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红色景点 > 泰兴:新时代的黄桥故事
泰兴:新时代的黄桥故事
作者:叶余华 鲁青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3-06-20 浏览次数:7863
泰兴将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致力高质量发展,以实干的身影勇担当,以奋斗的姿态再出发,“扛起标杆大旗、拼进全省八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泰兴新篇章!
泰兴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在这里,沈毅建立了扬泰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陈毅组织了新四军黄桥战役;粟裕指挥了苏中七战七捷的首尾两战。国际主义战士杨根思、草鞋司令陈玉生、隐蔽战线无名英雄沈安娜等泰兴儿女的英雄壮举,赋予了泰兴这块红色土地独特的精神文化特质。而位于泰兴西部沿江的虹桥镇、滨江镇是解放军渡江的始发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仅虹桥镇就相继出现了姚盛祥、王伯魁、沈维礼、杨风、于太根等为国捐躯的72位烈士。自泰兴有党组织以来,泰兴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在残酷的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先后有8000多位仁人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曲《黄桥烧饼歌》和一句“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成为泰兴共产党人和人民在不同的战争时期勇于奉献的真实写照。
如今,新时代的黄桥战役已经打响,多少泰兴儿女沿着革命烈士的足迹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留下了新时代的黄桥故事。泰兴市委书记刘志明说,至2019年底,泰兴31093个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245个经济薄弱村实现全面脱贫。泰兴连续19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第28位。
抓机遇,高效农业显生机
“豆苗开始结豇豆的时候,可以将长得比较密的部分叶子摘除,这样可以增强豇豆苗之间的通透性,不易于发病。”2020年6月2日上午,在泰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新街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刘根新正在指导种植户们提高豇豆的产量。
今年已近退休年龄的刘根新,与泰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相伴相守了14个年头,他参与了市高效农业园区的规划,最初的50亩试验田他是牵头人之一。
新街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3名干部领衔种植试验田,没有技术,他们请来了山东寿光的技术员,大棚构建沿袭了山东竹架大棚,第一年示范成功后新街镇便在核心区扩展;没有资金,招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没有种植户,让核心区4个村的村干部带头种植。
2008年到2010年,泰兴市高效农业园区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峰期,蔬菜种植面积扩张到4000多亩,但由于主导品种只有茄子,品种单一,加之竹架大棚的水土不服,亩产下降、市场不畅,种植业主人心惶惶。原东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胡玉生介绍:“新街镇大面积的茄子上市,市场上价格就垮了,最低时6分钱1斤卖给牛场,还要找关系。”“要得穷,包大棚”“穷得快,包蔬菜”,流行于10年前的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该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之初的曲折与低迷。
泰兴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扶贫工作办公室主任赵建东说,挫折并没有挫败泰兴市委市政府和新街镇党委政府坚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决心,他们查找原因,不断探索新路径,给园区发展不断注入了新动能。该市高效农业园区及时洗牌,兼并重组。2011年,园区新引进种植业主10多个,发展钢架大棚2000多亩,品种由过去的两三个增加到20多个,蔬菜经纪人逐渐增多,市场销售难问题迎刃而解。
