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红色景点 > 襄阳乡村纪行
襄阳乡村纪行
作者:朱德成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3-06-06 浏览次数:7302
堰河,这个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正一步一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大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服务人民的一个见证。
襄阳革命老区的村庄掩映在绿波浩淼、碧浪连天、松涛阵阵、泉水叮咚的景色之中,行走一处,足让你沉醉,让你留恋忘返。
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青草味般的香味,眼里的一砖一瓦、一山一河都披着霞光,老区的乡村是这样的迷人,让你睁大眼睛,惊异万分。
行走在革命老区,聆听着一个个红色故事,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受。特别是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借马帮助老百姓娶亲的故事,在襄阳民间广泛传颂。
1939年起,李先念率领部队挺进豫鄂边区,孤悬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冬天某日,是白果树湾的一家村民娶亲的日子,这天寒风凛冽,村里的路面已被冻成“玻璃”,异常光滑,迎亲的队伍根本无法抬着花轿在上面行走,村民一时都犯了愁。眼看迎亲的时间就要到了,村里的人焦急万分。“难不成要让新娘子自己走上门啰。”显然,这是“不合礼数”的。不经意间,这个消息传到了李先念的耳朵里,他马上说:“这有什么难,就让新娘子骑我的马,风风光光多气派,就这么办!”他让警卫员把自己的枣红战马牵给了村民。村民们欢天喜地把新娘子迎进了村。
春来秋往,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并没被时光湮没而历久弥新。
襄阳,你还好吗?
谢湾,四月玫瑰羞答答地开
巴士沿着通往谢湾逶迤而蜿蜒的山路而行,一排排崭新漂亮的民居,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墙,绿树成荫的文化广场,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一改以往革命老区给人的贫穷印象,呈现出一派富裕和谐、秀丽田园的美好画卷。
我们漫步在谢湾村,看到家家户户的门楼和院墙都改造一新,漂亮的仿古门楼,青砖灰瓦显得典雅大方,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一样。不仅如此,农村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以来,村里垃圾遍地的现象不见了;露天旱厕逐步取消,村民们家里引进了双瓮式和沼气池式水冲厕所,推进了粪便无害化处理;厨房使用了先进的炉具、灶具,减少了污染排放,整个村庄干净整洁。
三月桃李,四月槐花,五月玫瑰,六月薰衣草……看似不相干,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说,是命运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自然界原本不冷落任何一个季节,走进田野,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美。晚春四月的天气不冷不热,谢湾的玫瑰正羞答答地开放,吸引着四方来客。
我们是4月28日去谢湾玫瑰园的。记得去年农博会期间,我在展厅被玫瑰吸引,原以为是外采的,服务生告诉我,是本地的,枣阳市刘升镇谢湾村有一片玫瑰花海。于是,当时就有个约定:次年玫瑰花开的时候去看看。
5000亩玫瑰郁郁葱葱地占据在山坡和平地上,叶子是繁茂的,花朵是娇艳的。这里的玫瑰不是五颜六色,它们是同一个品种,全部开着玫红色的花。
