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 许光达在淮南
许光达在淮南
作者:张锦连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2-02-17 浏览次数:7070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11月19日生于湖南长沙东乡萝卜冲,1925年5月在长沙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许光达
我的家乡在安徽淮南。1968年春,我穿上军装,入伍来到南京军区坦克三十五团,从一名装甲兵战士成长为团级指挥员。当时的军委装甲兵司令员是开国大将许光达,他对装甲兵的建设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部队有很高的威望。我转业回到淮南后,通过研究党史军史,发现许光达早年曾在淮南从事兵运和农运工作,与淮南有着不解之缘。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11月19日生于湖南长沙东乡萝卜冲,1925年5月在长沙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受党组织委派考入黄埔军校五期炮科。1927年7月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直属炮兵营任见习排长,驻地是江西九江。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许光达获悉后,便与几位战友一起奔赴南昌,被编入第二十五师七十五团二营五连任连长。黄埔一期校友孙一中任该团团长,同期同科同学廖运周任参谋,与许光达搭挡的五连党代表则是黄埔四期的廖浩然。
为了保存革命武装,起义部队南下广州。南下途中,二十五师担任后卫,而七十五团又是师的后卫。9月10日,七十五团抵达粤东大浦镇附近的三河坝时,遭强敌钱大均装备精良的3个师1万余人的围堵。七十五团将士孤军奋战,奋勇还击,因敌众我寡,伤亡惨重,部队被打散。激战中,许光达、廖浩然两人负伤。许光达忍着伤痛,冒着枪林弹雨,将伤势比自己严重的廖浩然背下火线,由当地赤卫队将他们一起转移到大浦以北10公里的茂芝前村老乡家里隐藏,治伤。待廖浩然伤势好转后,两人从汕头乘轮船至上海。时值年终,两人在上海找党无着,身无分文,衣衫褴褛,幸得廖浩然堂叔廖梓英相助,安排食宿,提供川资。许光达又将廖浩然从上海护送到安徽凤台廖家湾(今属淮南市田家庵区)。一路上,许光达对廖浩然精心照顾,历尽艰辛。对此,廖浩然全家乃至廖氏族人无不感激涕零,他们将许光达留住月余,盛情款待。
不久,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上了井岗山,实现了“朱毛会师”;而周恩来则奔赴上海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在上海设立收容所,收容南下失散官兵。众多失散官兵在上海经过学习,一些人奉命回到家乡从事农运,有的则通过特殊关系到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兵运。1927年底,在上海相聚的廖运泽、廖运周、孙一中,孙天放等人,由廖梓英推荐并经中央军委批准,来到孙一中的家乡安徽寿县从事兵运工作,协助柏文蔚创办学兵团。这时已在廖家湾的许光达和廖浩然积极响应,前往参加。
1928年2月6日(农历正月十五),学兵团在寿县公学举行成立大会。孙一中被任命为学兵团团长,孙天放为副团长,廖运泽为教育长,许光达和廖运周等均为教育副官,廖浩然等为队官。全团学员504人,分设4个中队。团部设在寿县中学,团内成立中共特别支部,支委会由薛卓汉、孙一中、曹广化、许光达、廖运周5人组成,许光达和廖运周负责宣传和组织工作。特支由中共安徽省临委直接领导,工作和行动受(上海)中央军委指挥。学兵团从思想教育到军事训练,从课堂教学到野外学习基本上仿照黄埔军校的做法,团内不仅有党组织,还有共青团组织。学兵团成立不久,特支就发展了一批新的党员,全团党团员达120多人。许光达、廖运周等还与寿县秘密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城内成立了临时工会、学生会,并领导工厂和茶房工人为提高工资而举行罢工斗争。每当学兵团出操,官兵们头戴草帽,脚穿草鞋,步伐整齐,队伍雄壮,歌声嘹亮,气势昂扬,常常引来众人观看,在千年古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兵团还多次举行集会游行,大张旗鼓地宣传革命道理,一时间,茶馆饭店、街头巷尾常见人们议论国事,古城内外革命氛围日趋浓厚。
由于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下,寿县的形势必引起反动势力的警觉与忌恨,加之学兵团举行集会游行和演讲时,又出现一些过激言行,尤其是后来为执行省临委“准备武装暴动”的错误指令而购置枪弹事发,授人以柄,蒋介石获悉后对柏文蔚施压。身处逆境的柏文蔚不得不将孙一中团长“撤职”,并对学兵团进行“整顿”,让廖运泽、许光达、廖运周等“自动撤离”。
离开学兵团后,许光达等在省临委安排下,赴寿县城外周郢孜孙一中伯父家,参加寿县县委改组会议,会议决定撤销小甸集特别支部,与原寿县县委合并,成立新的寿县县委,许光达、廖运周、孙一中等均为县委委员。
会后,大约在这年7月间,按照会议决定,许光达、廖运周等到廖家湾开展农运工作,许光达由廖氏长辈廖元翘等安排在廖家湾小学任教,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从事秘密工作。许光达和廖运周等首先把廖家湾原有党员廖多丰、廖庆寿、廖多继、廖多源、钟多友等,以及从学兵团撤出来到廖家湾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中共江淮支部,隶属于凤台县委,廖运周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许光达被任命为支委。不久便发展廖家湾小学校长廖梦麟、教师廖耀西,裁缝廖传哲及进步青年廖多友等一批新党员,江淮支部党员人数达30余人。
江淮党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很快在周围20多个村庄成立了农民协会。为了对贫雇农加强教育,许光达和廖运周一起编写通俗易懂的宣传提纲,由小学教师帮助手抄和油印散发到各农协小组,还请谢大辫子和秦大辣子两位老雇农现身说法,算帐对比,进行阶级教育。由于许光达只身一人,衣着俭朴,村里人常与之调侃,戏称其“光蛋”。之后,许光达觉得“光蛋”称呼颇有意思,便根据谐音更名为光达,从此不再使用原名。
在这期间,党支部支持农会与地主豪绅谈判,要求给雇农增加工钱。谈判破裂后,党支部又和农会一起,领导和组织廖家湾及其周边的杨庄、肖郢、大东岗、石头埠、蔡家岗、姚家湾、钟郢孜等几十个村庄的500多名雇农,于当年农历六月六日举行罢工,史称廖家湾“六六罢工”。罢工坚持到第10天时,终于迫使地主豪绅答应了农会提出的条件,罢工取得了胜利。但这时许光达、廖运周等人的身份暴露,不宜继续就地活动,遂由组织安排离开了廖家湾。
后来,许光达奉父母之命回乡完婚。1929到洪湖地区参与组建红六军。从此,许光达在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转战各地,施展才干,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街。
将军军务之余,常念叨廖家湾,视廖家湾为第二故乡,希望有生之年能回廖家湾“探亲”。不幸的是在“文革”中(1969年6月)将军被迫害至死,回第二故乡“探亲”成为终生遗憾。
2005年6月,许光达之子许延滨将军偕夫人来到廖家湾村,对当年廖氏族人对父亲的关怀和支持表示感谢,说父亲生前常对家人念叨廖家湾,说廖家湾是他的第二故乡……临别时,许延滨向大伙赠送了夫妻俩签名的由国家邮政局发行的许光达大将邮票首日封,作为纪念。
世事沧桑,许光达早年在淮南从事革命活动,距今已91年了。如今,淮南廖家湾革命纪念馆已建立,许光达将军在当地的革命经历是该馆展示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军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淮南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