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红色景点 > 老区随州的一棵栎树——记随州市曾都区政协常委、科协主席刘毓
老区随州的一棵栎树——记随州市曾都区政协常委、科协主席刘毓
作者:李颖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2-11-09 浏览次数:7041
如今,菇香飘随州,菇农笑颜开。随州在食用菌科研、菌种生产、加工、耳棒、袋料香菇的管理等方面均在湖北全省领先,成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相传在多少万年前,随着一声雷鸣般的巨响,一座神奇秀丽的大洪山掉在了鄂西北随州。大洪山号称楚北第一峰!
第一次见到曾都区科协主席刘毓,是2019年年初的一天。他微胖且高的个头,一张黝黑的脸膛宽大慈祥,一双浓眉大眼透出睿智的光亮,活象一座雕塑,一尊活佛,与大洪人融为一体。
翻开2018年随州市年报,一组数字赫然醒目:2018年随州农产品出口创汇7.3亿美元,其中香菇出口创汇6.5亿美元,占农产口创汇的88.5%,同比增长36.2%,高居全省第一位,跃居全国地级市香菇出口创汇第一位,创历史新高,成为随州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250多亿元。三里岗镇和草店镇分别被授予中国香菇、花菇之乡,曾都区被列为全国香菇基地县。
以上这些数字,和区政协常委、科协主席刘毓紧密相连。
随州食用菌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开门见美景,出门攀山峰。其实,很多天造自然风光的背后隐藏着历史的愁容:贫穷与艰辛。“山高坡陡,仰山掉帽,古树参天,豺狼横行,野猪侵扰,累有伤人。石头山,土层浅,挂坡地,屙屎滚,撒尿流”。一个字就能概括大洪山的历史:穷!几千年来,历朝历代,无论何等英雄,想拔掉穷根都苦无良策。拔掉大洪山里人的穷根,是人们千年的期盼和梦想。
1979年,19岁的随县外贸局生产股技术员刘毓在华农大植保系食用菌专业进修后,被派往三里岗镇杨家棚村木瓜园,带着单位筹措的5万元,信心满满地配合华农大教授杨新美进行香菇种植选点、选料、建烘烤房、安水管、购发电机、油锯等,就这样开始了湖北栎木香菇生产的研究、试验、示范。
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他们买了锅碗瓢勺盆自己烧火做饭。一个在城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伙子,一边要研究栎木如何长香菇,一边要做群众工作,一边还要学会做饭。因为没有先例,当地群众对种香菇心存疑虑。有的说,自打盘古开天地,就没听说栎木能长出香菇来。还有的说,真要是栎木长出了香菇,情愿到四川峨嵋山捉个猴子恭喜。刘毓心中也没多少谱,因为只有书本知识,并无实践经验。好赖有个顶梁柱,华农大教授杨新美撑腰。
当时,刚从日本考查归来的华农大教授杨新美,引进菌种31个,一共种了2万棒,并为每个菌种建立档案,包括菌种名称,点种时间、温度,出菇时间,成菇时间,菇形、菇重、菇值,抗逆性等等,刘毓都一一记录在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6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探索,战胜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栎木上终于神奇地生长出了香菇,象新生的婴儿沐浴着阳光,吸吮着新鲜空气,健康地成长,揭开了香菇在随州大洪山生产的神秘面纱。当年香菇收入20多万元,是杨家棚村农业收入的5倍多。与此同时,刘毓却饱尝了夏天蚊虫叮咬,毒蛇威胁,豺狼肆虐,饭也是熟一餐、生一餐的,菜都是在山上挖的野菜。为保障杨教授的生活,每餐特殊照顾他一个荷包蛋,其生活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丰收后的杨家棚人,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1980年种了10万棒,产值100万元,人均纯收入首次跨过了千元的门坎,成了全市首富村。杨家棚种香菇获得巨大成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香菇冲击波”,在全市由南到北34个乡镇发生了裂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推动香菇科学发展,惠及更多的群众,刘毓编写出版了《香菇栽培技术手册》《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手册》等书。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今天,无论是在随州还是省内外,这些教科书都被养菇人奉为经典。刘毓的成功,赢得了三里岗镇供销社参加香菇实习的技术员田凤的芳心,共同的事业和追求让他们喜结良缘。