玫瑰花开在路边、山坡上,没有篱笆和围墙,野生一般。
玫瑰园的梅老板带领我们走进一处园子,采摘着玫瑰说,这块玫瑰园就是专门让游客采摘的。枣阳人好客,很多外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游客可以在这块玫瑰园采摘一些回去做玫瑰酱或者玫瑰茶,园里的工作人员还教游客用白糖和玫瑰花瓣做玫瑰酱。
谢湾村党支部书记介绍,玫瑰花海基地主要在谢湾村和榆树村。为种植花木流转土地1 万亩左右,涉及农户1500户。种植玫瑰110余万株,菊花200余万株,油茶12万株,绿化树木2万株,曾经的荒山荒地变成如今的“幻境花谷”。休闲区配套有采摘、烧烤、DIY制作区,停车场6000多平方米。
梅老板就是榆树村长大的,对周边的村子都很熟悉。种玫瑰之前,他做过药草、化肥的生意,有一点积蓄后就想为家乡做点事儿。
2013年8月,由梅总牵头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一开始并不顺利,记得当年用挖机挖山的时候,一位村民坐在挖机前不允许动土。那村民情绪激动地说,山是村集体的山,不允许外人动,要挖山,就从他身上先压过去。
没办法,全部停工。后来村干部做了几次思想工作,告诉他:选择种玫瑰不是心血来潮,是村委会集体研究过,也请专家看过土质,这里是丘陵地带适合种植。做通了思想工作,消除了村民的顾虑,村民们开始支持了。
合作社为村民在家门口提供了近千个就业机会,玫瑰园的采摘、施肥、剪枝等活计都由村民做。采摘1斤玫瑰花合作社给1元的劳务费,只要勤劳肯干每天可以挣100元以上。环绕花海有8公里的路,合作社目前已经修了4公里,方便村民的出行。
每天凌晨3点,村里就有300多名工人同时出发去采花。玫瑰花期不长,采摘是有时令的,玫瑰花开最旺的时候一次需要800多人同时采摘,采摘的时间大多是夜里3点到上午10点。夜里3点多,天还是黑的,更深露重,村民们戴着头灯,挎着篮子下地采摘。采摘的每一朵玫瑰都带着露珠,村民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成就了无数人的浪漫和美丽。
每一位创业的人都有梦想,梅总的梦想是把这里变成四季花海,成为枣阳革命老区的名片。
莺河路旁的石碾石磨
莺河,留在记忆的时光里
莺河邻近十里长山,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曾在这里为抗击日寇殉国。
一条莺河环绕着村子,河边长着一丛丛青芦苇,水草悬浮在水面,簇拥在芦苇旁,纤细的柳条迎风飘动,枫杨树倒挂的串串花序格外惹人眼目,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花草,把莺河装扮得清新脱俗。
河堤下一部古老的水车扬着水花哼着老歌,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那穿越时光隧道的模样,把我们带到了农耕时代。水车悠悠,流水淙淙,就像一头口渴的老水牛,生生地把一条河流喝进肚子里。
带队的襄阳市老促会副秘书长吴梅琳,发现了一条竹排漂在水边上,她找来一根划船的竹竿,把竹排拉向岸边,然后脱掉皮鞋穿着袜子,竿子一撑跳到了竹排上,任凭温柔的水花扑在脚面上。莺河的水,是一首深沉盎然的长诗,清纯秀丽,朴实自然。这里的村庄,是一篇读不完的岁月,砖墙小屋竹篱笆,粮仓茅舍古院落,似乎有看不够的味道。
我们来到一户靠河边的农家小院,小院里栽有果木花树,天然的青菜散发着勃勃生机,一畦畦蔬菜在园子里招摇;家禽都圈养在屋后的篱笆栅栏里,农家厕所也是自来水冲式的。我们坐在农家小院靠河边的凉亭里喝茶聊天,一只白色的大鹅站在河岸上曲颈高歌,仿佛走进了桃花源般的意境里。在小院里品赏农家菜,可以毫无顾忌地摘几根黄瓜凉拌,摘一盘西红柿用来炒鸡蛋。
这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岀打工,由于新冠疫情影响,今年许多人还呆在家里等待城市里开工生产。他们像候鸟一样,过了春节就要远飞,而每年春节之前,飞得再远也要赶回莺河的家里。
一座长长的索桥横跨在碧绿的莺河之上,桥长1300多米,索桥仿佛像从村子里抛出去的一条长长的绳索,一直延伸到田野、天边,给乡村的原生态气息搭上了自然风光的清新。