2013年,江苏省在各县市选择蔬菜园作为全省第一批菜篮子永久性基地,泰兴市高效农业园区列入其中,获得省政府奖补资金600万元,园区利用这笔资金对道路、供排水、大棚设施实施了提档升级改造,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2020年4月中旬,机遇再次降临,泰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现代园区产业园创建单位,国家扶持资金达到1亿元。在新街镇,我们见到了镇党委书记陈新猛,他兴奋地说:“我们将积极策应乡村振兴战略,抢抓省级示范园和国家产业园区创建累积叠加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厚植特色优势,补齐功能短板,做强产业支撑,勇担三农初心使命,着力打造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的示范区、三次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的先行区、联农富农惠农共享发展的样板区。”
育品牌,牵住龙头促民富
新街镇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逐步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农产品+经济薄弱村”的联动发展之路,带动低收入户脱贫致富,促进经济薄弱村稳定增收。
翠梨压枝头,又到丰收季。2020年7月10日上午,在烨佳梨园,72岁的李年章正在忙碌地采摘梨子。他是新街镇李荡村人,在烨佳梨园务工5年多了,他和老伴身体都不太好,每年吃药都要花掉1万多元,如果没有务工的收入,生活将很困难。“我家4亩田流转给梨园一年有4000多元租金,我们老两口在这儿务工年收入有3万元。”李年章说。
李年章的经历是新街镇许多村民脱贫致富的缩影。“5月份的杂工工资这一块,我们使用劳务人员共135人,总金额15万元。随着采摘高峰的到来,务工人数会增加到250人以上。”烨佳梨园会计张莉说,去年公司发放务工费近80万元,平均每个月使用劳务人员100人以上。
新街镇借助洋宇公司“苏翠一号梨”的品牌价值,由东河、金干、顾庄寺等6个相对经济薄弱村在农业园区流转土地300亩,种植梨苗,依托洋宇公司提供技术、集中管理并负责回购,支持村集体经济增收。
“我们有土地,有政府提供苗木,企业提供专业的管理技术队伍和销售市场,对我们经济薄弱村来说,有利于加快增收富民。”新街镇东河村党支部书记鞠新赛表示。
根据约定,江苏烨佳梨园占股40%,6个经济薄弱村分别占股10%。预计2023年梨树进入丰产期,每年每个村将获得收益30万元以上。
除新街镇外,泰兴市古溪镇也依托农业企业走上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品牌之路。
2019年11月以来,顺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亿多元,在古溪镇建立起了集蛋鸭养殖、蛋品加工、精品果蔬种植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公司。为让养鸭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该公司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户以入园打工、自己养殖等方式参与发展养鸭产业,公司对鸭子进行统一养护、统一收购销售。同时,该公司还和湖州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博士站,为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公司负责人王述平介绍,项目可增加就业岗位150人,人均年收入15000元左右,增加村集体服务性收入30000元。
黄桥烧饼可谓“一战成名”,也成就了今天黄桥的第一张名片。黄桥战役打响以后,黄桥百姓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大米白面,全镇13家磨坊、66家烧饼店夜以继日地烘制烧饼,男女老幼用车推、担挑、肩扛,经大道、抄小路把烧饼送上前线,并组织担架队抢运伤员。
正是因为独特的历史渊源,头一回吃黄桥烧饼的80后东北姑娘雷姗姗就被触动了。“我忽然意识到,黄桥烧饼不仅是一种可以‘果腹’的食品,它更应该是‘黄桥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嗅到商机的雷姗姗没有犹豫,2009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婆家泰兴开办了食品公司,并注册“名扬”商标。“我们的愿望就是要让黄桥烧饼名扬四海。”十年磨一剑,“名扬”烧饼的经营模式目前已由直营改为加盟,由成品供给调整为半成品供给,实现了批量化、多元化发展。
雷姗姗把文化融入产业,做的是创新;张天勇把文化当作事业,重在于传承。作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桥烧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天勇14岁学习烧饼制作技艺。近年来,他带徒创业,开店连锁,先后培养了400多名弟子,也带富了一批黄桥人。黄桥烧饼协会会长何健介绍,黄桥烧饼现已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的上千家实体店,快餐式的经营之路让人们不费劲就能吃到热乎乎的黄桥烧饼,年轻族群也可通过电商平台一饱口福。
泰兴市蔬菜大丰收
强特色,田园乡村美如画
