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本刊专访 > 老区人不忘英烈 共和国永记忠魂——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遗骸七十一年后被发现
老区人不忘英烈 共和国永记忠魂——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遗骸七十一年后被发现
作者:束华静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2012年第7期 日期:2013-11-27 浏览次数:7215
1986年,淮安人民在82位勇士殉难处建造了“大胡庄战斗纪念碑”
在江苏省淮安市茭陵乡的大胡庄,一座烈士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71年前的春天,这里发生了一场激烈而悲壮的战斗。参战的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的83名指战员,突然遭到日伪军的袭击,面对八倍于我的悬殊兵力,全连战士团结一心,浴血奋战,顽强坚守战地六个多小时。最后,终因寡不敌众,除战士刘本成因被毒气熏晕倒在战友的遗体下幸存外,其余干部战士全部壮烈殉国。
由于时间久远,当年掩埋烈士遗体的具体位置已很模糊,82位烈士的骸骨一直没有找到。在省民政厅的支持下,自去年年底开始,淮安市淮安区博物馆的考古发掘人员开始了寻找烈士遗骸的工作。今年6月2日,大胡庄82烈士遗骸在大胡村的农田中被发现,目前,清理与发掘工作已全部完成,在现场负责发掘工作的淮安区博物馆张弛副馆长告诉记者,他们从烈士的遗骨中清理出的完整子弹有三颗,破碎的弹片还没有统计。
血染大胡庄
1940年秋,淮安北乡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组织了地方抗日武装。他们在极其艰苦恶劣的环境里,顽强抗击着日、伪、顽、匪的扫荡和各类摩擦。当时,苏北区党委十分关心淮安刚建立不久的抗日民主政权,决定让新四军三师八旅派出一个连插入废黄河南岸的茭陵乡一带,以掩护活动在大黄庄、高荡一带的淮安县委和县政府机关,并作为西北方的前哨,伺机打击涟水方面流窜出来的小股敌人。
二连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连队,连排干部都是跟着黄克诚将军南征北战、东拼西杀、屡建功勋的猛士,这个任务自然就交到了他们手上。当时,由于二连副连长孙文魁正在抗大四分校学习,团部特派一营副营长巩殿坤随二连行动,以加强领导和指挥。
1941年4月23日,一营二连的战士们在副营长巩殿坤和连长晋志云的率领下进驻大胡庄。
大胡庄东西两边各有一条深约两米、宽约五米的自然沟,北边是一条不太深的旱沟,南端有一条低洼的土路直通高荡,三面环抱的沟堤上长满了高矮不等、疏密错落的树木。庄内住着十多户贫困的胡姓农民,有泥草房和牛棚、猪圈六七十间。这里与日寇侵占的涟水城相距约九公里。第二天,二连83名指战员在驻地乡亲们的帮助下,利用庄子周围的沟堤、树丛和庄上厚实的土围墙,迅速构筑了工事。
25日深夜,盘踞于涟水城的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第二十一师团,通过他们隐藏在暗处的耳目,得知一河之隔的这一“非常情况”,便派出200名日军和500多名伪军,带着四挺重机枪和两门炮,连夜偷渡废黄河,于26日凌晨4时许冲进大胡庄圩子,把二连拦腰截断。
老红军出身的身经百战的连长晋志云,立即指挥一排、二排利用院墙、猪圈和房屋的窗口就地反击。副营长巩殿坤迅速指挥已有伤亡的三排抢占房屋,把住巷口,奋起还击,压住了敌人三次冲锋。当日军连续扔出几颗毒气手雷,趁着毒烟发起第四次冲锋时,二连已伤亡过半,弹药也所剩无几,孤军作战,很难突围。巩副营长旋即命令各排:“坚守阵地,誓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整个大胡庄淹没在烈火与硝烟之中。
