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老兵风采 > 广寒过冬在东方——寻访原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蒲广寒
广寒过冬在东方——寻访原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蒲广寒
作者:黄朱清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2-09-08 浏览次数:7830
广寒,其名蒲广寒。东方,是海南省的县级市,位于海南岛西部。
蒲广寒为铁军杂志题字:铭记抗战历史,圆我中华梦想
广寒,其名蒲广寒。
东方,是海南省的县级市,位于海南岛西部。
蒲广寒的女儿在东方市买了房,过冬,把母亲叫过去住。寻访,我们来到东方。
1926年6月,蒲广寒生于安徽涡阳县。1940年春天,经表叔李晨介绍,她去了边区刚成立的联合中学学习。半年后,分到新四军后方医院当看护员。入冬,天气寒冷,战争环境里,经常陪着新四军伤病员转移隐蔽。夜里要站岗,一个岗哨两支香的燃烧时间,刺骨的风呼呼响,还要高度警惕敌人偷袭摸岗。
面对日、伪军的扫荡和封锁,蒲广寒回忆说,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医疗环境和条件都很差。有时候,伤病员分散安排在老百姓家里,医护人员巡诊换药,需要打扮成农村姑娘,挎个菜篮子或提个拾粪的簸箕,篮子、簸箕上面放菜、放草,把药品藏在下面。在药品和医疗器具少的情况下,土法上马,自力更生。缺少换药用的镊子,就将筷子劈一条缝,中间夹个塞子;没有手术刀,就用剪刀、水果刀代替;敷料少,拿部队被服厂裁剪下来的边角料;换下来带有脓血的纱布、绷带舍不得扔掉,清洗消毒后再次使用;胶布少,在牛皮纸上刷一层胶;消毒灭菌,就用农家的蒸笼来处理。当时,红汞、碘酒等称之“万能”消毒药,还有像阿斯匹林、托斯散,一药多用。由于抗菌类药物奇缺,灭菌条件不好,伤病员的伤口感染率高,有的伤员不得不截肢。蒲广寒回忆,简易手术室用一块布隔着,医生在里面为伤员截肢,传出锯子来回的哧啦声,我们在外面等着,准备把锯下来的残肢拿去埋掉,心里好难过……
蒲广寒在摄像机前绘声绘色讲述抗战经历
烽火年代,蒲广寒难忘是战斗。1941年5月,部队在豫皖苏边区坚持了3个月的反顽斗争,开始战略转移,由津浦路西向津浦路东开进,蒲广寒跟着部队行军。一天拂晓,部队经过夜行军歇脚不到10分钟,遇到下乡扫荡的敌人,双方展开了激烈交战。我先头部队在前面打阻击,掩护医护人员和旅直属队快速前行脱离险境。蒲广寒清晰记得,指导员李青山看到她个头小,把她身上的手榴弹、药包和干粮袋抢过去背。前方枪声不断,头顶上时有子弹飞过的声音,指导员鼓励说,小蒲别怕,低头往前冲,跑到前头就安全了。
穿越津浦铁路,才能到达相对安全的营地。部队经历这次战斗之后,加快了行军转移的速度。蒲广寒回忆,部队经常是急行军,有时一个晚上要走100多里路,我年龄小,为防止行军掉队,被安排在队伍中间。一次,前面传来口令:“往后传,准备过铁路。”大伙一下子兴奋起来,因为他们都没见过铁路是啥样。可是,铁路是日伪军重要交通保障线,把守严密,通过铁路要安静快速。蒲广寒说,通过铁路是在夜里,好想蹲下来摸一摸铁轨,安全需要只能快速跨过去。连续的急行军,脚上起了血泡。每一个人都咬紧牙关,拼命跟上队伍,因为怕掉队,怕掉了队当俘虏。
部队到了津浦路东,蒲广寒调至新四军四师直属门诊所。她难忘所长黄国华、医生胡之敏、郭德庵,是他们手把手培养下,使她提高了医务技能。后来,蒲广寒又回到医院,护理为主,兼顾诊病治疗。每隔一周值一次夜班。轮到值夜班,总是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提着开水壶,从村的这一头跑到那一头,来回送药送水,整夜3次巡诊,风雨无阻。有时实在太累了,常有摔坏马灯,打破水壶的事。
蒲广寒告诉我们,在艰难的抗战岁月,也有欢乐。四师有个拂晓剧团,是师长彭雪枫的三件宝(拂晓剧团、拂晓报、骑兵团)之一。拂晓剧团活跃在抗日根据地,深受军民欢迎。医院特意把剧团的演员韩兰芝请来,教唱歌曲,帮助排演节目。蒲广寒说,她上台演过双人小戏《小放牛》。1942年,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这一年,新四军四师为鼓舞斗志,开了纪念俄国十月革命大会,师长彭雪枫讲了话。会上,蒲广寒等10多位医务人员登上舞台,演出歌剧《十月老人》。时间过去了70多个春秋,她依然清晰歌剧里的唱词:法西斯主义者,是人间魔王,抢走了人间幸福,打碎了人类的希望……
