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老区群众称他为“香菇之父”——记随州市食用菌协会第一任会长戚钦标
老区群众称他为“香菇之父”——记随州市食用菌协会第一任会长戚钦标
作者:许景闻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2-11-10 浏览次数:7018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如今,戚钦标会长的名字深深扎根在随州菇农的心中,随州千万元、亿万元的香菇企业家没有一个不是在他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
戚钦标196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1968年被分配到随县工作,一直与农民打交道,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说起戚钦标与农民的友谊,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是1968年,戚钦标在襄城唯一的渡口准备渡船赴随县上班,由于文革影响,船随便停,又因过江人多,显得“僧多粥少”,他同6个大学生都没挤上船。见时近黄昏,万般无奈,他们只好挑着行李,沿荒野的江边寻找村庄,走了一个多小时才隐约看到一丝亮光。本已疲惫的身体一下来劲了,到村庄后找到队长,递上介绍信,队长连声叫稀客,安排好住宿后,还给他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第二天天刚破晓,吃过早饭,队长忙划着小船送他们过江。到岸后,当他们把30元过江费给队长时,队长手用力一推,撑起竹杆,一个箭步跳上了小船,说了句:“大学生,不要忘了农民。”然后划着小船渐行渐远,只有憨厚的背影留在了阳光中。从此他下定决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农民服务。
我是1980年开始种香菇后认识戚会长的,他是我们随州发展香菇产业难得的专家型人才。从那时起,我们在一起为发展食用菌产业上山、下乡、进村、入棚,结下了深厚友谊。他手把手地教农民种菇,从来不收农民的一分钱。奔走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磨破了多少双鞋,划破了多少件衣服,流了多少血汗,无法统计。更让我感动的是,他曾多次因劳累致病住院,但一听到菇农的求助电话,总是让医生拔掉吊针向农村跑。医生不答应,他耐心解释说,我的病是小事,农民的菇棒出了问题是大事,不及时解决,不但不能帮农民致富,相反还会让农民倾家荡产,坑了农民,我将成为历史罪人。医生无奈地为他拔掉吊针后,他踉踉跄跄地挤汽车,再步行赶到菇棚为菇农排忧解难,让菇农的愁脸变成了笑脸。在几十年指导老区群众种菇的实践中,戚钦标经历的酸甜苦辣无法历数。他怀着对祖国的报效之志,对革命先烈们的敬仰之情,对农民朋友的感恩之意,扎根随州,为发展香菇事业奔波着,被老区群众尊称为“香菇之父”。
40多年来,戚钦标培训教会了数以万计的职业菇农。正是在他的技术支撑下,随州香菇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先后被国家和国际社会认证,直到成为品牌。随州菇业经过了创新、挫折、发展、壮大的不平凡历程,实现了三次品质飞跃,先后获“中国香菇之乡”“香菇地理标志产地”“全国最大香菇交易集散地”荣誉。香菇种植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成就了从事食用菌产业人的骄傲和梦想,让穷得叮当响的30万从事香菇产业的菇农脱贫致富。而今菇农中鼓腰包、盖新房、娶新娘、买新车,兴新业,千万乃至亿万富翁大有人在。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如今,戚钦标会长的名字深深扎根在随州菇农的心中,随州千万元、亿万元的香菇企业家没有一个不是在他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
如今,戚会长退休后,回家乡浙江定居,但心却依然牵挂着随州食用菌产业,为随州菇农服务的电话昼夜开着,遇有重大疑难问题,仍千里迢迢赶到随州菇农的菇棚里解决!
习近平同志指出“: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戚钦标会长就是被随州人民永远眷顾的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