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赤石暴动胜利70周年祭
赤石暴动胜利70周年祭
作者:张金锭 责任编辑:徐君华 来源:《铁军》2012年第6期 日期:2013-11-21 浏览次数:8145
一首黎明曲,唱出了新四军坚持抗日的英雄赞歌。
一页暴动史,展示了新四军勇士们冲出牢笼重赴抗日战场的闪光人生。
一座纪念碑,在赤石渡口铭记赤石暴动的悲壮历史。
一首黎明曲,唱出了新四军坚持抗日的英雄赞歌。
一页暴动史,展示了新四军勇士们冲出牢笼重赴抗日战场的闪光人生。
一座纪念碑,在赤石渡口铭记赤石暴动的悲壮历史。
赤石暴动纪念碑
1942年6月17日,发生在武夷山市(原崇安县)这块红色土地上,以新四军将士为主体举行的赤石暴动,至今已70周年了。这一暴动,是党领导下的监狱斗争史上的一次大胜利,是新四军军史上继茅家岭暴动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壮举。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经受血与火考验的历史,对于让大家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中吸取智慧、勇气、力量,发挥赤石暴动教育基地功能,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暴动的背景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亲痛仇快的皖南事变。这年3月间,国民党当局把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将士,以及从东南各省抓捕来的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押到上饶郊区的周田村,一个以周田为大本营的上饶集中营由此形成。
上饶集中营对外有两个名称:一是“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军官大队”,共650多人;二是“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特别训练班”,共110多人。“军官大队”和“特别训练班”总共六个中队,760多人。
1942年4月,集中营“军官大队”和“特别训练班”合并,改称为“战时青年训导团东南分团”,隶属设在重庆的“战时青年训导团中央总团”。这是国民党当局建立的全国统一的集中营系统,借以控制全国各地的集中营。
上饶集中营,是国民党经营的集中营的一部分。这里是从精神到肉体残酷迫害屠杀新四军将士和爱国抗日志士的人间地狱。
这年5月,日本侵略军沿浙赣铁路长驱直入,浙江的金华、衢县、江山相继沦陷,日军的飞机常常到上饶空袭。就在此时,茅家岭监狱的新四军干部和爱国抗日志士,赤手空拳,夺了武器,决死搏斗,冲出了牢房,举行了茅家岭暴动。这是给国民党当局的有力反击。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部万分恐慌,匆忙将三战区各机关、部队向闽北山区迁移,上饶集中营也随之搬迁。
暴动的经过
集中营向闽北转移的前夜,第六中队秘密党支部决定,利用途中休息、黄昏宿营、翻山过河时,伺机举行暴动。暴动的地区,预定在武夷山区。
第六中队由陈念棣、王东平、阮世烔、赵天野四人组成暴动领导小组,陈念棣为政治指挥,王东平为军事指挥。并确定组织三个突击队,每个队三人,其中一人要会打机枪。
暴动的方式确定为两种:夺枪暴动和不夺枪暴动。二者视机而行。暴动的准备信号为:唱《义勇军进行曲》的过门“啦啦啦啦啦啦”;发起信号为:由军事指挥大喊一声“同志们,冲呀!”;撤销信号为:唱三句歌词“烽火连天,血腥遍野,中华民族遭到空前的浩劫”。
1942年6月5日,集中营撤离上饶。6日,到达铅山县石塘镇休整。16日,抵达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宿营。这天晚上,集中营特务对第六中队沈韬、周奎麟、黄刚培、汤定波、王铁夫等五位新四军干部进行秘密审讯,他们为了保守暴动机密,被特务用马刀砍死在大安村的鸿家湾。
6月17日,是以新四军干部为主体和部分抗日志士在武夷山赤石渡口举行集体暴动的神圣日子。这一天,天气晴朗。中午,集中营在崇安县城吃午饭;下午2时左右,集中营队伍到达赤石村的崇溪河畔等待过渡。赤石,在上世纪30年代曾是方志敏两次率领红十军作战的主阵地。赤石村对岸约有50平方米左右的稻田地,越过稻田便是丘陵地带,背后是高山密林,是举行暴动的理想地段。
过渡队伍按一二三四五中队的顺序进行。渡过一个中队,即往前开一个中队,轮到第六中队过渡时,天色已近黄昏,而看押的宪兵被安排在第六中队之后过渡。天时地利都有利于举行暴动。一场由集中营第六中队秘密党支部策划的赤石暴动,在赤石古渡口拉开序幕。
在这个千载难逢的绝好时刻,第六中队秘密党支部果断决定:不夺枪集体举行暴动。暴动后集结地点,确定在河对岸一个明显的高山顶。
约黄昏时刻,第六中队按当天行军序列,第三分队先行过渡,尔后是一、二分队过渡。每个分队过渡,乘坐一条渡船、两排竹筏。暴动军事指挥王东平在第三分队,首先过了渡。他在河对岸小道上,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河面的动静。
