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红色景点 > 永远的丰碑——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巡礼
永远的丰碑——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巡礼
作者:张澍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2-09-19 浏览次数:7511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宜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孙志明等一行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八一建军节前参观了“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宜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孙志明等一行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八一建军节前参观了“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纪念馆座落于苏浙皖毗邻的太华山西麓,在宜兴市太华镇境内。这里是抗战后期苏浙皖边区的革命根据地。1943年底,为贯彻毛泽东的战略方针,新四军陈毅、饶漱石、赖传珠三首长于11月底发出对苏南工作的补充指示,电告王必成、陈铁君、江渭清等十六旅领导,要求他们在苏南太华山周围的长广宜溧太湖地区创造中心根据地。从1944年3月开始,十六旅先后对日伪军开展了杭村战斗、牛头山战斗、长兴战役,泗安战役。其中长兴战役,新四军攻克合溪、水口镇、夹蒲镇、林城桥、丁甲桥等13处日伪据点,日伪军被迫收缩地盘,放弃了鸿桥、白水滩、钮店桥等12个据点,长兴县四分之三的地区、10万余人获得解放。
接着,党中央又以更加深远的战略目光审视苏南这块楔入日伪沪宁杭三角统治中心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于1945年初派遣一师师长粟裕率一师师部以及由陶勇领导的新四军三旅渡江南下,与长期坚持在苏南地区对日寇作战的王必成领导的新四军十六旅汇合,2月5日成立了苏浙军区。军区驻地在浙江长兴槐花坎乡温塘村,与十六旅驻地江苏宜兴太华乡襄阳村仅一山之隔。下辖的4个纵队:原十六旅改编为第一纵队,由原浙东纵队组成第二纵队,粟裕率领的原南下一师部队改编为第三纵队,叶飞率领的南下部队改编为第四纵队,从此开始确立了长广宜苏浙皖毗邻的太华山区成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宜兴市和太华镇历届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对革命史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把这里的红色资源(现存新四军遗址遗迹33处)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2014年,又申请、规划建设了太华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经过近4年的建设和展区的设计布置,一个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布展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已于2018年4月建成对外开展。馆名由原南京军区原司令员朱文泉上将题写。
我们走进宽敞的序展大厅,中央站立着粟裕、王必成、叶飞、陶勇、钟期光等高大伟岸的新四军将领群雕像,以茫茫太华山巨幅竹海画面为背景。在以翠竹苍山为底色的巨幅画面上,“红色太华,苏南小延安”9个鲜红大字格外夺目。
我们在身着新四军军装的纪念馆讲解员的引导下,缓步进入展厅。整个纪念馆除序厅和尾厅外,其他共分6个展厅,分别是万千儿女万千军,一寸山河一寸血;铁血儿女鏖战激,弯弓射日到江南;浴血苏南百战艰,清乡扫荡敌凶残;红色太华小延安,苏浙皖边新发展;血肉长城谁能敌,军民鱼水情真切;千秋万代忆英豪,枪林弹雨何足畏。我们从一张张图片上,一帧帧照片上,一块块展板上,一组组统计数字里,一段段文字说明中,详实地了解苏南抗日根据地,尤其是苏浙皖边区一带根据地抗战中的总体情况。
从1938年年底开始,新四军一支队派遣溧阳县委书记张之宜和陆平东深入三省交界的宜南地区。发展了一批党员,组建了“战斗报社”党支部,五临中学生党支部,建立了中共宜兴工作委员会。1940年3月,周嘉林任宜兴县委书记后,遵照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示,来到太华建立了秘密联络点——合兴饭店。从此打通了苏南与浙西、皖南的交通联络。
在醒目标题“日军暴行御侮抗敌”吸引下,我们强忍怒火看完了以下一组数字和图片:1938年春,日军到与安徽相邻的太华太平村扫荡,看到村上人都躲进山上的竹林里,便上山搜索,见人就开枪,打死了村上陆炳金、王庆娣等30多名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还点火焚毁了全村300多户1000多间房子,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附近见花、茂花、深洞等村庄,也先后被日军烧毁300多间瓦房……
