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花样年华黄花塘
花样年华黄花塘
作者:赵福敏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3-07-13 浏览次数:7074
黄花塘曾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周训昌是陈毅代军长一家的房东。2020年9月9日,在黄花塘村村部,我们见到了周训昌62岁的孙子周洪友,听他讲述他家的今昔情况。
黄花塘曾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周训昌是陈毅代军长一家的房东。2020年9月9日,在黄花塘村村部,我们见到了周训昌62岁的孙子周洪友,听他讲述他家的今昔情况。
周洪友的祖父周训昌(新中国成立前去世),是本地的开明士绅,家境殷实,有土地一二百亩,草房10 多间。当年他家是四合院子,堂屋坐北面南3大间,中间客厅,东西两头是卧室。1943年1月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陈毅一家就住在他家东头房。1943年11月25日陈毅到延安参加整风和党的七大后,陈毅的夫人张茜带着两个儿子依然住在周家。
周洪友父母亲生前多次讲述陈毅一家在周家的往事,有两件事周洪友记忆深刻。他说:大约是1943年的秋天,我父亲周培全成家,陈毅夫妇特地送一幅门帘给我父亲作为结婚的贺礼。岁月沧桑,77年过去了,我家都一直珍藏着这幅门帘,直到前几年才捐给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还有一件事,父母结婚的第二年,我大姐出生。当时张茜工作繁忙,又没有奶,我母亲就给她的小儿子喂奶。后来陈毅的小儿子谈起黄花塘的往事,动情地说,黄花塘的老百姓对我有养育之恩。4年前的春天,陈毅的小儿子特地来黄花塘常庄(即现在的黄花塘村)找到了我,对我家的当初义举表示衷心的感谢。
周洪友回忆:不仅陈毅一家子住在我家,我家还是新四军卫生部的办公地点,卫生部办公用房不够,就紧靠我家四合院的墙头搭起了很多小房子作为办公之用。
在新四军的熏陶下,我父亲也到新铺的抗大分校学习了几个月。新四军北撤时,我父母带着我2岁的大姐、6岁的叔叔、9岁的姑姑随新四军北撤,在过洪泽湖时,因船小人多而翻船,我的大姐、叔叔、姑姑都遇难了,我父母亲只好把三位亲人弄回家安葬。刚办完三位亲人的后事,国民党知道我父母亲在家的消息,就派兵把我父母亲抓起来关在金湖的国民党大牢里一个多月,受尽了折磨。后经嫁在金湖的姑太多方周旋,才把我父母亲保释出来。多年后,我的家人回忆这不堪回首的往事仍唏嘘不已。
周洪友继续说,大姐遇难后,我的大哥(1946年生)、二哥(1951年生),还有我(1959年生)和妹妹(1966年生)都相继出生了,这给父母亲带来了较大的慰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全家过着简朴的农家生活。几十年来,我们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找当地政府要求给予照顾,因为我们知道在战争年代有许多老百姓为了保护人民子弟兵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我们家当时仅为新四军和陈毅一家提供一些居住条件,有什么理由向政府伸手要这要那?