“食用菌生产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它可以使农民由穷变富,也可以使农民由富变穷。”杨新美教授的话让刘毓刻骨铭心。是啊,发展食用菌,菌种是关键。他抓住菌种这个制约食用菌生产的牛鼻子,于2008年6月开始,在全省率先建起了“科普惠农服务站”从事食用菌研究,聘请华农大食用菌研究所、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的罗信昌、边丙银等20多名专家教授当技术顾问,邀请全市60多名各类技术人员参与研究和服务,在三里岗镇等11个乡镇设分站,发展会员和志愿者541人。在草店、三里岗、殷店、洛阳四个镇建立科研实习基地,印发宣传资料100多万份,培训技术员50000多人,全都是免费服务。组织会员在各级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16篇获省、市科协二、三等奖和优秀论文奖。
刘毓参与研发的香菇7925品种推广和应用,获国家农业部、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他主持完成的省科协“金侨工程”项目,获得优秀项目二等奖、省科技厅星火富民先进个人、省食用菌“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市食用菌协会获省民政厅、农业厅联合表彰的“全省50强协会”,获国家民政部“全国先进民间组织”,科技部“星火富民示范协会”,湖北省科协“星级协会”;2005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省民政厅、农业厅、工商局授予“全省知名协会”称号;2006年,曾都区委、区政府为表彰食用菌协会在行业协会中起到的表率作用,特授予协会“先进农民专业协会”称号。
2010年省政府授予刘毓全省科普先进工作者,2013年5月,他又被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写的《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一文,入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百年潮》杂志,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一等奖。
三次飞跃,食用菌产业立潮头
随州市食用菌发展经历了三次飞跃。
1979年,随州食用菌生产由无到有,是食用菌生产的第一次飞跃。食用菌在随州发展了40年,产量呈酵母式逐年增加,经久不衰。如今,随州的山依然是绿的,水依然是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坚持保护生态和发展生产两手抓,两手硬。实现生态种植,科学兴菌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增收。随着食用菌生产飞速发展,人们对栎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量砍伐栎木不仅破坏了生态,浪费了资源,而且制约了食用菌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刘毓南下浙江庆元县,北上河南泌阳县,研究袋料香菇生产模式,1998年在随州大力推广并获得成功,昔日当柴烧的树枝丫、树叶子粉碎后也能长出优质香菇。
袋料香菇的成功,大大激发了随州人种菇的热情。1999年,全市一哄而起,发展到2000多万袋,算是食用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然而这次飞跃的背后,让刘毓几乎失去了饭碗。当时由于技术、管理等跟不上,操作不到位,如菌袋不能垒放,菌丝不能搬动的科学管理方法被弃之一边,加上持续高温烧袋损失了1000多万袋。群众意见大,市委召集刘毓等在常委会上说明原因。常委们说,不少种菇户为避高温,袋上架电扇,室内安空调,地上泼凉水,就缺给菇袋吃冰棍了。大家纷纷就随州可否种袋料香菇提出质疑,并要追查失败的责任。多亏时任市委书记蒋昌忠,他肯定地说,就我了解的情况,袋料香菇种的2000多万袋成功了50%,说明是成功的,其余是没掌握技术。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我们要坚定信心,抓住技术这个牛鼻子,培训菇农。
失败面前,刘毓没有泄气,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到了2000年又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袋料香菇由1999年的2000万袋,发展到2011年的1.2亿袋,产值达16亿多元,从业人员达35万多人,使食用菌生产真正实现第二次飞跃。
