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本刊专访 > 新四军里办报人——马焰和雷勃的故事
新四军里办报人——马焰和雷勃的故事
作者:王路奇 黄朱清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3-06-26 浏览次数:6982
如果说,马焰有一段难忘的办报经历,那么新四军老战士雷勃,则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报纸。
马焰(100岁)
见到马焰,是在中国农业大学清华东路17号院。老人和颜悦色,特亲和。他说,我1958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农大,当时叫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2年离休,时任大学图书馆馆长。
马焰,河南政平县人。家境贫寒,高小没毕业就辍学到店铺当学徒。抗战全面爆发返回家乡在小学任教。其间,加入青年救国团,从事抗日救国活动,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38年在学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交通员身份,做地下党的联络工作。后来,抗战形势吃紧,党员开始疏散行动。马焰经过3天奔波,来到河南确山县竹沟,进入河南省委办的政治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先在石印所做誊写员,又到豫鄂边区党委机关报《小消息》工作。
1940年,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成立,创办《挺进报》,马焰被抽到报社刻钢版。马焰回忆,这张报纸阅读对象主要是基层干部战士,要求文字通俗易懂,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能听懂。创办之初,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李先念题了词,纵队政委朱理治书写报名,政治部主任任质斌传授在中央苏区办《红色中华报》的经验。早春的一天清晨,第一份红蓝两色套印的《挺进报》连夜赶印出来,散发着油墨清香,官兵争相传阅,那场景就像过节一样。
办报纸是很辛苦的。部队行军打仗,印刷设备都要跟着转移。到了宿营地,顾不得吃饭就把钢板拿出来,点个煤油灯或马灯马上刻写。当时条件差,有时候一张蜡纸印不足数就破了,就要重刻一张。马焰清晰记得,夏季炎热,山沟沟里蚊虫肆虐,既没有蚊帐,更没有药物,他患上疟疾,一发烧大汗淋漓,一发冷躺在太阳下盖上被子还全身颤抖。可办报人手紧张,生病照样要干活,有时手抖得连笔也拿不稳。
办报的路上,马焰一直难忘一个人,新四军五师政治部副主任王翰。他对马焰说:“到部队采访,不能有作客的思想,别把自己当客人。脸皮要厚,腿、手、嘴都要勤,眼要尖。”这席话,就是下部队采访的诀窍,马焰牢记在心,照着去做,一点点,一步步,熟能生巧,逐步学会了采编。烽火岁月的办报经历,使年轻的马焰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后来他担任了五师十三旅政治部宣传科长、四十三军政治部宣传处长。
雷勃(左)与妻子合影
如果说,马焰有一段难忘的办报经历,那么新四军老战士雷勃,则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报纸。
我们在山城重庆,拜访了这位令人尊敬的老报人。离休前,雷勃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顾问。他说,我这辈子主要围着报纸转,夜班就上了21年。
雷勃,江苏盱眙人,初二没读完,未满18岁就参加了县青年抗日协会。
淮南抗日根据地,地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高邮湖以西,战略地位重要。1940年5月,刘少奇同志来到盱眙视察,指示县委要办报纸。雷勃被选去,他有文化,人勤快,什么都干,《新眙报》很快油印出来了。
1941年夏天,雷勃调到《新路东》报,后来改名《淮南日报》,两个报头都由邓子恢同志题写。雷勃回忆,这张报纸在抗战时期非常有影响,不仅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发行,还向敌占区的上海、南京以及周边地区秘密传送,甚至送到了香港。报纸三天出一张,有时出四开四版,有时出八开两版。在日伪军频繁扫荡、国民党顽固势力袭扰的艰险日子里,报社分散行动,把油印机、收发报机、收音机以及油墨等设备,转移到高邮湖、洪泽湖,在船上出报纸。敌情一来,晚上行军迅速撤离,翌日上午又是编又是写,夜里印刷,早晨起来就能看到新报纸了。编印报纸,从几百份到几千份,小马达不熄火,报社领导、编辑和工人一起上马,有时候通宵达旦。雷勃说,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是报社的常客,他枪法准,有时抬手一挥天上的大鸟应声落地,他就拎着“战利品”来慰问我们。他胖,人称“罗胖子”,我们私下说,罗胖子一来就有好事。
1945年8月15日,雷勃刻骨铭心。这一天,从无线电广播传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整个报社一片狂欢。深夜,雷勃收听到了延安总部毛泽东、朱德颁发的号令,命令各解放区所有武装部队有权接受日本军队的投降。接着,又收到延安连续发出的6道命令。当夜,雷勃和总编唐为平一起值夜班,电讯稿定稿后,拣字、排版、拼版齐头并进,连夜推上机器开印,特大喜讯上了报纸最醒目位置。第二天一早,报纸就送到了根据地各部队、政府机关和群众手中。
在报社,雷勃刻过钢板,做过校对、编辑、主编,几十年如一日,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他身边藏着一个64开黑色封皮的日记本,保存了70多年。他翻开其中一页,给我们念了起来:“1946年,新四军军长陈毅在苏北给我们做三个月自卫战总结,陈毅的讲话三个部分…… ”我们听了,仿佛身临其境。
抗战胜利之后,《淮南日报》一直办到1946年8月28日,共出版1092期。新四军北撤,雷勃随部队开赴山东,先后在《大众日报》《渤海日报》、济南《新民主报》、上海《解放日报》做编辑工作。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在上海成立,1.7万名官兵和宁沪杭进步青年,告别亲人,跟着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27岁的雷勃,作为西南服务团新闻出版总队指导员,在新中国诞生两个月后抵达重庆,先后在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重庆《大公报》工作。1952年8月,《重庆日报》创刊,雷勃在这家报社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20年。1954年元旦,他和报社秘书、比他小10岁的李成侠走进婚姻殿堂。1982年7月,雷勃出任《重庆日报》总编辑、党委书记。
抗战时期的《新路东》报和《淮南日报》
记者感言 收笔的时候,有喜悦有遗憾。喜的是,马焰健在,虚龄已经100岁了,晚年笔耕不息,主编了新四军五师老战士回忆录《驰骋江淮河汉》等书。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老人立即为湖北人民捐款。遗憾的是,雷勃却在去年冬天走了,享年98岁。把新四军老战士中两位办报人的故事写在一起,就是为了追忆抗战年代我党我军在艰难环境里创办报纸的这段历史。新四军部队文化人多,来自大城市的进步青年多,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他们不愿当亡国奴,毅然走上抗日的革命道路。组织上把他们选配到报社,他们忠诚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凭着抗日必胜的执着信念,勇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办报中学习办报。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马焰和雷勃,不仅展示了新四军老兵的风骨,更是我党我军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