纪念大会之后,四师迎来了长达33天的反扫荡战斗。1942年11月13日至12月16日,驻徐州、睢宁、泗县、固镇、盱眙等地的日伪军,多路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四师主力跳出敌人的合围圈,择机打击敌人。在这次反扫荡斗争中,蒲广寒回忆,医务人员由洪泽湖西转移到湖东,在马坝一带与伤病员一起,分散隐蔽在群众家里,这个村分散安排几个,那个村寄留几个,老百姓把新四军当作亲人,遇到敌人搜查,群众勇敢地站起来说,伤病员是自己的儿子,掩护他们脱险。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蒲广寒随四师直属部队回到津浦路西,驻营濉溪口。医护人员放下行装立即投入排练节目,走上街头、码头,她们喜欢唱淮北小调,“八月呀,十五呀,日本鬼子投了降呀,反法西斯大胜利,我的同胞,全国人民喜洋洋啊”。载歌载舞,欢庆抗战的胜利。
抗战岁月,蒲广寒收获了爱情。丈夫是新四军的干部,一次住院,蒲广寒负责照护他,对方对她产生爱意,接连追她3 年,经师政委邓子恢批准,两人抗战胜利后在江苏淮安结婚。蒲广寒回忆说,我被接到淮安的时候,脚上穿的是芦花和稻草编织起来的“草窝子”,新郎就从部队机关帮她领了一双鞋,借了几床被子,向老百姓借了一间房结的婚。解放战争开始后,四师的大部队撤向山东,小部分留在了苏中。蒲广寒夫妇分在留守部队,活跃在海门、启东、南通一带。
1955年,蒲广寒离开部队,转到了地方工作。
离休前,她时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蒲广寒在住院病房欣喜收到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记者感言 寻访到蒲广寒,实费周折。赴广东佛山采访新四军女兵江惠,她和蒲广寒一个师,同做医务工作,又是同龄,两人互称“大姐”,关系甚密。江惠提议,让我们去采访蒲广寒,并提供了她女儿电话。没想到蒲广寒不在广州,她正在海南过冬。打电话给她的女儿约访,女儿怕老人受访激动而影响健康,婉言谢绝。我们做江蕙女儿的工作,请她帮忙说情。于是,就坐火车通过轮渡琼州海峡抵达海口,又换高铁到达东方市,这里出租车稀少,提着摄像设备不得不坐两轮“摩的”找到了蒲广寒居住的碧海云天小区。
摄像机前,老人精神矍铄,健谈而又煽情。她有三件往事回忆时眼里闪动着泪水:第一件,年龄小参加部队行军的时候,怕她掉队,干部关心她胜似兄弟姐妹。蒲广寒说,那个时候,就怕离开部队,就怕掉队,就怕当俘虏。第二件,部队缺医少药,一个“破伤风”伤员因严重感染而无法治愈,她眼睁睁看着他抽搐死去。第三件,1943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唱的第一支歌没有忘记。蒲广寒激动地说,我来唱一唱,就几句,“共产党开会初成立,地点在上海,党员五十几,为国为民出主意。”2015年10月,蒲广寒为纪念李晨诞辰百年《永远的纪念》一书作序,李晨是她的表叔又是自己女儿的亲家,是他在当年把蒲广寒送到新四军开始了革命生涯。她说,如果说这70多年没有虚度、稍有苦劳和寸功的话,与李晨同志的启蒙、教导和指引以及后来的言传身教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他的引领就没有我的今天。蒲广寒在序里说,曾有个年轻人问过我,你们革命几十年,艰难困苦不说还要经历这么多风风雨雨,值不值得?我说,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事业、民族的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勇敢地面对一切艰难困苦,才能经受生与死的考验,让自己的人生充实、精彩而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