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昔日农民暴动地 今朝乡村示范点——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请水寨调查报告
昔日农民暴动地 今朝乡村示范点——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请水寨调查报告
作者: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岳西县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赵建峰 来源:《铁军》2013年第9期 日期:2013-11-06 浏览次数:7318
请水寨村风光
在岳西县城南面10公里处,有一个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秀丽小山村,几十座红顶白墙的小别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脚下。人们走到这里时,总是伫立观看,流连忘返,赞不绝口。这里就是著名的请水寨农民暴动发生地,原本贫穷落后,最近几年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探索其中的奥秘,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岳西县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组成“昔日根据地,今日新农村”课题组,对这里进行了专题调查。
忆往昔峥嵘岁月
岳西县响肠镇请水寨村,背靠岳潜高速公路,面向105国道,距响肠镇两公里。说起请水寨村,人们并不陌生,它因主峰有一口长年不干涸的请水井而得名,更因为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请水寨农民暴动而名闻遐迩。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白色恐怖遍于国中。中共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正确方针。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鄂豫皖地区先后爆发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1929年底六霍起义爆发后,中共安庆中心县委指示潜山县委适时举行暴动,以策应六霍起义,并先后派出军事干部金赤、凌霄等到潜山,协助潜山县委工作。潜山县委按照安庆中心县委的指示,决定于1930年2月初在请水寨举行农民暴动,由王效亭任总指挥。
1930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四),千余农协会员以拜年为名到请水寨集中。2月4日,王效亭等领导人赶到请水寨,立即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举行武装起义,并将原来的秘密武装和部分起义群众组建为中国工农革命军潜山独立师,王效亭任师长,陈履谦任党代表,凌霄任参谋长。这是安庆地区第一支工农武装。后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是红军创建时期鄂豫皖边区四大主力红军之一。
请水寨暴动后,红军与国民党正规军和地主民团共作战30余次,先后消灭了20多个民团,镇压了300多名土豪劣绅,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在潜山的统治基础,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请水寨暴动开辟了以天堂地区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扩大了党和红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锻炼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将革命的火种撒向了大江南北,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览今日农村新貌
请水寨暴动是鄂豫皖边区四大农民起义之一,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是它所创造的“与时俱进,不屈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却留在了这块土地上和广大人民的心中,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请水寨村人民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响应党中央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安徽省委建设美好安徽、美好乡村的号召,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昔日的根据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了一曲曲崭新的篇章。
家家住有小别墅 户户相通水泥路
三年前,这里村民住房低矮破旧,道路高低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厕所猪圈露天,蚊蝇嗡嗡乱飞。用水是“哪里有水哪里用,卫不卫生靠老天”。
为了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请水寨村抓住修建岳潜高速公路的良好机遇,采取以下重大举措:
一是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统一设计,建造村民集中居住区。目前,已拆除危房270间,新盖村民住房198幢,均为漂亮的两层小别墅,占总户数的91%,人均居住面积达40平方米。里面有客厅、饭厅、卧室、厨房、卫生间、洗浴室、储藏室等;席梦思、彩电、冰箱、洗衣机、电灯、电话、卫视、网络等先进的生活设施应有尽有;有些人家还有小汽车和车库。过去人们梦寐以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已经变为现实。
二是加强道路交通建设,着重在村间道路网上下功夫。村间道路建设事关每家每户,直接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为解决这一问题,三年来,该村采取以个人出资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模式,先后修建主干道路1.4公里、次干道路1.5公里、连户道路1.6公里,累计4.5公里,全为水泥路面。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
请水寨暴动纪念碑
三是加大饮用水工程建设力度,彻底解决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为让村民用上卫生水、放心水,新建饮水工程一处,日可供洁净水200立方米。现在,村民和城里人一样,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彻底改变和告别了过去手提肩挑的用水方式。
四是加大三改两建力度,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在净化环境上狠下功夫。至2012年底,已改厨、改圈、改厕100多间,建沼气池80口、垃圾屋2间,另外还摆放垃圾桶78只,配备垃圾车3辆。这样,既净化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废弃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开发节约了新能源。
