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感怀新四军 > 荡气回肠抗日山
荡气回肠抗日山
作者:傅宁军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2-01-12 浏览次数:6907
绿意初萌的早春时节,我和朋友来到连云港赣榆县境内的抗日山。抬眼可见山顶上的纪念碑高耸入云,钢枪、刺刀、炮弹、手榴弹的造型质朴威严。
绿意初萌的早春时节,我和朋友来到连云港赣榆县境内的抗日山。抬眼可见山顶上的纪念碑高耸入云,钢枪、刺刀、炮弹、手榴弹的造型质朴威严。之所以尤为珍贵,是因为它设计与锻造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由这一带的军民一边打仗一边完成的。纪念馆记载:抗日山始建于1941年7月,次年8月2日竣工,此后多次扩建与修缮。陵园墓区有751座烈士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忠骨,塔碑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既有新四军、八路军等中共抗日将士,又有参加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与国民党爱国将领。
“捍国不惜身,伟名诸同志;寰宇播英名,千古传青史。”朱德总司令悼诗镌刻其间。听党史专家介绍:抗日山竣工日,赣榆全县举行民祭,四面八方百姓扶老携幼潮水般涌来,给抗战英灵送行,纪念碑前战将云集,罗荣桓、黎玉、陈光、肖华、陈士榘等含泪祭陵。滨海区党委书记兼政委符竹庭主祭。祭毕,符竹庭握着肖华的手嘱托:“抗日山有我三千将士,我死请葬我于侧。”
此后不到一年,符竹庭就又在此送别亲爱的战友。1943年春天,新四军三师党委遵照中央指示,派一批团以上干部组成干部队到延安学习深造。赴延安学习的干部队一行50余人,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分别担任正副队长。3月17日,彭雄、田守尧率领干部队,化装乘船辗转去延安。船行至连云港附近小沙东海域,突然遭遇日军巡逻艇。彭雄等急中生智,诱敌上船检查,把日本兵推到水中。双方在海上血战,从上午7时战至晚上7时,一条木船抗击三艘快艇,短枪手榴弹抗击步枪机关枪,敌我各伤亡数十。危急时刻,伤员并排匍匐船头,仍不放下手中的武器。日军巡逻艇上时时传来劝降声,彭雄坚定地对干部队的战友说:“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打下去!”田守尧下令将携带的文件销毁。大家互相鼓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且行且打,船夫中弹牺牲。黄昏时分,日军巡逻艇败退。干部队得以脱险,改在小沙东登岸。此时潮水猛涨,田守尧率众人涉水上岸,不幸被海水吞没。彭雄因伤势严重,也壮烈牺牲。
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抗日山祭奠烈士英灵
惊涛拍岸,大海呜咽。彭雄是江西永新人,1929年在井冈山投奔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初,任红四军参谋长,后曾任红一军团七师师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参谋长,参加过平型关大战。1938年1月,任八路军路东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鲁南、鲁西、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田守尧是安徽六安人,1931年参加新安集暴动,随军参加红二十五军西进陕甘“千里长征”,曾任第二二三团政委和第七十五师、第七师师长,参加了鄂豫皖反“围剿”斗争,在平型关大战中身负重伤。皖南事变发生后,黄克诚所率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1941年2月,彭雄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兼苏北军区参谋长。田守尧任新四军第三师八旅旅长兼苏北盐阜军分区司令员。他们是屡建战功的著名抗日名将,年龄相近,牺牲时刚满29岁。
举行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前,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和副师长张爱萍写了挽词,高度评价彭雄、田守尧烈士的功绩和品格。黄克诚的题词是“: 彭雄、田守尧两同志为我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员,对党忠诚,作战坚决勇敢,战争与工作经验均极丰富。此次海上遇敌,奋勇指挥作战壮烈牺牲,真是重大损失。……彭、田及遇难指战员英勇果敢、顽强作战的精神,永垂青史,作为后死者之模范。”张爱萍的题词是“: 追悼彭、田同志,就要学习彭雄同志作战的勇猛精神!就要学习田守尧同志为革命斗争十余年的坚决精神!”
浙江省德清县东风小学学用《铁军》
仍然是由符竹庭主祭。也许战争的严酷,早已让他们锤炼了舍生忘死的意志。符竹庭15岁时就告别家人当了红小鬼。队伍开拔那天,双目失明的奶奶拄着竹杖送出村口。穿上军装起始,符竹庭就发誓,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他曾跋涉两万五千里,也曾在平型关战役中担任主攻,身经百战,有勇有谋。担任滨海区政治主官后,符竹庭与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并肩与日伪军作战,在危难中壮大了滨海抗日根据地。他和陈士榘亲率突击队攻坚,占领了日伪军“蚕食”滨海区的前哨阵地赣榆城,生俘伪旅长以下官兵2000余人。延安《解放日报》重点报道“赣榆大捷”,称为新四军以极小代价换取极大胜利的成功范例。1943年11月26日,日伪军惨败后恼羞成怒,派兵偷袭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黑林乡马旦头村。在与日军援兵遭遇战中,符竹庭身负重伤,流尽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年仅31岁。
依据符竹庭生前的遗愿,他的遗骨安葬于抗日山上,与昔日战友为邻。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为符竹庭题《挽词》:“十六年的革命生活,未曾有一日放下杀敌武器,历尽险山恶水,万里长征,艰苦奋战,坚持敌后,其忠于人民革命事业,弥久愈坚;果敢顽强,英勇壮烈;确是我黄帝子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一年半前符竹庭的铿锵誓言,犹在肖华的耳畔轰响,没想到却是一言成谶。符竹庭牺牲后,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千里奔丧,站在抗日山上热泪奔涌,他为身先士卒为国捐躯的老战友致悼词:“纪念烈士,我们任务有三,第一报仇!第二报仇!第三报仇!”将军的哀痛声音令在场的军民动容,山上山下激起了一片怒吼:“报仇!报仇!报仇!”
我默念着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名字。彭雄、田守尧、符竹庭……这些新四军将领,这些前赴后继、舍身取义的不朽英灵,牺牲时何等年轻,虽身经百战,名扬八方,却只有29岁、31岁,他们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我在抗日山肃立,仿佛整齐响亮的呐喊仍在耳际缭绕,如地火喷涌,如波涛翻卷,至今能听到那铿锵有力的历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