刘毓并没就此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他把眼光盯在了激烈竟争的国际市场上,探索大众化、规模化、集约化、低成本、高效益发展之路。“以草代木”。用稻草、麦杆、牛粪、棉子壳生产食用菌,菇农戏称是“稻草变黄金,牛粪换美金”。推广“菇+稻”模式。即利用麦季种菇,亩投入资金4000元,收入可达1.2万元,不仅减少了麦杆焚烧造成的资源浪费、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而且菇料可作水稻肥料,改良土壤,抗倒伏、抗病虫害、提高千粒重,使水稻亩增产15%以上。2012年在洛阳镇已发展到1400多亩,市老促会在此召开了“菇+稻”模式现场推广会,在全市老区普及。那年6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省食用菌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对“香菇+中稻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该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也成为第三次飞跃的新亮点。
随州食用菌生产由开始单一的香菇,发展到今天的巴西菇、茶薪菇、双孢菇、白灵菇、杏鲍菇、鸡腿菇、黑木耳等15个品种。催生出神农生态、三友食品、裕国菇业、荣盛隆食品和耀兴大海等大型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创汇知名企业。产品有香菇酱、罐头、酱油、饮料、即食休闲食品等。
名不见经传的荣盛隆(随州)食品有限公司,2009年前一直从事香菇买卖,年营业额只有10多万元。刘毓带着公司经理杨荣到省科技厅,争取到80万扶持资金,到华农大和省农科院开展校企联姻,聘请院士、专家研发食用菌新产品,如香菇肉松、香菇酱、即食休闲食用菌食品、膳食香菇纤维胶囊、巴西菇胶囊等,不少产品是全省首创。公司如虎添翼,2013年上半年出口创汇1050万美金,上交税款500万元。
耀兴大海有限公司原是家庭作坊式生产菌种厂家,在袋料香菇生产之初,刘毓带领秦大海四处奔走,现场办公、搞试点,走村串户培训技术人才,编印技术资料,制作技术光盘,现场技术指导,2010年公司销售收入达8000多万元,其资产价值1500多万元。2000年公司总经理被评为全国劳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刘毓的推动和配合下,湖北裕国股份有限公司,靠诚信打造名优品牌,长期注重食品质量安全,推行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建设高水准检测中心等,率先在全国香菇行业引入工业4.0和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的理念,生产车间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建设、运行,高科技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保证了产品质量。2015年,公司投入1000余万元建立了检测中心,配置了安捷伦气相色谱仪等高端精密设备10多套,具有检测多糖、铅、砷、汞、镉、二氧化硫、甲醛、六六六、滴滴涕、菌落总数、大肠杆菌、霉菌等微生物指标和农药残留的能力。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了最终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为公司严把食品安全关提供了科学检测支撑。2014年10月,总投资超过3.5亿元的裕国股份随县香菇科技产业园一期项目顺利建成投产。产业园以干香菇加工为主,集香菇栽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生物提取和香菇文化展示等五大功能于一体。香菇科技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年精深加工香菇等农产品2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成为全国香菇行业首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首家海关AA级认证企业。2017年,裕国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1.9亿元,出口创汇1.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9%;上缴税收8747万元,同比增长30.55%。成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为全行业唯一拥有“五星荣誉”香菇标准化种植、加工示范基地的企业。发展起来的湖北裕国股份有限公司,担当龙头责任,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2017年,公司在贵州省遵义市、毕节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4个市州的4个县设立控股公司,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香菇产业的飞速发展,销路成了刘毓研究的又一重大课题,在他的科学谋划、积极组织下,因市建场,抓流通,让香菇漂洋过海。全市共建立28个大中型香菇交易市场。2008年他参与筹备曾都区政府和中国食用菌协会在三里岗镇举办的香菇节,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相关领导和经销商参会,使三里岗香菇市场成为中南五省最大的交易市场,2017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为香菇的流通和销售打开了通往国内外的绿色通道。