产业结构作调整 生产条件得改善
过去,这里以种粮为主,产品单一,经济发展不快,群众很难致富。后来,村委会一班人认识到,要使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条件。为此,他们采取了以下新举措:
一是加大水利兴修力度,努力改变生产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彻底根治自包产到户以来水利多年失修问题,在政府主导下,全村共集资30万元,整修河坝500米,清理河道700米,修复堰渠近百处,确保了农田旱可灌、涝可排,旱涝保收。
二是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村委会一班人,立足已有发展基础,依托比较资源优势,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近期发展规划是:立足传统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种植业,计划2013年发展茶园100亩、桑园100亩、瓜蒌150亩。中期发展规划是: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建一座集养殖、垂钓、观光于一体的垂钓中心。远期发展规划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延伸农业发展产业链,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提高村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立足现实特色资源,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劳动力资源、生态资源是该村的两大现实特色资源。该村现有劳动力420人,为了实现劳动力资源效率的最大化,该村每年组织50人外出务工,务工收入年均可达240万元,劳务输出已成为该村当前的主导产业。该村地处请水寨山脚,除了门前少量水田之外,全是山地、林地,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对此,村里把生态农业作为优先发展方向,主打种植牌,发展绿色环保产业。至2012年底,该村已发展高标准茶园100亩、桑园60亩、瓜蒌50亩、板栗150亩、中药材50亩,实现生态经济60万元,人均700元。
四是组建服务组织和队伍,促进各类产业顺利发展。服务不周是制约现时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针对这个问题,该村成立了多个服务组织,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产前、产中、产后遇到的各种困难,促进了各类产业的发展。
文化设施遍村中 红色文化占主导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中,民族前进的每一个印迹都闪耀着文化的光芒。一个地区也是如此。为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该村切实加强了文化建设。
至2012年年底,该村已购置各类图书2000册,设置了阅览室。新建文化休闲广场一座,面积1300平方米,增建绿化草坪250平方米,植树1100棵。广场内展示了新农村建设成就和远景规划等。
在广场西侧新建了长26米的红色文化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介绍了请水寨暴动的经过以及在请水寨暴动中牺牲的著名革命英烈的事迹,把过去只能在烈士纪念馆中看到的红色史料文化,第一次搬到了村墙地头。村里建立了微型广播站,经常播送红色歌曲,传颂革命故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主旋律。
此外,他们还开办了农家书屋,吸引鼓励群众到农家书屋学习充电。同时还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倡导尊老爱幼、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所有这些,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使人们受到光荣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人们净化了灵魂,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了建设美好乡村的热情和干劲。
生活水平节节高 幸福指数大提升
建设社会主义美好乡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增强居民的幸福感。经过三年的建设,该村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效果。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238元,比2009年提高1500元,增长53.5%。村民拥有小汽车9辆、货车(含拖拉机)9辆,摩托车203辆。村民拥有手机435部,电脑21台,摄像机3部。
在加强社会保障建设,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方面也卓见成效。至2012年底,村里已有822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16%;517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年领取养老金39600元,初步实现了“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美好理想。绝大多数村民都感到现在生活幸福安康。
看红色基因传承
请水寨村为什么在短短三年内就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原因和经验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这里是革命老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红色基因的传承,在适宜的条件下,它就会开放出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的每一个人都浸润在红色文化之中。80年后的今天,请水寨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在无数革命先烈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党的宗旨,建设着美好乡村。
红色文化墙
共产党员、革命后代王钜明,是请水寨暴动领导人之一王俊的继子。为了请水寨的建设与发展,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辞去合同工,自筹路费,几上省城,先后争取资金数十万元,修建了通往山里的柏油公路,开设了经销店、加工厂,架通了高压线,办起了花岗石板材厂。30多年来,王钜明为了请水寨的发展奔波操劳,流血流汗,不仅不要工钱,连差旅费也不向村里报销一分钱。他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有人说,王钜明有精神病。他笑而应对,总是说:祖辈为革命献出了四条生命,我这个革命后代,为了家乡建设做点牺牲算什么!
通过对岳西县响肠镇请水寨村美好乡村建设的调查,我们深感这里是“昔日根据地,今日新农村”的优秀典型,值得在全省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