改革开放以来,周洪友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靠自己的奋斗,目前家庭生活都很好。周洪友说,我于1980年结婚后家庭生活压力较大,因为要供养两个女儿读书。当两个女儿读大学时,我们夫妻除种自己的15亩地外,还承包了别人家的15亩地,我们夫妻俩起早贪黑,精心耕作,收入还算不错,除供2 个女儿的学费外,还略有结余,属于较早脱贫的村民。
目前,周洪友的大女儿在县城的小学任教,大女婿是县医院一名医师。小女儿是县城一家幼儿园的教师,小女婿做老板。当老周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时,脸上露出了灿然的笑容。
在新四军纪念馆文物库房里,我们看到了陈毅送给周家的门帘。文物管理负责人叶登荣同志和他的助手戴着棉纱手套,小心翼翼地把门帘从一个银灰色的盒子里拿出来,两人分别提着门帘的上角,同行的文友丁立高忙不迭地拍照。这是一块红色的棉布门帘,岁月久远,略显陈旧,但却是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深情的见证。
黄花塘镇芦沟村,曾是新四军二师驻地,今年82岁的老人耿如洪曾见过师长罗炳辉。回忆当年,他说:那些当兵的对老百姓十分好,帮助老百姓挑水,种田,和老百姓就像一家人一样,我还经常看到一位身材十分高大的军人,常来我们庄上看望那些当兵的人,当时大人告诉我,那是罗炳辉师长,打仗十分勇敢。由于他身材魁梧,行军打仗时,要用一匹马和一头骡子轮换供他骑。我望着这位传奇人物,真的好崇拜。
耿如洪老人现在居住在芦沟新建的小区内,抬眼向小区望去,一排排连体别墅整齐地排列在那儿,洁白的墙面给人一种清爽洁净的感觉,瓦灰色的墙角线勾勒出别墅新颖的造型,高大的小区大门,装修考究的超市、宾馆、饭店、汽车修理厂等服务设施一字儿排在大门两旁,让人忘记了这是在老区的村庄,仿佛置身于繁华的都市。特别是村民广场上,一座明清特色的三层小楼矗立其间,那是省水利厅援助280万元加上自筹100万建立起来的“为民服务中心”,既是芦沟村委所在地,又是村文化活动中心。广场西南角的休息长廊正面透视图呈凹字形,廊顶采用仿真的苫革覆盖,在微风的吹拂下,“苫草”泛着“波浪”,给人一种生态灵动的感觉。
老人感慨地说,真是沧海变桑田啊!当初的荒草地现如今变成美丽居住小区,这是共产党给我们带来的幸福!
芦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华和镇老促会会长杜德臣带我们走进马路北面的金寿林家,看看这户普通村民现今的生活状况。金寿林全家6口人,老金夫妇、女儿、女婿和两个孙女,孙女一个在南京读大学,一个在南京读高中。老金告诉我们,他家富起来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原来他家有40亩地,除了两个孙女读书外,有4个劳动力在地里干活,因为没有种田技术,每年只种一麦一稻,每亩种植成本要花去700多元,每亩利润也只有600多元,全家6口人,全年收入也就2万多元,只够温饱。3年前,金寿林在村里组织下将40亩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搞高效农业,每亩每年租金820元,光是土地转包费就是32800元,比自己种地还赚得多。
老金高兴地说,土地流转给别人,家中4个劳力腾出来又能干别的事。大女婿在旧铺街上的金吉祥黄金店里打工,现在是带工的小组长,带着一个小组常年在上海、浙江、山东等地给金店装修,月基本工资是6800元,再加上各样补助,月工资超万元。女儿在镇上玩具厂做工,计件每月在2500元。家里的两层半小楼,一层一间门面租给超市当仓库,一年租金5000元。几项相加,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老金在给我们算家庭收入的同时,也给我们算一笔支出账,两个孙女在南京读书,每年要花五六万,人情来往又要花去2万多元,再加上在家的几口人吃喝花销去掉四五万,这样一年的收入就去掉一大半。他算完账以后,笑着对王书记说,在我们家门口要能办企业就好了,我们年纪大一点的在家门口也能打工赚点钱。王书记说,我们正在考虑建设龙虾交易市场,设50个摊位,年底交付使用,这样就可以解决一部分村民在家就业的问题。
在我们聊得比较起劲的时候,老金的老伴走进客厅,热情地要留我们吃中饭,她说吃的都是自家种的绿色蔬菜。我问王书记这居住小区哪来的菜园?王书记告诉我们,村集体租用农户土地,租金由村集体出,每户一分小菜地,这样就解决了村民的菜篮子问题。
陈毅夫妇送给房东儿子周培全的结婚礼物门帘
在镇政府吃午饭时,陪同就餐的陈小飞副镇长、党政办主任蒋卫坤等同志向我们介绍了黄花塘镇脱贫攻坚的情况。2019年年底前,全镇在库建档立卡低收入户2357户、6775人,目前已经全部脱贫,22个低收入村全部“摘帽”。镇政府还建立了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如2019年投入60万元,在全省创新试点,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设立防贫保,对全镇失学,因病、因灾的贫困人口及时进行保险救助,确保其不致贫、不返贫。
我搜索记忆中的黄花塘,贫瘠荒凉,而今在我眼中的黄花塘却像是穿上了嫁衣的新娘,尽情绽放花样年华。放眼望去,田野丰收在望,一片金黄,而不远处的大雨山上,茶园青翠,满山飘香。老区变了,在变美,在变富,老区人民正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