日前,江苏省第三批次特色田园乡村名单公布,泰兴市宣堡镇银杏村光荣上榜。
在泰兴,银杏村有“银杏第一村”之称,全村拥有连片古银杏群落9处,百年以上银杏树510株,300年以上140株,500年以上108株,千年古银杏树2株。
近年来,银杏村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打造林木产业、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相融合的发展模式。银杏茶、银杏酒、银杏果、银杏砧板等银杏深加工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效农业蓬勃发展,175亩苗木种植、120亩大棚果蔬、特色养殖业富了村民口袋;结合宣堡镇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布点旅游观光连接线,年吸引游客8万人次,年均村集体增收10万多元。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回家吃饭》等栏目也被她的美丽吸引,专程来此宣传推介。
银杏村以银杏特色兴村,而泰兴市滨江镇新星村则以“稻虾共养”开启了稻田淘金致富新渠道。
从空中俯瞰滨江镇新星村,近千亩的稻虾养殖基地连亩成片,这里成为新星村种植大户希望的田野。
“稻虾共养,即在水稻田里养殖小龙虾,选取优质品种水稻育秧,不施农药化肥,小龙虾可以吃掉害虫,其粪便又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实现农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双赢。”新星村党总支书记王忠成这样说。
近年来,随着粮食收购价下跌,种植效益下降,传统的粮食生产亟待转型升级。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如何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这成为拓展区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新星村村委会主任施正国介绍:“我村抓住长江生态廊道拓展区建设的契机,以创建省级绿美村庄为基础,规划流转土地10亩建立苗木生产基地,服务于长江生态绿化,发展稻虾共养600亩等特色产业和绿色生态农业。2019年稻虾共养面积400亩,增加农民收入近10万元,省级绿美村庄建设已通过省林业局验收。”
滨江镇副镇长王涛向笔者描绘着一幅远景图:“在长江生态廊道拓展区建设中,我们以稻养结合规模化、标准化、多样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产业形态。同时,加快招引社会资本开发盘活老蚕桑站、银杏园,串联生态廊道、中安轮纪念广场等主要节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激活‘美丽经济’,将‘美丽’变成财富、变成发展新动能、变成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新源泉。”
选能人,铺就坚实致富路
泰兴市古溪镇谢荡村曾经“债台高筑”,2000年合并时欠债达88万多元。脱贫攻坚中,该村通过引进高效农业,出租标准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实现了村强、民富、景美,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到88万元。从负债88万到村集体年收入88万,谢荡村成功实现了凤凰涅槃。
村民说,谢荡村由穷变富的原因除了党的好政策,就是选对了一个能人。这个能人就是谢荡村党总支书记朱朋富。
2000年,南谢、北谢、后岭3个村合并组成谢荡村,朱朋富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谈及当时的情况,朱朋富依然记忆犹新。
“会计把账算了一遍,一共欠债88.5万,我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做出承诺,只要账目上有的债,一定逐年偿还。”朱朋富说,那几年,每年年三十,都有人上他家里要债。“我自己掏腰包,欠得多的给1000元,欠得少的给500元,先垫上,毕竟人家也要过年。”
要想富,办项目。2014年村里招引了苏中最大的奶牛养殖项目。
吃着营养饲料,吹着风扇,个个都挂着“身份证”……在泰兴市双喜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场里,数百头膘肥体壮的奶牛让笔者大开眼界。
“这是村里2014年通过招商引进的高效农业项目,奶牛生产核心养殖区占地150亩,饲料种植基地450亩,场区周边的农田也用于种植奶牛粗饲料。”朱朋富介绍。
双喜牧业现有奶牛存栏500多头,年产鲜奶3000多吨。公司按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打造奶牛规模养殖、粪污处理、能源再生、有机肥转化、饲料种植的五环生态农业体系,是苏中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
60多岁的村民吴先良过去一直务农,年收入不足万元,谢荡村引进了双喜牧业项目后,他把3亩2分地流转给牧场,同时又在牧场找了一份工作。“流转土地每年收入5000多元,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4000元。说实在的,我年纪也这么大了,在这里打工,很满意。”吴先良说。
