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将帅传奇 > 反“清乡”时是连长——记原总参装甲兵部顾问姜守仁
反“清乡”时是连长——记原总参装甲兵部顾问姜守仁
作者:黄朱清 责任编辑: 来源: 日期:2022-07-01 浏览次数:7347
姜守仁,1922年生,南通人。1940年,姜守仁任南通县石港区的区队长、军事股长。翌年3月,他去了四分区军政干校集训3个月,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习结束,分到县警卫团八连,开始当指导员,很快转任连长。
受访时的姜守仁
寻访新四军老兵,好几位提及一个人:姜守仁。
姜守仁居住北京,电话联系过,家人回话,老人在住院。其子姜晓冬,有一天来电话,说他爸出院了。于是,记者赴京找到复兴路上的一个军队大院,访问这位新四军老兵。
姜守仁,1922年生,南通人。1940年,姜守仁任南通县石港区的区队长、军事股长。翌年3月,他去了四分区军政干校集训3个月,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习结束,分到县警卫团八连,开始当指导员,很快转任连长。
1942年至1943年,是苏中根据地遭受残酷“清乡”的特殊时期,粟裕提出“坚持武装斗争、坚持原地斗争”。
八连参与3次反“清乡”战斗,姜守仁今生难忘。
杨家港伏击战。姜守仁回忆,这次伏击战是在1943年七八月间。苏中四地委派一个短枪队来到南通,领队是地委保安处长陈伟达,江苏灌云人,曾是“一二·九”运动领导人之一,他带短枪队下来的目的是要活捉个把日军,从鬼子嘴里掌握日伪军“清乡”的意图和部署,南通警卫团指定八连配合陈伟达的行动。我们经过侦察获悉,一个据点的日伪军,经常去金沙镇领给养,必经杨家港。杨家港是小镇,一条马路东西走向,穿越街区,街东头有一所小学,大路到这里拐了个弯,学校的厕所正对着大街。于是,决定选择这个有利地段伏击敌人。短枪队二三人一个组,佯装成街面店员,有的对账打算盘,有的摇着扇子聊天;八连一排的一挺轻机枪架设在小学厕所里;连队部署一个班野外警戒,负责阻击敌人回撤逃跑;又部署两个班埋伏在大街的两侧。伏击部队统一着便服。战斗部署完毕,一个小队日伪军,在预料中路经杨家港镇时,八连的机枪首先开火。突如其来的枪声,敌人一下子蒙了,慌忙朝街道两旁店铺逃窜。我们短枪队员乘势抓起手榴弹砸向敌人脑袋,拿起驳壳枪击毙顽抗之敌。八连战士迅速出击,他们端起上了刺刀的步枪,与日伪军短兵相接。一位短枪队员抱住一个粗壮的鬼子搏斗,鬼子是机枪副射手,穷凶极恶,另一名战士眼明手快,立马给了这个鬼子一枪,瞬间毙命。杨家湾战斗,把日军小队长桥本击伤,倒在河里淹亡,共毙、伤、俘日伪军10余人,八连和短枪队无一伤亡。
何家桥伏击战。姜守仁回忆说,八连干部战士大多数是南通籍人,熟悉当地的地形和路径,同时经过了反“清乡”斗争的初步考验,对反“清乡”和日伪军开展游击战更加充满必胜的信心。第二年的秋天,连队担任主力,又打赢了何家桥伏击战。何家桥地处南通县兴东镇境内,这里距西亭镇10里路。一次获取情报:日军两个小队和伪军一个排,要从阚家庵去西亭镇,途中必经何家桥。何家桥的桥北是大路,路边住着几户人家,还有买货小店。这里有桥、有河、有店、有路,便于伏击。前一天半夜时分,在严密封锁消息的情况下,八连悄然进入了伏击地带。一排、三排隐蔽在桥北村落,以一个班和一挺机枪的火力担负正面阻击任务,其余5个班从侧面发起突击;二排部署在桥南,主要是对付惊弓之敌可能利用河沿顽抗。另外一个兄弟连队,部署在八连的右侧,配合八连作战。姜守仁清晰地记得,第二天是1944年10月14日,上午八九点钟,日伪军耀武扬威从阚家庵方向向何家桥开进,当敌人进入我们伏击地带之后,手榴弹首先在敌群中炸响。敌人以为遇上了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乱了阵脚,掉头向北逃窜。八连乘胜追击,一班长张志堂冲锋在前,一下子干掉两个日本兵。四班长吴佑铭领着全班扑过河去,在河沟边密集的芦苇丛里生俘一个日本兵。这次伏击战,我方以牺牲1人、伤3人的代价,击毙日军11人,俘虏日军3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和驳壳枪17支。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战果,称何家桥伏击战创造了反“清乡”区歼灭战的辉煌战例。
强攻川港据点。姜守仁回忆,两次伏击战之后,连队反“清乡”士气高涨。1944年10月,八连机动进入通海地区,继续寻找战机打击敌人。川港镇,滨临长江,河道纵横,位于南通县最南端,南通至启东的公路穿镇而过,敌人在这里设了据点,而且是日伪控制通海地区交通线的主要据点之一。这个据点筑有一个三层的大碉堡,里面常驻伪军一个排。为了掌握通海地区反“清乡”斗争主动权,团里决定由八连来拔掉这个据点。据点设在川港镇东端一户地主庄园里,周围有河沟,上面是吊桥。经过预先侦察,连队准备了竹梯、煤油、干辣椒等,制定了强攻、火攻等攻击方案。姜守仁说,八连夜里接近据点,团里部署地方武装协助担负警戒任务。连队的机枪手首先占领平房,登上房顶封锁敌人碉堡的射击孔,掩护突击队员支起竹梯子登上碉堡,向里面扔手榴弹。碉堡易守难攻,伪军发觉遭袭慌乱应战,阻击进攻的新四军。八连一边进攻,一边喊话开展政治攻势。可敌人顽固对抗,拒不投降,直到午夜还没有攻下据点。连队改变战术,在火力围攻的同时,把易燃的干柴杂物堆放到碉堡的下面,浇上煤油,点了火烧,然后再把几十斤干辣椒撒进火堆。顷刻间,油助火势,老高的浓烟直往上窜,烟无孔不入,腾起的烟同时通过射击孔往碉堡里钻,弥漫的烟尘辛辣刺鼻,把里面伪军呛得嗷嗷直叫,不得不从碉堡里跑出来。此战伪排长被击毙,俘虏伪军30余人,长短枪缴获了25支。
