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连载 > 回望大别山——“皮旅”中原东路突围考察记(一)
回望大别山——“皮旅”中原东路突围考察记(一)
作者:吴东峰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2-11-30 浏览次数:7368
1946年8月6日,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则令延安军民格外振奋的消息:
1946年8月6日,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则令延安军民格外振奋的消息:
(本报讯)我中原解放区李先念部队,自6月27日突破蒋军包围进攻,被迫采取分散作战后,其第一纵队第一旅全部在旅长皮定均将军副旅长方升普率领之下,已于7月20日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某地。该部经24昼夜千余里之长途行军,横越豫皖边陲、皖中平原,迭经高山大水,排除蒋军之封锁、追击、堵击及包围,经大小战斗20余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与华中军区新四军会合。
华中《新华日报》亦发短评,题目为《谨向皮定均将军所部致敬》,全文如下:
我中原军区皮定均将军所部,突破蒋军重围,历尽千辛万苦于7月20日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某地,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证明了共产党的军队是消灭不了的,人民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求和平、求团结、求生存的铁的意志前面,大别山之险、磨子潭之深,显得何等渺小!反动派的包围、袭击、阻击、困扰,种种残忍阴谋又显得何等无能!
这一令人兴奋的消息,无疑地将给面临严重斗争的苏皖解放区以莫大鼓舞,因为这支兄弟部队的胜利到达,不仅增强了我们的自卫力量,而且丰富的战斗经验,更使我们取之不竭,用之无穷。
谨向胜利突围的英勇指战员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慰问!
“皮旅”之威名由此始,遍传中华大地。
一次几千人的突围作战,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为什么会赢得了解放区军民一致的由衷敬意?为什么会被称为“战争史上的奇迹”?
2018年11月,受安徽电视台韩德良先生之邀,我有幸随他们《八月桂花遍地香》摄制组驱车进入大别山采访。沿着“皮旅”突围的线路,从白雀园出发,途经刘家岭、松子关、吴家店、磨子潭,青风岭,一直到皖北平原的津浦路,我们寻访着、考察着、追忆着、探讨着、思考着........
1.丢卒保车皮徐隐瞒了一生的“秘密”
白雀园镇,是“皮旅”中原东路突围的起始点,也是我们此次重访大别山采访活动的出发地。1946年6月26日,一个大雨的夜晚,“皮旅”就是从这里向大别山挺进的。
位于大别山西南的白雀园,境内的山岭重叠,大都呈东西走向。一条宽阔的白河缓缓流淌,由南向北穿过。站在河岸,可见四周连绵不绝的群山,东西走向者,分别为大尖山、鸡冠山、石仙山、龙王尖、张大山、罗山岭、马山岭等等。
走进白雀园的明清古街,使人感到这里的时间停止了。停在了原始的粗犷的野蛮的战争时期。明清古街道全长1200余米,宽约5米,这里300余间古民居保持完好,古街道地面均为青石条铺砌。
这是一条真正的老街,清同治三年的遗存,一条历经200年风雨变幻,社会震荡,战争破环,从未损毁过拆迁过改建过组装过的老街。
明清古街两旁依伴着摇摇晃晃的两层木板结构的楼房,每一间房子,都标识着当年红军如雷贯耳的办公地址:“红一军司令部”“鄂豫皖省经济公社”“鄂豫皖中央分局军委临时革命法庭”“苏维埃政府”“销售合作社”“工农俱乐部”“列宁小学”“鄂豫皖红军招待所”“赤色民警局”“红军枪械修造所”“苏维埃工农演讲所”等等,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李先念等在这里都有办公起居的房间。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北三块红色区域的交通要衢。
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镇镇史通邓义海介绍,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皮定均率领的中原军区一纵一旅指挥部,就设在明清古街里,三间白墙黑瓦的木结构平房,一间住“皮旅”政委徐子荣,一间住旅长皮定均,一间为“皮旅”司令部。面对一个狭窄的小院子,院子前门正对明清古街,有一后门可通新光中学。旅长皮定均与夫人张烽在居中的一间房小住半年,张烽那时以地下党员的秘密身份在新光学校教书。