英勇的二连指战员面对强敌,凭借着残垣断壁继续抗击,拉响仅剩的手榴弹炸得日军血肉横飞。庄圩前堆积起来的日军尸体,成了战士们抵御枪弹的掩体。当日军又一次蜂拥扑来时,腹部中了数弹的连长晋志云,左手捂着已经露出的肠子,以华夏儿女特有的民族气节和共产党员独具的惊人毅力,忽地跃出掩体,冲向敌群,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中午时分,枪声渐渐平息,二连的勇士们几乎全部伤亡。副营长巩殿坤左腿被弹片击断,身负重伤。冲进庄内的日军瞪着血红的眼睛,在弥漫的硝烟中寻找搜索。当他们搜索到一间烧坏的茅屋时,蹲在泥墙边的巩殿坤忍着剧痛,举起血染的手枪,用仅剩的一粒子弹,击毙了那个留着小胡子舞着指挥刀朝他劈来的日军官。后面的鬼子吓得直往后退,不敢逼近。突然,几颗燃烧弹飞进了那间茅屋。就这样,年仅23岁的巩殿坤被熊熊烈火吞噬了……
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在这场抗击日寇的血战中,除一排二班战士刘本成因负伤昏迷而被压在战友们的尸体下侥幸得以生还外,副营长巩殿坤、连长晋志云和他们率领的二连勇士共82人,全部壮烈牺牲。其中有个名字还没有列入连队花名册的新战士“大勇子”,连长发给他的新军装还没舍得穿上,也为国献身了。
当团部获悉二连遭到日伪军偷袭,派兵增援大胡庄时,日伪军已经仓皇而逃。
军民们傍晚打扫战场,当看到指战员们尸体焦糊,有的紧紧抱住敌人烧死在一起,有的还咬着敌人的耳朵,他们悲痛欲绝,泣不成声,连夜将烈士的忠骨抬到庄子北边的旱沟里深埋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纪念在大胡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82位烈士,1986年,淮安区茭陵乡在乡政府对面修建了82烈士纪念碑,供当地百姓祭扫。如今,当年见证这场战斗的老人大都已离世,个别仍健在的由于年代久远,也记不清楚当年掩埋烈士的具体位置了。而战斗中唯一的幸存者刘本成,解放后转业在河南安阳某设备厂当厂长,也于1987年去世。
热土有幸埋忠骨
这次大规模的寻找行动,源于江苏省民政厅的帮扶。据茭陵乡乡长相华介绍,茭陵乡是省民政厅帮扶乡镇,当民政厅领导得知悲壮的大胡庄战斗后,便提出寻找82位烈士遗骨掩埋地,并出资800万元用于烈士陵园的改扩建。其中,寻找烈士遗骨的
工作落到淮安区博物馆副馆长张驰的身上。
据张驰介绍,去年年底他带着四名工作人员来到茭陵乡,根据史料、当地老百姓的回忆以及刘本成生前的口述,最终在发掘点附近画出了80×80平方米的一个区域进行寻找。
面对烈士忠骨,工作人员每个动作都很小心
工作人员在清理烈士遗骸
他们首先采取的是考古界使用的传统方法挖探沟。但当纵、横方向各十条深一米的探沟挖好后,他们发现,这里的土质都是细沙土,挖好的探沟里面全都渗满水,根本无从勘测。经过四天的风吹日晒,探沟里的渗水才全部被晒干,但仍未找到遗骨。此时,他们想到烈士牺牲时体内肯定有弹片,便决定用金属探测仪来探测。果不其然,在使用金属探测仪的第三天,最终确定了烈士遗骨埋藏的具体位置。
村民得知烈士遗骨已被找到时,自发地按照当地风俗用白布在现场撑起一片棚子。白布下,这些遗骸有的平卧,有的侧卧,还有的重叠在一起。从一具烈士遗骸中清理出三颗子弹头,烈士遗骸的骨缝间还嵌有许多弹片,由此可以想象当时战斗的惨烈。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这些烈士遗骸中,有多具呈扭曲状,他们蜷着双腿,双手紧扼颈部,这些遗骸的被锈蚀的部分呈绿色,而外部呈暗红色。清理人员告诉记者,这是由于烈士生前吸入毒气,又被火烧后极其痛苦的缘故。这也跟当地村民的回忆相吻合。
张驰表示,从已发掘出来的烈士遗骨的牙齿、骨龄、颜色以及光滑度来分析,这些烈士牺牲时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从两三具遗骸躺在一起来分析,应系当年战斗结束后,村民用板车将他们的遗体一车一车运送到这里掩埋所致。掩埋遗体的地方原本就是个地势低洼的乱坟岗,距离战斗现场大胡庄也就两三百米的距离。在其中一名烈士遗骨旁边还有两个看似小孩的遗骨。张副馆长告诉记者,从目前现有的资料来看,这两个小孩应该是在大胡庄战斗中不幸被日军打死的农家孩子。
为更好地缅怀革命先烈,江苏省民政厅已将大胡庄烈士陵园建设列入省“慰烈工程”项目。据了解,大胡庄烈士陵园预计占地32亩,分纪念碑、陈列馆和市民广场三大主体部分。工程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动工。