识分子干部;第六,对新四军七个师亲一部,疏一部;第七,陈毅封建主义思想严重,嗜好下棋、写诗这类封建士大夫恶习;第八,主观主义严重,说话办事,不调查研究,凭印象瞎表态;第九,官僚作风严重,不愿意深入到炮火连天的部队去指导工作,只愿作水中浮萍,在离军部较近的部队走马观花;第十,个人主义严重,好大喜功,夸夸其谈。”
带着这“十大罪状”,陈毅惆怅地远赴延安出席党的七大。在那里,他遇到毛主席。毛主席一见陈毅,就开门见山地说:“如果你谈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谈华中抗战的经验,那很好,我可以召集一个会议,请你谈三天三夜。至于与小饶的问题,我看还是不要提,一句话也不要提。关于这件事,华中曾经有个电报发到中央来。这电报在,如果你要看,我可以给你看,但是我看还是暂时不要看为好。”他还开导陈毅“凡事忍耐,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这次事件的最后,陈毅做了一个自我批评,毛主席发了一个电报,言明陈饶之争属工作之争,陈有功,且当年闽西毛泽东和陈毅之争“正确解决,不应再提”,就此告一段落。
另一次,就是文革了……
陈毅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风骨,至今让人肃然起敬。最终,他跟随了一生的领袖毛主席,抱病临时决定参加了他的追悼会,那句“陈毅是个好同志”,无疑是春泽万物的浓浓暖流,消融了他生命之树上的所有积雪。
所以,这首诗成为了他的写照,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他在文革中的明志之诗,其实这首诗是他写给一位“公子”的……
第二重境界:高山流水
这位公子叫张伯驹,与袁克文、张学良、溥侗并称为民国四大公子。
张伯驹的父亲当过直隶总督,开过银行,是袁世凯的舅子。张伯驹身上却少有权欲、物欲的基因,倒是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文物收藏品鉴,堪称专家;诗词歌赋,佳作连篇。张伯驹的夫人潘素也是传奇人物。两人相守一世,不离不弃。
“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故宫里的许多文物珍品都是他捐赠的……
张伯驹曾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才子儒将一相逢,定有佳话传千秋。
据说陈毅与张伯驹是在1957年的一次文物展览会上认识的,陈当场称赞说:“先生保护国家文物之举令人敬佩,带头献给国家,能唤起民族的自豪感。先生诗词亦有北宋风度啊。”前一句,是作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感怀,这后一句就是惺惺相惜的“他乡遇故知”。此后,两人便品茗对弈,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无话不谈。可惜不久,一场“反右”运动来了,张伯驹在劫难逃。
这种时候,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胸怀和境界。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不落井下石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更别说什么仗义执言了。但是,陈毅颇有几分古侠之风。1960年,陈毅老友、吉林省委书记于毅夫赴京开会。陈毅对他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张伯驹,目前境遇不太好,吉林省能不能给他安排一下工作?”于毅夫立即吩咐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安排。1961年,张伯驹受宋振庭之邀,到吉林省博物馆工作。临行前,陈毅送给了他们夫妇一卷东西,嘱咐到长春后再打开,这便是陈毅写的这首《青松》。
我们可以想象,张伯老此刻是怎么样的感怀?受宠若惊之余,将自己所剩的全部书画共计30多件,全部捐献给吉林博物馆作为觐见之礼。其中宋朝杨婕妤的《百花图》,是我国现存的古代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一直被张伯驹视为最后的精神慰藉。这难道不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豪迈?
“文革”中,“公子”和“元帅”都没有逃脱挨整被批的噩运,但两人的友谊却日久弥新。
1972年1月10日,八宝山,陈毅追悼会上,放着张伯驹手书的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据说,苍劲古朴的字迹吸引了毛主席,他老人家一句“写得好”,张伯驹便从“黑户”转回北京。
第三重境界:人间正道是沧桑
陈昊苏在回忆父亲陈毅时说:“父亲是一个悲剧型的英雄。富有献身精神。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勉励同志们要当失败的英雄。红军长征后,他在南方的穷山恶水中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在胜利后,他告诫战友们要经得住糖衣炮弹的袭击,‘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他们这些老一辈革命家,都有一种殉道者的情怀,是悲剧型的英雄。即使在文革中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仍保持着坚强的革命信念,与人民有着血肉的联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为信仰生、为信仰死,就是一种殉道,这是世间最难得的!
陈毅之后,第九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说了这么一番话:“我的信条就是独立思考,我心里是怎么想的,我认为就应该怎么讲。我是一个孤儿……我1947年找到了党,觉得党就是我的母亲,我是全心全意地把党当作我的母亲的。所以我讲什么话都没有顾忌,只要是认为有利于党的事情我就要讲,即使错误地处理了我,我也不计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恢复了我的政治生命,同时也可以说是焕发了我的政治青春,我始终相信我会得到我们党的正确对待。我就是有这么一个特点,或者说我是力求这么做的”。
上述这两段话,可以用来诠释《青松》这首诗更深一层的内涵。历史发展、时代进步是需要付出种种代价的,曲折、弯路都在所难免,要相信历史最终是公正的,所以对待历史要包容,因为“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