日军的暴行及其反人类的种种罪恶,激起了苏浙皖边区人民的愤怒和强烈反抗。在党的领导下,纷纷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日救亡运动中。特别是在支援天目山三次反顽战斗中,边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在纪念馆一层展厅与二层展厅的楼梯布展装璜上,设计人员可谓挖空心思,利用楼层落差,巧妙地把这里装饰成太华襄阳村襄王岭通往长兴白岩的盘山古道。据地方志记载,这条苏南通往浙西、皖南的茶马古道历史悠久。1945年著名的“天目山反顽战斗”打响后,成千上万的苏南支前民工就是通过这条崎岖的山路向孝丰前线送去粮食和弹药,抬回新四军伤病员。从1945年2月14日第一次战役打响,到6月23日第三次战役结束,苏南地区为这次战役服务的民工达6200余人,运粮畜力上千匹。仅太华山北侧的宜兴龙池区,在区长任伯达的动员组织下,全区十几个乡千余民工和数百匹骡驴抢运物资支前。1943年太华乡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以后,至抗战胜利的两年多时间里,边区人民的支前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声誉之佳,在苏南各抗日民主政府中是少有的。上世纪80年代,江渭清到太华旧地重游时,在他当年任一纵政委时的驻地襄阳村表扬“太华支前工作出色”。三次反顽战斗中任苏南调运粮食指挥部主任的惠浴宇(时任宜溧县长)对太华的支前工作也十分满意,在专题汇报总结中特别表扬“太华支前工作扎实,成绩突出”。
“军爱民,民拥军”,是纪念馆展陈内容的一条主线。1943年10月,新四军十六旅移驻在太华襄阳村没多久,苏皖区党委机关、苏南行署以及野战医院、被服厂、军械修理所等都先后移驻太华各山岕村庄。新四军北撤后的留守江南部队,也在太华山区开展游击战。在与日伪顽和国民党反动派血与火的搏斗中,新四军与边区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军民鱼水般关系的感人故事。
在第五展厅中,有一个《汤大娘一家》的展室,用真人般的塑像和文字说明,再现了汤祖裕和妻子陈盘金与新四军血肉般的亲情:1944年春,新四军女战士苏斌小产了急需休养,汤大妈把苏斌领回家当成自己的女儿,把家中饲养的鸡杀了,熬成汤汁给她补充营养;太滆地区财经分局局长顾良(朱如言)8岁的孩子笑笑和三洲实业中学校长9岁的儿子盛顽强无人照顾,她也领回家精心照看。1945年闹春荒,粮食非常短缺,家中遇到极度困难,汤大妈含泪送走自己的女儿。自己宁愿用野菜和观音粉(白泥)充饥,也没让新四军的孩子挨饿。同时她动员大儿子汤松林参加了新四军,二儿子汤松年也积极从事抗日活动。后来汤松林光荣牺牲。中央电视台去年7月初上映的《亲娘》电影,其亲娘原型就是汤大妈陈盘金。
其实,汤大妈拥军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宜兴人民与新四军真情实感的一个缩影。在展厅展陈的《谈盘龙紧急护送罗司令》《邓槐银勇救新四军指战员》《新四军的干娘邵银妹》《群众护炮》等故事,都用生动事实演绎出军民们在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中,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亲情。
这个纪念馆的另一个特色,是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抢救保存或向观众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抗战史料。在二楼展厅中,有两块不断播放筹办纪念馆时采访王必成夫人陈瑛,以及百岁老人张之宜的录像、录音。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参观者讲述抗日战争后期在太华的峥嵘岁月。第六展厅以“千秋万代忆英豪”为主题,介绍了新四军前赴后继、百折不挠,7000余新四军将士血洒江南大地的概况。特别是对中共太滆地委领导下的几个县的烈士,以及太华地域内的数十名烈士,采用电子触摸屏的现代展现办法,只要用手指轻轻在屏面上点一下,英烈们的照片以及生平事迹都展现在您的面前。
牺牲在苏浙皖边区内的抗日烈士有1000多名。其中于1941年4月28日在溧阳塘马为国捐躯的首任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于1942年8月被日寇杀害在宜兴官林小学的有浙南女侠之称的老红军、官林区区长林心平,都是国家民政部公布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在参观纪念馆的归途中,我反复琢磨习近平总书记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在当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主题教育中,太华人民正在为实现革命先辈的重托和烈士们的遗愿而不懈努力。当地吴新华等企业家为配合红色文化教育捐资增订了《铁军》和《大江南北》等杂志赠送给中小学。纪念馆开馆一年来,参观者达10万多人。新四军将士的高大形象和烈士们的英雄业绩犹如一座丰碑,将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抗战精神将继续激励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