路两旁田野里麦苗青幽幽的,麦穗犹抱琵琶半遮面般羞怯地隐藏在狭长的叶子间。油菜花与油菜荚平分着春色。极目远望能看到天的尽头——高坡上一排排新栽种的海棠树环绕着田野,蛙声此起彼伏,八哥扬着眉头竖起羽毛偶尔吹一声短促的口哨,七八只小野鸭在水面嬉戏,小小的燕子在高大的皂荚树上自由地飞过。
莺河村基本上每条路都不同,印象最深的是莺河桥前面的“石来运转”路,路面用深灰色的砖瓦、鹅卵石以及大小不同的石磨铺成。道路图案新颖别致,瓦片与砖块围着石磨呈扇形分布,立体感很强,抬眼望去像打开的一轴水墨画卷。
莺河还有一处水路。路面上摆放130个石磨,来往的行人只要不怕落水,从石磨上蹦着、跳着、踏着过都行。水高过路面大约有两三厘米,小瀑布般哗哗地向下流动,水的落差推动莺河里的水车缓缓转动,不紧不慢,在时光里回旋。
进莺河村不能不提老树,老树让这个村子既有岁月的厚重又充满了生机。春季的莺河村颜值最高的树当数楸树,花开时节,美艳绝伦。楸树是这个村子里的精神之树,散种在莺河村之中。
莺河村的美并不依赖季节,她是革命老区流水镇众多村落里的一个缩影,除了天然的莺河,后天的规划与保护也是功不可没。
莺河村的看点主要是三组,有“一带四区”之称:莺河绿色风光带,乡村乡愁民俗区、亲子拓展游乐区、有机采摘农庄区和休闲度假区,形成观光、采摘农业产业支柱。
乡愁民俗区旧居改造,主要是28户农户旧房修旧如旧。目前,已改造完成旧居13户。同时,酒坊、豆腐坊、茶坊、水磨坊、吊桥、人民公社大食堂等景观点建设已经完工,给人的感觉是:村子更像村子,景区更像景区。
9户农家乐民俗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营得红红火火,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享受悠闲惬意的乡村生活。每到华灯初上,不少市民或邀好友,或携家人,一起来到莺河吃农家饭,赏田园景,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
在振兴乡村的路上,莺河村的村民没有盲从,而是给村子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把这里的每一户小院,每一条路,每一段河流,甚至花草树木都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种内涵就是可以把他乡作故乡的情愁。
火红樱桃等你尝
榆树岭,又是一年樱桃红
“樱桃花开千万朵,窣破罗裙红似火。”
榆树岭的樱桃红了。走,到革命老区村榆树岭赏樱桃去!
5月初的一天,我们乘车从襄阳市区出发,一路向南,上午8时许,我们来到榆树岭。一下车就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的樱桃树。尤其是马路边的樱桃树上果实累累,压弯了枝头,令人目不暇接。
榆树岭是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城关镇的一个村子。陪同的榆树岭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徐云说,榆树岭是革命老区村,文化底蕴透红透红的。1928年南漳农民起义震惊鄂北;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武汉会战后,南漳榆树岭是拱卫西南大后方和陪都重庆的前哨阵地,在闻名中外的枣宜会战和老河口战役中,南漳榆树岭是重要的歼敌战场。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突围部队到南漳榆树岭建立根据地,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榆树岭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
近些年,榆树岭乘国家扶持老区东风,在襄阳市老促会和南漳县老促会的扶持下,走上以樱桃为主导产业的旅游观光农业综合发展之路。
让人心花怒放的是,榆树岭的樱桃一经成型便红红火火,一派生机盎然。
眼下,榆树岭的樱桃已发展到千余亩啦!
