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我与铁军 > 党旗映红小康路
党旗映红小康路
作者:沈晖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3-02-24 浏览次数:7788
新中国成立后,启东烈士纪念馆成了当地“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启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发扬铁军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你说我住在啥地方哎,
啥地方哎——
东临黄海、南靠长江,
喏——启东就是我家乡哎……”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
天刚蒙蒙亮,我驱车前往启东黄海滩涂公司采访。不一会儿来到黄海,登上海堤摄影,这时东方红日初生,海面波光粼粼,白帆点点。一阵悠扬悦耳的歌声随风飘来,只见一位古稀老人站在大堤引吭高歌。与之交谈才知道,他姓吴,原来从事文化工作。因此,这首流行在上世纪60年代的《启东山歌》,他还能一展歌喉、宝刀不老。
老吴十分健谈,谈到启东山歌,他说启东濒江临海是个好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史上曾是闻名全国的粮棉双高产单位。
而笔者所知,启东还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风雨如磐的年代,启东先后有3370多位仁人志士、革命先辈英勇牺牲。新四军东进,粟裕在启东创办抗大九分校,为革命培养大批军政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启东烈士纪念馆成了当地“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启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发扬铁军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顾邦祥
顾邦祥:风雨兼程四十年坚守诺言为奉献
来到黄海滩涂公司,谁知大门上“铁将军”把守。正当我左顾右盼时,旁边冷库里出来一位工人告诉我,顾书记很少在办公室。特别是春节以来,他更是忙得马不停蹄,不是到市里就是到海滩。
原来,今年春节期间,正是公司2.2万亩养殖的梭子蟹、基围虾起捕出售的关键时刻,恰恰遇上新冠病毒疫情,实行交通管制。现在运输车辆进不来、出不去,这2.2亿元的水产品怎么办?!400多家养殖户心急如焚,年逾7旬的老书记更是寝食不安。
连续一个月来,老书记起早摸黑,披着雨衣跑市有关部门、追领导,求特事特办、给予交通方便;脚穿胶鞋走访黄海滩涂400多家养殖户,听说昨天车辆才全部“突围”,基本完成池塘水产品销售。
几经周折,我来到黄海滩涂12号鱼塘边,才找到老书记顾邦祥。只见这位身材魁梧、国字脸、大眼睛的老人,手里拿着本子正向养殖户询问水产销售情况。当我说明来意,顾书记连连摆手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组织上赋予我的职务就要以身作则,认真为群众办事,忙些也是应该的,你还是写写我们的员工吧!”恰好这时有人找他,他向我打了一声招呼就匆匆走了。
于是,我坐在12号鱼塘旁,与年逾6旬的老沈聊了起来。
1976年,顾邦祥被公社党委任命为渔副业大队党支部书记时,村里乡亲们穷得叮当响。为了改变贫穷面貌,他坚持和渔民一起撑船出海。遇上险情,他冲在最前,惊涛骇浪中几度命悬一线。一次滂沱大雨中的大堤抢险,顾邦祥被雨淋出急性心肌炎而落下了病根。
两年后,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带领乡亲们实行“包产到船”责任制,从而为海滩引来一片活水。乡亲们纷纷脱贫致富,顾邦祥却并不满足。进入上世纪90年代,顾邦祥意识到,海洋捕捞之路会越走越窄。1995年,随着13条渔船的拍卖,由他领衔的黄海滩涂开发有限公司悄然成立。紧接着,他带领百名员工围下千亩滩涂,在当时无人看好的海水养殖上做起文章,一口口咸水塘不到两年就全变成了生金淌银的河蟹育苗池。之后数年,他一鼓作气,又与职工一道脚踩泥水、肩挑沙土,历经6次围垦,硬是用一双脚、一副肩围垦下万亩滩涂。为了提高养殖产量,他又奔波于上海、杭州等地,向水产专家讨教良方,实施海水蟹虾混养新模式,从亩产收入3000元提高到12000元,昔日黄海滩涂,一跃成为“国家级生态水产养殖园区”。同时,公司每年出资100多万元从山东、如东购进800多吨贝苗投养万亩滩涂,使公司每亩养贝收入从3000元提升到10000元。还通过组织周边村130多人来滩采挖四角蛤,仅这一项,每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多万元,从而实现了产业扶贫。
说起顾邦祥扶贫,老沈如数家珍。早在10年前,兴垦村陆惊雷被高校录取,却因家穷与父亲病危而准备弃学。顾邦祥知道后,当即送上5000元报名费,并一直负责他的学费直至大学毕业。前几年,兴旺村患病女大学生黄赛男复学没钱,他闻讯后拿出3000元给予资助;特困生施卫东贫困停学,顾邦祥马上资助1.5万元让其完成大学学业等。