“皮定均司令员个子不算高,也不算矮。眉毛浓浓的,嘴唇翘翘的,骑着一匹雪青马。他的警卫娃子姓赵,常牵着马到学校的操场等皮司令,我们很熟。”
张烽的学生、85岁高龄的傅善禄谈起皮定均将军格外激动。
提起“皮旅”东进突围,傅善禄仅有儿时在新光中学上学时的模糊印象,心中似有所察,若有所失:“张烽老师先走,皮定均司令后走。那时张烽已怀孕7个月了,她说是去养病,我们不知道她是提前转移。皮司令是骑着雪青马走的。听说他们走西面,过铁路就与敌人交了火。第二天,下了一天雨,黄安发大水了。”
当时只有12岁的傅善禄并不知道,“皮旅”为什么要走?是怎样走的?走到哪里去了?但他亲眼看到的是,那几天忙忙碌碌的“皮旅”官兵,把凡是借用的东西都全部还给老百姓了。
“‘皮旅’好啊,老百姓的东西一件也不要,一件也要还。我们真舍不得他们走啊!”这是傅善禄那时对一支革命军队的粗浅认识。
当然,傅善禄更不知晓,皮定均当时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抉择,已经做好了为掩护主力,牺牲自己,与“皮旅”官兵同生共死,甚至不惜破釜沉舟的准备。
1946年6月24日下午3点多,中原军区一纵一旅接到纵队特急电报,限皮定均与徐子荣于晚6点前赶到纵队接受新的任务。
到了泼陂河纵队部,一纵队司令员王树声和政委戴季英一同向皮、徐交代了任务。
据皮定均回忆,王树声语气不无凝重。他从口袋里摸出一份电报给皮、徐看,大意为,蒋介石下令于6月26日向中原部队发起总攻,中原局决定主力突围到陕甘宁边区,留下一支部队作掩护。
王树声说,纵队党委讨论决定,由皮定均之一旅担任掩护任务。具体就是:主力明晚开始向西突围,一旅想办法拖住敌人。三天后,一旅自行选择突围方向。
作为一名军人,皮定均和徐子荣表示了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
那天深夜,夜雨初晴,空气清新。皮定均回忆,从纵队部回来已是25日清晨。他与徐子荣政委扬鞭策马,一路小跑,心急如焚。在马上,皮、徐交换了执行命令的初步意见。
新中国成立后,皮定均曾多次回忆这段经历,但他隐瞒了一个令他至死也没有说的秘密。那是皮定均警卫员赵元福晚年偶然向作家张凤雏透露出的一个细节。
赵元福回忆,王树声和戴季英一同送皮、徐往外走时,王树声声音压低,说了如下一句话:
“旅的几个干部,每人要准备一套便服。关键时刻可以换装。”
经历过西路军惨痛失败,化装讨饭跑回延安的王树声,此话可以说是肺腑之言。当他看到了皮、徐的两个牵着马等候的警卫员,连忙上前伸出双手,分别握住赵元福他们两个的手,说:“小鬼,你们要保护好你们的首长啊!”
赵元福回忆,王树声讲这话时,皮、徐俩首长沉默无语,也没有回应。他们并骑而行返回时,赵元福清晰地听到了皮、徐两位首长骑在马上的对话:
“我们不准备便衣。”皮定均说。
“对,我们要和同志们在一起。”徐子荣答。
皮定均秘书李正华,曾与笔者说,中原突围前夕,李先念给皮定均看过毛泽东的电报指示:“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查毛泽东中原突围的电报,上写着:“生存第一、胜利第二”。后又亲笔将“胜利第二”改为“胜利第一”,毛泽东先写“二”再改为“一”,可谓用心良苦。
皮定均非常明白,中央和中原局的精神实际上就是四个字“丢卒保车”。
为了全局牺牲个人,皮定均在所不惜,但为全局牺牲局部,尤其是牺牲自己亲手组建起来的—个旅6000子弟,皮定均将军不忍心也不甘心。
记者云:勇者,不惧牺牲也。皮定均临危受命,牺牲局部,保全大局。将军受命而不辞,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为大勇也。
2.声西击东小小山村如何藏下五千人?
“皮定均像一个高级魔术师,一支完整的旅、团建制5000千余人的部队突然之间全没了。”
1946年6月25日,中原军区主力冲出敌人包围圈,向西疾进。26日中午,为了掩护主力撤退,皮定均、徐子荣指挥全旅在100多里宽的防线上,坚守阵地,抗击国军的进攻。
傍晚,大雨倾盆。皮定均迅速收拢部队于白雀园结集,汇合旅直,向着主力突围的方向,沿着大公路,以几路纵队疾行。约西行20多里,这支部队突然向南拐了个直角,消失在茫茫大雨中。
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察明中原军区主力向西突围的行动后,命令“务必在平汉路东予以歼灭”。同时,对不知去向的皮旅,在白雀园、余家集地区进行“搜剿”。
皮旅5000余人究竟藏到哪里去了?
军史记载的很简单,陷于敌军重围中的一旅,从白雀园出发,先向西虚晃一枪,而后再向东,突然钻进一个叫刘家冲的只有6户人家的小村子了。他们不抽烟,不起火,忍饥挨饿,冒着大雨,保持肃静和高度警惕,一天一夜没有暴露目标。国军经刘家冲向西开进时,近在咫尺,却毫无察觉。
一个只有6户的小村庄,怎么能够容纳下5000人的部队,而又不被发现,这是真的吗?