榆树岭的樱桃一般是春头开花,春尾熟。无需大棚,全赖一袭春光。
樱桃每年春天开花都很早。花开时,洁白如雪,满树缤纷,迎风而舞,自由奔放,每朵花五片花瓣,像它的白纱裙张开着,绿色的底盘托着黄色的花蕊,引得蜜蜂围着它嗡嗡地飞。
晚春的榆树岭仍然是很美的,初春粉白的樱花,春末红艳艳的樱桃,这种景致令她在众多的乡村里脱颖而出。
抖落了春天的繁忙,迎来心怡的五月。到五月,红红的樱桃便可以摘着吃了。
放眼望去,村里到处都是樱桃树,甚至比其它种类的树还要多,所以樱桃虽明媚可人,并没被“金屋藏娇”般圈养起来。
一路红艳艳的樱桃可是羡煞来观光的人,行人经过时,走到树下,伸手摘几个,也没人说什么。听榆树岭的人说,这里的春天,游客多,赶集似的。观赏与品尝,皆源自于樱桃无疑。
在徐云的带领下,我们把车一直开到山顶上。那里是周家十亩山樱桃园,园主老周70岁了,身体看起来硬朗。他说自家的樱桃园很大,半边山呢。他给我指樱桃园的范围,东到哪,西到哪,只要在范围内,随便摘。
坡顶的樱桃已经被摘完,坡下的樱桃树上,果实还是密密麻麻的。微信刷了点钱,算是交了门票吧,允许我们摘两斤带走。我们带着自己的小篮子,进了樱桃园。
樱桃红黄相间,红的甜,黄的酸,晶莹剔透的,非常诱人,凡进去采摘的人没有不吃的。吃多吃少,悉随尊便,主人是不管不问的。
我们来得早,起初山上没有什么人。只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叫声是从山谷里的灌木丛发出来的。山谷不深,山也不大,只是这山土质好,各种树木都很茂盛,连灌木丛也是郁郁葱葱的植被。鸟叫声,全部从那片灌木丛传出。
这里的鸟太幸福,满山遍野的樱桃让它们吃个够,它们连门票也不用买。
上星期我去襄州区黄龙镇向湾村曾德春的樱桃园里,也见到了满树的红樱桃,每棵树用网子罩住了,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罩住。我把蒙在樱桃树上的网布掀开,惊喜地看到满树的红樱桃。问,为啥盖着布?回答说,防鸟啄。
漫步在樱桃园里,近处观看那满树满树的樱桃,黄色的晶莹剔透,犹如和田玉,温润优雅;红色的娇艳欲滴,犹如红宝石,活泼可爱。正值晚春时节,樱桃叶子浓密碧绿,在这碧绿之间是一团团、一串串、一树树的红宝石,摇荡着你的心。要是一阵风吹来,这些宝石会不会咕噜噜地都滚下来?
瞅准暗红饱满的,摘下一个放进嘴里,轻轻一咬,汁液溅到脸上,赶紧用手抹掉,否则会留下吃货的印记呢!站在树下,爬到树上,抬起左手,放下右手,挎着篮子,提着小桶,与樱桃来个最亲密的接触。陪上灿烂的笑脸,正面、侧身、背影,吃着、拿着、摘着,单人、双人、多人,俯视、正视、仰视,轻松地按下快门,留下美美的瞬间。
樱桃园里属孩子们最忙乎。樱桃树一般矮壮,孩子们小脚丫一踮,就够得着低垂的树枝。他们的小嘴巴都没闲着,一边吃,一边摘,高兴得很。看我们拍照,几个小孩子跑到一块,举起胜利的果实向我们展示。
大人们有的手里拿着木钩,把樱桃树枝拉低。有的干脆攀爬到树杈上采摘。攀爬上树的一般是身材苗条的女子,这样不至于把树枝压断伤了元气。敦实的大汉如果上了枝头,那就是对树的摧残了。
站在坡顶,跟老周和几位村民聊了一会。知道这山上的樱桃,是从来不施肥,也不打药的。长成啥样,全靠天意。肥料、药物,要花钱买,请人工也花钱,不划算。
下山时,遇到老张在路边卖樱桃。攀谈中知道,他家就在马路对面,屋后是他家的樱桃园。他家从1988年就开始种樱桃,是村子里最早种樱桃的农户。
中午,我们就在榆树岭老张家吃农家乐,每桌两个火锅,几个配菜,再上几瓶啤酒,开喝!