为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顾邦祥2006年至2016年先后从公司拿出100多万元,为兴垦、兴旺两个村7000名村民缴纳合作医疗费用,并坚持每年3次向村里80岁以上老党员、特困农户、特困学生进行慰问。近10年来,顾邦祥带头组织公司股东、党委委员与兴旺、兴垦两个村140个贫困户结对帮扶,累计扶持慰问金高达100多万元,目前140家已全部实现脱贫。顾邦祥还积极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先后投入250万元资金为当地解决沟河水系疏浚、危桥改造;还为兴垦、兴旺村修桥筑路、修造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与支付路灯电费共计800多万元。
坐在一旁的17号鱼塘村民老张也说,顾书记艰苦奋斗几十年,现在公司家大业大,他心里却一直想着群众,先后向社会捐款几百万元,自己至今城里没买房子,一家人还住在村里过着俭朴的生活。但是,当你走进黄海滩涂公司及其所属的兴垦、兴旺两村,看到“一企两村”共同富裕的崭新面貌,听到乡亲们对老书记的赞誉:他是我俚东海镇的“吴仁宝”哩!近年来,顾邦祥被上级党组织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入选“中国好人”和荣获省委组织部颁发的“四十年‘老支书’纪念章”等荣誉。
于冬娟
于冬娟:只争朝夕创大业不负韶华惠乡邻
雨过天晴,在北新镇冬娟家庭农场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上,一位留有短发的中年妇女娴熟地驾驶着拖拉机在麦田播洒农家肥,隆隆的机器声奏响了乡村田野春耕生产的序曲。
见到笔者来访,于冬娟快步走上田埂,与我边走边聊起来。从她的谈话中得知,刚过不惑之年的于冬娟出生在南通通州区。为了在革命老区闯出一片新天地,1996年她和丈夫租用海门临江100亩土地种小麦。谁知,天不遂人愿,第一年种粮亏了1万元,第二年种西瓜卖不出去又亏了本。正当夫妻俩一筹莫展的时候,启东老家的村干部来找她,希望她回乡创业。于是,从2001年开始,她和丈夫回到启东种田续圆创业梦。
“这么多年来,我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欠收的苦涩。”于冬娟说,被喻为“露天工厂”的农业生产,由于粮食价格的波动以及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的上扬,加上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常常经受考验。2018年4月,她种植的500亩小麦长势喜人。谁知从4月下旬开始,连续40天阴雨连绵,小麦灌浆、干粒重受其影响,继而赤霉病大面积发生。眼看着即将到手的麦子霉烂,她心疼不已。这年,仅小麦亏损额就达20万元!
“亏损这么多?”看到我惊诧的神色,于冬娟继而笑着说,农业损失副业补。这几年,老公对外经营农机服务收入还能贴补家用。再说,政府对农业上如水稻种植补贴、农机补贴、仓储上的烘干设备的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更如春风扑面,给我们带来无限欣慰与新的动力。
她捋了一下额前短发,笑着说,近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目前农场用地1000亩,投入资金200万元,拥有7台拖拉机、17台植保机械,1台农药喷雾飞机,7台收割机(其中2台玉米收割机)。再加上烘干机、碾米机等配套设施,东娟农场已成为启东乃至南通地区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为了帮助周边缺劳力农户发展生产,10多年来于冬娟先后为30多家困难农户免费机耕。去年春节刚过,于冬娟已为周边5 家困难户义务耕地。看到村里部分农户经济特别困难,她就安排他们到农场打工,并支付高出当地20%的工资。去年春天,于冬娟还拿出6万元购买100只小山羊送给村里10家扶贫户饲养。看到60多岁的邻居顾大伯妻子心脏不好,领到的10只小羊缺少饲料。这年秋天,于冬娟就将每天加工四季豆的数百斤青豆荚壳送给顾大伯养羊。
这几年,于冬娟越来越关心社会公益活动。她每年数次走进北新镇轶东村等10多家民营敬老院,义演节目、赠送礼品。每年临近春节,她还要走访北新、吕四等地40多位特困儿童,并送上慰问品。
于冬娟说:实施产业扶贫,关心公益事业,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党员感恩党和政府、回报社会的光荣义务。我还当选上南通市人大代表和全国劳动模范呢,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鼓励。
邦道村
邦道村:攻坚克难聚合力带领村民奔小康
北新镇邦道村是启东市10个合作社试点村之一,近两年来,他们以强村富民为目标,村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积极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一体化发展模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实现了“1+1+1>3”的叠加效应,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初春时节,笔者专程来到长江边小村采访,所见所闻,无不感受到广大农户对村支部办好合作社,帮助大家致富的由衷赞叹。
