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老兵风采 > 永不凋谢的“茉莉花”
永不凋谢的“茉莉花”
作者:黄启量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3-03-10 浏览次数:7777
这首带着乡土气息韵味十足的《茉莉花》,终于成为世界经典歌曲。
何仿
1942年初冬的一天上午,南京郊县六合地区下起了雨。趁着雨不大,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小演员何仿出发了,他要去几公里以外的乡间寻访一位民间艺人。出门前他借了一把油纸伞,纸伞虽破旧,但也能遮风挡雨,谁知这雨下着下着又夹带着雪花,何仿被雨淋得透湿,又滑了几个跟头。跋涉在乡间泥泞小路的何仿敲开一户又一户人家寻找这位艺人,等敲开艺人的家门时,何仿像个泥人一样出现在艺人面前。
这位看上去30多岁的艺人看着满身泥水的何仿,先是吃惊,后是感动。何仿向艺人说明了来意,艺人一听这位新四军小战士是来向自己学艺的,非常热情。他问何仿有没有听过一首叫《鲜花调》的曲子,何仿摇头,说没听过。艺人说,这首民间小曲在道光年间就有人唱过,直唱到现在,蛮好听的。说着艺人从墙上取下二胡,拉着琴用女调门儿唱起了当地流行的《鲜花调》: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艺人一开口,就把何仿惊住了,这旋律太好听了,婉转悠扬,年轻的何仿竖起耳朵一动不动地听着,完全被《鲜花调》的词曲迷住了。艺人唱罢,何仿还沉浸在悠扬动听的旋律中,欲罢不能。他请艺人再唱一遍,这次,他一边听一边用简谱记下了这首歌。
艺人唱完,何仿激动地说:先生,这曲子太好听了,我是特地来跟您学唱的,我来试着唱给您听,您听听准不准,唱得不对的地方,请先生指教。何仿小声地哼了两遍,觉得有把握了,便大声地唱给艺人听。何仿唱罢,艺人站了起来,与何仿同样激动:新四军同志,你唱得太好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一学就会。
听到艺人的赞扬,何仿很高兴,告辞艺人回程,何仿是一路上唱着《鲜花调》回到了部队。后来,何仿随剧团每到一地,除了演戏他还唱这首《鲜花调》,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这是一首民间的情歌,咏物喻人,借景抒情。唱着唱着,何仿觉得曲中的歌词应该改一改,更符合当时的形势。可是,战争年代,烽火连天,何仿没有时间仔细推敲歌词,再说,那时何仿太年轻,心有余而力不足。
1950年,何仿被保送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系统地学习了音乐理论。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
1956年,何仿入总政文化部合唱指挥训练班,师从德国专家。他和德国专家探讨民歌演唱方法时,突然想到了这首《鲜花调》。于是他把《鲜花调》翻了出来,反复读,反复唱,他从当代军人的角度考虑,觉得曲中的一些歌词不太合适,当然也不符合当时的形势,比如带着封建色彩的“奴”。此时的何仿已经不是当年采风时的小战士了,他完全有能力对《鲜花调》进行再度创作。
于是,他开始酝酿修改《鲜花调》。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对《鲜花调》动“大手术”。他将第二段与第三段词中的金银花和玫瑰花舍去,专唱茉莉花,一咏三叹,反复强调“好一朵茉莉花”;把词中的“奴”字全部改为“我”字;把“满园花草”改成了“满园花开”。“花草”与“花开”虽然一字之差,看似区别不大,实则大有内涵,“花草”,难免使人有“沾花惹草”之联想,而“花开”则有春暖花开之纯美感;第二段词中还强调了茉莉花的白,“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白者,纯洁无瑕也。借花喻人,指姑娘清纯可爱,美丽而又真挚的少女情怀,想采,而又始终不曾采。另处,他又把第一段的“又怕来年不发芽”放到了歌的最后。和原来的《鲜花调》相比较,《茉莉花》的主题有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改过的歌词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曲调以悠扬婉转的拖腔结束。
何仿拿着自己二度创作的原稿,找到那位前民主德国的专家。德国专家让何仿唱一下改过的《鲜花调》,何仿稍微调整下自己的情绪就投入了歌唱,高潮之处还加上了手势。何仿唱罢,那位德国专家一动不动,长久地呆立在原地,好长时间才缓过神来,激动地拉着何仿说:“太好啦!太好啦!这才是真正的民歌,最动听的中国民歌!”看到专家的神情与赞叹,何仿的情绪也被感染,他知道,他修改成功了。
一首《茉莉花》就这样诞生了。
1957年,何仿率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合唱队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会演,修改后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肯定,不久被正式灌制成唱片,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特别欣赏这支曲子,1959年他亲自审定由前线歌舞团带着这首歌,以中国青年代表团艺术团的名义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茉莉花》的歌声中,各国青年感受到了中国民歌的魅力。随后《茉莉花》又香飘莫斯科、布达佩斯、华沙、地拉那等国际城市,1965年又随周恩来总理唱到万隆、雅加达、金边,还被收入了《世界名曲专辑》。1982年,中国江苏民歌《茉莉花》被收进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人民推荐的优秀歌曲。
这首带着乡土气息韵味十足的《茉莉花》,终于成为世界经典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