山上的风很清爽,空气中弥散着花果的香甜。老张家的院子很干净,有大树可以乘凉,有芍药可供观赏。我们在树荫下吃饭,真是一种享受。
坐在一旁的徐云说,像老张家这样的农家乐,榆树岭就有20多家。全村562户,种樱桃的就有462户,樱桃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亩以上,每亩的樱桃年产值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每年樱桃花开时,日均观光游客近万人,赏樱花,尝樱果,采莲藕,捉鱼虾,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十分红火,是樱桃带活村里相关产业发展起来的。
又是一年樱桃红。在榆树岭脚下,悬挂起红樱桃旅游观光农业园的招牌,这是旅游观光农业亮丽的风景线。在农家小院,腰包鼓鼓的果农,又在琢磨着下季的投资,商讨着管理与销售的心得。观光农业发展的趋势,在榆树岭樱桃鲜红的历程里,留下无穷的念想。
堰河,一条神秘的小河
堰河是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的一个小山村,电影《茶色生香》的外景地。她留给我们的是满山的茶香。
堰河的茶好,是因为这里山高林密,常年云雾缭绕、溪水淙淙。
在这里,每年都要举行鄂西北茶艺大赛,每年这个季节,人山人海,旅游的人群几乎把堰河的空隙塞满。站在这里,近处、远处的茶山、茶树尽收眼底,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捧起茶坛四周的茶树,仔细端详,一些白色的茶花已经开放,仔细闻闻,有一些淡淡的花香,咀嚼一片茶叶,有一种浓浓的茶香。
陪同的村党委书记闵洪艳向我们推荐了山上的甲板洞景区。甲板洞深处,四面是陡峭险岩,阴森滋润,布满青苔,各种奇峰异石都很有趣。甲板洞峡谷是纯天然形成。甲板洞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瀑布,有的水花四溅,有的汹涌澎湃,谷底的瀑布像白色绢绸落在潭水里,潭水清澈见底,由于阳光不易照射,水透凉透凉,村民大叔说泉水可以直接饮用。行走在茂密的树林间,偶尔会看到松鼠、壁虎……
参观了茶叶基地,喝了当地特色茶,中午吃饭的时候,大伙找了一户农家乐,点了最地道的招牌菜“腊蹄”,这个菜只有堰河村才能吃到最正宗的,肥而不腻,非常下酒也下饭。
吃过才知道,堰河的农家乐与城里的星级酒店有着一比。闵洪艳说,堰河的农家乐是2002年春尝试着兴办的。当时,村民思想都很保守,村里人担心,全村一年接待费还不到2000元钱,办农家乐,谁来吃住呀?
“别人不办,我先办。”闵洪艳说服妻子李桂茹第一个承包村集体房屋开办农家乐。在闵洪艳带动下,村民方洪军也办起了农家乐。
没想到的是,到了年底一算账,方洪军和李桂茹的农家乐分别赚了2万多元钱。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办农家乐的行列。
从农家乐火爆势头,闵洪艳看出了门道。村里又筹资8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集观光、会务、休闲、游乐、品茗、食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接待中心;接着,又筹资4900多万元,改扩建乡村旅游公路;筹资5000多万元,新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园……
闵洪艳说,目前,村里具备同时供300人入住、5000人餐饮的接待能力,成为湖北省唯一一家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好家伙,现在村集体资产过亿元!
闵洪艳还有一个身份——堰河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理事长。目前,该合作社已带动100多贫困人员就业,18户易地搬迁户依托民俗园乡村旅游项目,实现了“出穷窝、住新楼,会创业、能就业,走富路、拔穷根”,合作社年年分红。
堰河,这个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正一步一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大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服务人民的一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