抓发展抓管理菇业致富菇农笑
如何保证食用菌健康、持续发展,菌种是关健。1986年经上级批准,由刘毓领衔,在全省第一个成立了食用菌管理机构,探索了一整套管理办法,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地方法规下发执行,获得中国食用菌协会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一方面,刘毓对全市700多家食用菌生产厂家进行检查、验收,核发《食用菌生产许可证》,签订供种合同,关闭取缔设备简陋、科技含量低的家庭作坊式菌种厂,扶持设备齐全、有技术、讲信誉的菌种厂生产,形成了省级供应一级菌种,市级供应二级菌种,各乡镇和专业户供应栽培菌种的生产、供种体系。
为完善这一体系,刘毓骑着摩托车,每天行程50多公里,翻山越岭,爬山涉水,也不知摔了多少跤。他胳膊摔断过,腿至今还留下摔伤的痕迹。一些不理解的菌种生产户,有的看到他去了,锁门走人;有的还让狗咬他;更有的怕断了财路,拿着农药瓶以死相威胁。遇到这种情况,刘毓总是语重心长地说,核发《食用菌种生产许可证》,不是不要你们生产食用菌种,而是要你们取得资质合法生产,依靠科技、按规程生产合格的菌种,这样既能保护你们的利益,更能保护用菌种户的安全。他的一言一行,像一把把开锁的钥匙,逐步得到菌种生产户的理解和支持。在一次检查中,查出三里岗镇杨家河村一户生产的一万多袋菌种不合格,让其销毁。户主说销毁了我得损失5万多元。刘毓给他算了一笔帐说:你损失5万元事小,菌种卖出去,将有10万多袋不出菇,损失就是100多万元,你不仅要赔偿菇农的损失,还要进牢房,哪个损失大?一席话使他深受教育,当即进行了销毁。
另一方面,刘毓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菌种和原辅材料。
2010年底,殷店镇600多户、300多万棒因劣质麸皮不出菇,引起菇农集群上访。得知这个消息时,因痛风病正在住院打吊针的刘毓,心急火燎地对医生说,我的病可以缓一缓,菌种的问题可缓不得。于是他拔掉针头,连夜赶往武汉,请来华农大教授罗信昌、吕作舟、王卓仁现场取样送省城化验,确认是假麸皮所致,依法进行了查处,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700多万元经济损失,平息了事端,保护了菇农利益。
科研成果在一线应用,一线难题靠科研解决。因为长期生产食用菌,病虫害的基数年年增加,而且产生了抗逆性,特别是近几年螨害严重,不少菇农“谈螨色变”,严重挫伤了菇农生产的积极性。刘毓和专家们经过无数次实验,用磷化铝薰蒸灭螨虫、用灯光诱蛾杀螨虫,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8月,他同食用菌专家戚钦标一起买上诱蛾灯,到安居镇加庙村耳农王发业的种植基地,对1.6万根耳杆园进行灯光诱蛾试验,效果非常明显,不仅产量提高了20%,净收入增加2万多元,而且少花药费360多元、农药残留减少,省工30多个。殷店镇二道河村菇农李素清,准备将3000个螨害菌袋报废,采用磷化铝薰蒸后,不仅没有报废,而且收回了成本。
厉山镇封江30多户菇农袋料香菇生长缓慢、菌丝生命力弱,刘毓立即请华农大教授边丙银现场会诊,确认菌种酸碱失衡、营养不良、菌袋生产季节迟,加上长期低温、菌丝生产缓慢,提出了加强管理、改变堆放方法、补种菌种等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2009年春季雨水多,黑木耳普遍发生红色链孢霉,其传染快、危害大、防治难。刘毓经科学试验,找到了用柴油杀灭控制的良方,并在柳林镇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有效地提振了菇农的信心。秋后,丰收的菇农,有的给他送红包,有的送土特产品,刘毓一概拒绝。他说,为你们服务是我担当的职责所系,你们的困难解决了,说明我的任务完成了,如果给我送礼,那就沾污了我的职责。
培养科技领军人,把科技示范、试验办在群众的大棚里、家门口,让菇农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刘毓配合华农大共同建起五大基地,即洛阳镇双孢蘑菇“菇+稻”模式、安居镇巴西菇、草店镇无公害种植、殷店镇黑木耳种植、荣盛隆食用菌加工等基地,还与领军人签订了协议,联手华农大将基地办成科研、硕士生、博士生实习基地,成为食用菌生产、科研、品种筛选、病虫害防治、管理、加工的重要支点,成了国家级项目研究的“航空母舰”和平台,更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几年来,培养出一个全国劳模,一个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家级专家,6人获高级职称,23人晋升中级职称,构建起了人才兴食用菌产业的坚强后盾和永不枯竭的科技力量源泉。
如今,菇香飘随州,菇农笑颜开。随州在食用菌科研、菌种生产、加工、耳棒、袋料香菇的管理等方面均在湖北全省领先,成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