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史林新叶 > 三次对中央军委“斗胆直呈”
三次对中央军委“斗胆直呈”
作者:颜东岳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2-01-10 浏览次数:6955
将“向南北扩展”改为“内线歼敌”、将“外线出击”改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将“渡江南进”改为“暂缓渡江”。
将“向南北扩展”改为“内线歼敌”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要求新四军“必须将占领地段向南北扩展,创造出有利于打运动战的战场”,“将创造战场的任务当作战略任务”。
12月11日,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根据中央军委新的指示作出津浦路作战部署,指令粟裕部队投入津浦南段进行大的战略破击。
但粟裕从战略全局及其发展趋势考虑,提出在南北两线各组织一个战役:在南线组织高邮邵伯战役,攻克并控制高邮、邵伯、泰州一线,创造未来自卫反击作战的战场;在北线组织陇海路东段战役,使华中与山东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创造华东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在战略上配合作战的广阔战场。这个符合全局利益、华东战场实际的战略构想,得到了中央军委同意。
粟裕在兵力不占优势情况下,运用“转三阙一”的战法,顺利攻占邵伯,经过一夜一天激战胜利攻克高邮,迫使驻扎的日伪军宣布投降,打破了蒋军“开锁进门,长驱直入,直捣两淮”的企图,大大改善了华中南线战略态势,为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场条件。陇海路东段战役于1946年1月11日晚发起,经过3昼夜激战,新四军又控制了陇海东段铁路线300余里,使华中和山东两大战略区连成了一片。
将“外线出击”改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
1946年夏,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指挥大部队进攻解放区。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提出以山东、晋冀鲁豫和华中三支野战军进入国民党统治区作战,实行外线出击的方针,并指示华野主力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
接到命令后,粟裕从敌我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后认为,各主要作战方向应充分利用内线歼敌的有利条件,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并指出苏中与淮南作战相比,苏中之敌较弱,向中央军委建议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建议,对原定战略计划进行了重要调整。
粟裕以苏中解放区为依托,乘敌人正在实施战略展开之际,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首战宣泰、再胜如南、三战海安。
7月27、28日,陈毅两次电示要求粟裕逐渐向西转移。但粟裕认为华野主力使用方向关系全局,建议到苏中参战,集中兵力大量歼敌,并使用了“斗胆直呈”的措辞。
中央军委复电接受粟裕建议。新四军于8月10日成功发起李堡战斗,随后取得攻黄救邵胜利,彻底打破了蒋介石三个星期解决苏中问题的美梦。
将“渡江南进”改为“暂缓渡江”
1947年底,蒋介石为改变战略上的被动地位,调整部署,调集重兵于中原战场,国共两军在中原地区形成拉锯状态。
1948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粟裕渡江南进。粟裕则认为应当暂缓渡江。毛泽东接到粟裕电报,经与陈毅研究,仍坚持渡江南进的主张。
粟裕依据军委的要求在加紧组织准备南进的同时,经过深思熟虑,放下个人顾虑,于4月18日以个人名义致电中央军委和华东局,报告主力暂不渡江南进而留在中原作战的构想。理由为:一是中原地区地势和交通既便于敌人互相支援,也有利于我军实施机动作战;二是中原黄淮地区的新解放区已有初步基础,且背靠老解放区,可以及时得到人力物力支援,而渡江南进既无根据地依托,连续作战将遇到很大困难,减员必大又无法得到补充。粟裕表示:“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
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研究粟裕的电报后,一致同意粟裕的建议,并决定由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和代政治委员,从而拉开了中原会战的序幕,并改变了中原战局,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