双喜牧业一共吸纳了谢荡村18位村民就业。“此外,我们公司还流转了500多亩土地,承包给种田能手种植饲料,再按照市场价统一收购,每年给每个种植户2万元钱左右。”泰兴市双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松阳介绍。
2019年,谢荡村经营性收入达到63万元,村里先后修建了群众休闲广场、五人足球场,丰富群众文体生活。选对一个人,富了一个村。而今的谢荡村房靓了、路宽了、民乐了,在这里,“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授之渔,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仅靠“短平快”的“输血式”扶贫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以项目为主导,扶持就业与创业,才能让低收入农户稳定脱贫。
泰兴市姚王镇率先引进泰兴远大家私设立的藤编加工点,推进靶向扶贫,这种按件计酬、看得见效益的“企业+农户”扶贫模式,很快在泰兴全市推广。凤灵乐器、洋芋生态等企业纷纷加入,目前该市共有藤编、乐器、包装、纸扇等10多种项目加工点,覆盖357个村居,带动低收入、贫困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近万人就业。泰兴市分界镇七贤村依托村里的绿花菜专业合作社,向低收入农户免费提供蔬菜种子、技术指导、采购等多种服务,同时延长产业链,吸纳低收入农户从事绿花菜、甜豌豆深加工,每年使低收入农户增收万元。
该市将“五包”技能培训拓展至各个项目加工点,建立孵化基地,让一些年龄大的低收入人员以及贫困残疾人在短时间内掌握加工技能,实现快速脱贫。
近日,位于泰兴市元竹镇工业集聚区的龙腾电子有限公司发布一则招聘公告,其中面向残疾人员提供架模卷料工、包装检验员、化验员等岗位。元竹镇党委与多家企业沟通,鼓励企业为有能力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电商培训、手工编织培训等课程,授之以渔,受益残疾人员达200余人。
因为小时候落下的残疾,王爱军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成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元竹镇民政科为王爱军办理了重残补助,组织人员送家电、安装热水器。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之后,政府组织他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其后,他坚持自学了无线电技术,在元竹镇残联的帮助下,自己开了个电视机维修店,平常靠给村民维修电视来贴补家用。靠着这门手艺,王爱军每个月有大概500元的收入。“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相对于以前的日子来说,我已经很满足了。”王爱军说。王爱军有了固定的收入,加上政府的残疾人政策兜底,他家去年实现了稳定脱贫目标。
在元竹镇“残疾人之家”里,陈裕凤和陈裕中两兄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先天残疾落下的病症也得到了缓解。在这之前,兄弟俩与年迈的叔叔相依为命,生活拮据,加上叔叔精力有限,兄弟俩病情一直很不稳定。元竹镇村干部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与“残疾人之家”沟通,向工作人员说明具体情况,和叔叔商量好后决定将兄弟俩交由“残疾人之家”全托照料。从此,兄弟俩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
据介绍,早在2017年,元竹镇就斥资162万余元,建成占地2035平方米的“残疾人之家”。除食堂、宿舍、洗衣房等生活设施外,这里还设有康复室、医务室等功能设施,配有护理员、管理员和医生。元竹镇的残疾人家庭过去大多因为要照看残疾人而无法务工,因而导致贫困,“残疾人之家”的建成使得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残疾人托养中心主任孙仁华说:“残疾人在这里得到照料,家庭劳动力就解放了,家人可以安心务工,脱贫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元竹镇党委书记周伟说。至2020年8月,全镇残疾人家庭全部实现了脱贫,真正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人不能少的目标。
从贫困户脱贫,到经济薄弱村摘帽,再到镇域经济发展,无不体现着从上到下奔向共同富裕的决心。刘志明表示,历史是奋斗者的足迹,未来是先行者的使命。泰兴将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致力高质量发展,以实干的身影勇担当,以奋斗的姿态再出发,“扛起标杆大旗、拼进全省八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泰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