当我们来到刘家冲时,才恍然大悟这里的奥秘所在。
刘家冲距白雀园只有十五六里地,虽然向东靠潢麻公路,南临商经公路,但却是一个十分隐蔽的世外桃园。它座落在一座山的凹形怀抱中,当地人叫臥龙山。卧龙者,卧虎藏龙之意也。
刘家冲当时确实只有6户人家,但这是6户大地主,如今6个石条大门依然一字儿靠山而立,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家家都是高墙深宅,不减当年富豪气派。门楼前面有一个水池,碧波荡漾,古树环绕。水池旁有一个很大的打谷场。
福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张凤雏1985年到刘家冲考察,当时70岁老农李乃桑回忆,这里原来住了6户大地主,盖这么好的房子是便于在这里收粮收租。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这里打土豪,分田地,6家地主全都跑进黄安城里了,房子也被附近的农户占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在红军时期,刘家冲由于地形隐蔽,进深广大,曾为鄂豫皖红军的后方医院。
刘家冲确实是一个很小的村庄,但当你登上刘家冲后面的小山包时,看到的是一大片更广阔更隐蔽的山林。据镇史通邓义海介绍,当年这里都是黑松林,把山峦沟坎覆盖得密密麻麻,严严实实。黑松林方圆有2平方公里,不要说藏5000人了,就是藏上万人也没有问题。
所以,在“皮旅”党委会讨论自主突围方案时,张介民参谋长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讨论得十分热烈,徐子荣政委提出完成三天掩护任务后‘找个地方藏起来,等敌人追过去,我们再东进’的意见时,皮定均立即想到了刘家冲。”此地为皮定均率部移驻白雀园时发现的,当时他说:“退可跑,进可攻,打游击的好地方。”没想到如今还真的派上了用场!
在现地,我们还了解到,其实“皮旅”并不都驻在刘家冲。刘家冲附近的刘家山、刘庄一带黑松林也住满了部队。
5000余人蹲在黑松林里一天一夜,没有暴露目标,足见皮旅的纪律严明和军事素养。
2003年10月,王诚汉将军在北京西山的住处接受了我的采访。这位“皮旅”第一团的老团长,穿着蓝衣黑裤便服,虽然已86高龄,但精神抖擞,反应敏捷。
王将军作战有勇有谋,“皮旅”老兵都说他脑子好,反应快,“鬼点子”特别多。他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我们一团是断后的。皮旅长给我们团的任务是,在这两三天内,既要拖住敌人,又要摆脱敌人。”
有一段对话很能体现王诚汉“鬼点子”多的作战风格。当守卫前沿的三营营长郑里向王诚汉保证“就是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时,王诚汉立即给予纠正,他强调说:“不是要你们只剩下一个人,而是要你们一个不少地突围出去。”又说:“你们坚持10个小时。到时有人来接你们。”后来郑里回忆,王诚汉说到这里,把声音放低了:“到时候如没人来接,你们自由行动。”
王诚汉回忆,自25日夜到26日夜,三营派出7个小分队,对敌前沿阵地进行火力侦察,各连还派出战斗小组,出没在几个山头上,给敌人造成“皮旅”向东突围的错觉。27日下午,敌人频繁进攻,均被三营官兵们奋勇击退。27日夜,他们接到旅部命令:“掩护主力突围的任务已经完成,立即转移,追赶部队。”
对于兵藏刘家冲,王将军也只能想起一些碎片化的记忆,但真实而可信:
“皮定均下令,人不许说话,马不许叫,不生火不煮饭,只吃炒豆。为防止枪走火,我们命令,除了岗哨外,其他人员的枪支全部退出子弹。黑松林里每棵树下都挤满了兵,无线电台关闭,枪支退出子弹,所有的马都堵上了嘴。饲养员把马嘴用绳子缠上……”
记得在访问王诚汉期间,我向他赠送了一套广州出版社出版的民国版《反三国演义》(《反三国演义》又名《反三国志》,为民国文人周大荒所撰写的白话文章回体小说),老将军眼睛一亮,立即说:“我们那个时候打仗,好多都是学三国的。这个‘反’字大有名堂。要打胜仗,就是要反反正正,真真假假,迷惑敌人,既要声东击西,也要声西击东。”
记者云: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皮定均藏兵刘家冲,声西击东而瞒天过海,一为天时,大雨助也;二为地利,地形熟也;三为军纪严,令行止也。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成竹在胸的决策。(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