来到该村27组埭路北侧,年逾7旬的黄家伯正在开沟种山药。当我说明来意,他连忙放下手中的铁锹,笑着说:“前几年妻子瘫痪在床,自己体弱多病,3亩农田一直处于半抛荒状态。现在入股后,每年有1800元稳定的土地租金,再加上我在合作社做些轻活,一年也有1万元收入,现在吃穿不愁……”老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解决外出劳力与年老、因病等缺劳动力、缺技术农户责任田抛荒与半抛荒问题,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该村党支部决定集体流转农民手中的闲散土地,成立“启东市齐富农作物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2017年初,该村党支部紧锣密鼓,先后召开了全村党员大会、股民大会,签订好流转协议,发放好股权证书。每一亩地为一股、453户农户入股,共流转土地835亩;同时投入80多万元,先后购买收割、播种、喷药、开沟、烘干等农业机械与储存设备。接着,在村干部们带领下,连续6个月开展土地清障、填沟、平整等各项准备,实行稻、麦、黄豆茬口轮作。虽说第一年粮食长势一般,但农户即使不参加劳动,每亩也有600元的收入。入股的农户拿着分红,喜上眉梢。
为了改造农田水利,2018年,全村轰轰烈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小型水利,开挖泯沟76条,完成修整泯沟9条,增加土地20多亩。同时,还在高标准田区域内进行农路建设4000多米,完成道路拓宽工程。
办社过程中,党支部“一班人”坚持以身作则。5位村干部不管寒冷暑热,几乎天天有人踏田检查苗情。尤其在抢收水稻期间,350多吨稻谷既要安排烘干,又要组织车辆运送到吕四,常常忙得废寝忘食,但谁也没有怨言。党支部还充分发挥先锋队作用,村里成立党员志愿者队伍。30多名党员志愿者在农田收、种、培、管的关键时刻,突击喷洒药治虫,突击抢收水稻,不要集体一分钱。该村68岁老党员耿永新担任稻田灌水员,不计报酬,忠于职守。他经常起早摸黑忙碌在稻田,掌握水量情况,管理上从未出现失误。
党建凝聚合力,合作实现共富。合作社近两年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2019年夏秋作物喜获丰收,水稻亩产实现1100斤,小麦亩产660斤,合作社共发给股民红利与打工费70多万元。13组的老周夫妇均有残疾,手脚不便,责任田上缺劳力,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参加合作社后,老周夫妇用3亩地入股,再加上到合作社做零工,每年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小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还有100多户外出农户,以往200多亩土地几乎抛荒,现在不但参与分红,还提高了全村土地利用率。合作社还切实关爱弱势群体,全村共有17家贫困户都设立台账,党支部坚持每季度进行“一对一”访贫帮困。去年还利用集体资金修缮了2户困难户的危房。
在绿油油的麦田边,我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倪晓红。她刚过不惑之年,个子不高,苗条身材,说话干脆。说起“党建+合作社+农户”的好处,女书记感触颇深。她说现在农田连片集中管理除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外,还有利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譬如小型水利建设,道路改造,禁止秸杆焚烧以及废弃农药瓶、地膜管理回收等生态环境建设,都比过去方便多了。农民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党组织的威信。现在农民交纳农保、医保、老年人意外保险等,都是一呼百应,提前完成。
邦道村党支部“党建+合作社”给农民带来利好,不但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戴,也得到上级党组织的肯定与好评。2017年以来,村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文明村”“启东市引领致富基层党组织”“南通市全市党建工作示范点”等诸多荣誉。
结束采访,已是晚霞满天。走出江边小村,登上江堤小憩片刻,看春风吹拂,江水东流,海鸥翻舞,百舸争游。回首江边小村,道路光亮整洁,两旁树木郁郁葱葱,沟河水面清澈见底,一排排整齐的农家小楼绿树环绕,美丽的村落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片当年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土地上,今天老区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咬定目标,拼搏奋进,终于用自己艰辛的汗水,浇灌出绚丽多彩的小康之花。
(作者单位:南通市启东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