年轻时的姜守仁和妻子丁月华
反“清乡”的日子里,姜守仁所在八连,原属南通县警卫团,后来隶属分区特务四团。1944年的年底,该团跟随粟裕、陶勇渡江南下,踏上开辟苏浙根据地的新征程。
1945年2月,姜守仁调入团部机关任参谋。从这时候起,离开八连,惜别了与他并肩反“清乡”的战友。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兴高采烈的姜守仁还多了一份喜悦:南通县把他的母亲领到部队来见面。母子久别相逢,抱头哭了起来。母亲朝儿子全身看了几遍,还是不放心地问:“受伤没有?”姜守仁笑笑:“娘,我命大,不是好好的吗!”母亲说:“你去参加了革命,是死是活,我一直担心揪心。”烽火连天,姜守仁离开家5年了。
访问姜守仁,妻子在一旁坐着,她叫丁月华,比姜守仁小7岁,常州人,1951年参军,1956年转到地方,在二机部、五机部呆过,在工厂做档案工作,1984年退休。两人结婚在1953年冬季,走过红宝石婚,走过金婚,又过了钻石婚,依然相濡以沫。丁月华告诉我们,老伴上个星期刚出院,他总说要把反“清乡”经历写一写。
忆起反“清乡”斗争,姜守仁很怀念几个人。他任连长时,所在团团长是梁灵光、政委周一峰、参谋长殷逸、政治处主任韩念龙,他们大局为重,留在“清乡”区领导抗日斗争。生死之交,情深意重,正是他们指引领路,淬火成长。渡江战役前,姜守仁已是侦察科副科长兼侦察营营长。姜守仁1984年离休,离休前时任总参谋部装甲兵副参谋长、顾问。
姜守仁夫妇与子女们在一起
记者感言 2017年冬天,记者路过江苏如东时,在沿海的洋口看到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中四分区抗日反“清乡”斗争资料陈列馆。进了馆内,就被当年苏中军民同仇敌忾反“清乡”的壮举所震撼。在血腥风雨的抗战年代,反“清乡”运动是不可以忘记的。1941年5月,日军授意汪氏政权成立清乡委员会,由汪精卫任委员长,陈公博、周佛侮为副委员长,7月起,以”军政并进,剿抚兼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手段展开对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清乡”。叶飞回忆说,日寇对苏中的“清乡”,是从四分区开始的,在“清乡”区遍筑碉堡、挖掘深沟、设置数百里长的篱笆,调集重兵和大批特工人员,采取梳篦战术“清乡”,反“清乡”斗争之残酷激烈在全国亦属罕见。面对复杂、艰难的局势,苏中军民与敌人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较量。仅1943年,我苏中地区部队作战624次,毙伤日伪军15054人,俘虏日伪军11949人。在反“清乡”斗争的前沿阵地,姜守仁就是战斗骨干之一。当家乡故土受到日军蹂躏的危难时刻,他走出家门,离别家人,毅然投身革命。20岁的姜守仁,以一连之长加入反”清乡“斗争的浩荡队伍,为祖国为人民赴汤滔火,显现出了炽热的爱国情操和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
已故的南通籍作家、新四军老战士龚德写过一本书叫《三百万颗民族心》,被列为江苏省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推荐书目,这是一部全面描述新四军反“清乡”斗争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开卷把反“清乡”斗争和黄桥战役,概括为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苏中战略区的两件大事。时任新四军一师三旅政委兼第四地委书记、第四军分区政委姬鹏飞同志,在1983年回顾这场斗争时概括了四条基本经验,其中一条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是夺取反“清乡”斗争胜利极其宝贵的精神支柱和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
岁月流逝,记忆却是犹新。抗日反“清乡”的年代已经远去,不过,这场与日伪军开展的惊心动魄决斗给人民共和国留下了宝贵遗产:姜守仁以及数百万苏中军民,无论幸存者还是早已牺牲的烈士们,以血染的风采,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他们救国救民的家国情怀,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忠诚和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