在第二分队渡船到了河中央时,军事指挥王东平唱起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曲“啦啦啦啦啦啦”,发出准备暴动的信号。旁边特务责问他:“你唱什么?”他巧妙回答说:“轻松轻松。”此刻,第六中队抗日勇士们的目光,个个都注视着军事指挥。
当第二分队的同志上岸完毕,军事指挥王东平与政治指挥陈念棣交换暗号后,立即使出平生最大的气力,发出响亮而庄严的暴动信号:“同志们,冲呀!”一声令下,霎时间,80多位抗日勇士如出笼的猛虎,疾速越过稻田,飞快地向山顶森林深处冲去。夜幕降临了,国民党的宪兵队不敢穷追。赤石暴动成功了。
暴动上山的抗日勇士们得到中共福建省委和崇安县委接应后,在武夷山与闽北游击队合兵一处,在闽赣边打游击,成功袭击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军械仓库,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1942年9月他们回到了新四军怀抱。
赤石暴动的胜利,给国民党三战区长官司令部以沉重的打击,恼羞成怒的特务们兽性大发,一场血腥大屠杀在武夷山下虎山庙茶树林中开始了。
6月18日,国民党三战区下令,将集中营被囚人员从下梅村宿营地押回到赤石村关押,以重新编队为名,从各中队抽出所谓的“顽固分子”和“危险分子”,包括在暴动中被捕的五位同志共59人。
6月19日,这59位抗日勇士被押到与赤石村相连的角亭村虎山庙关押,分三批在茶树林中被集体屠杀,除一位幸存外,58位勇士全部罹难。这批在抗日战场建功的优秀儿女,面对敌人的屠刀,面不改色,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倒在血泊中。新四军二支队三团团部书记官王之燕在临刑前朗读了“浩气永长存,丹心昭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的壮丽诗句,代表了58位烈士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闪光的答卷。
虎山庙这场大屠杀,连同在武夷山大安及暴动中牺牲者,前后被国民党顽固派枪杀的共有73位抗日英雄,平均年龄仅24.6岁,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的40岁。他们中间有共产党员56人,女烈士7人。
这73位抗日英雄长眠在武夷山秀丽风光的怀抱里,喜鹊为他们歌唱,野果供他们果腹,潺潺山泉为他们沐浴。抗日英雄们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铭刻在武夷山市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暴动的意义
在时隔70周年的今天,回顾赤石暴动,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赤石暴动的成功,反映了新四军将士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铁军精神,显示了共产党领导下监狱斗争的胜利,对鼓舞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产生了有利影响;并以其光辉的范例载入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和新四军军史。
虎山庙大屠杀纪念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赤石暴动旧址,修建了宏伟、壮观的赤石暴动烈士陵园,陵园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1961年3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赤石暴动旧址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确认,赤石暴动旧址列入《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2007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称号。多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者到普通工作者,从中小学生到大学生,成千上万的受教育者被烈士们“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闪光格言所感动。
人生最可宝贵的是生命。赤石暴动英雄们,为了革命的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而在所不惜,在充满传奇的监狱斗争中创造了人间罕见的奇迹,在暴动中和虎山庙大屠杀中大义凛然。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赤石暴动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